窗外的晨光洒在战略局基地的停机坪上,直升机的螺旋桨还在缓慢旋转。老温手里攥着一叠厚厚的捐款凭证,眼睛布满血丝,却难掩兴奋:“老大,经过一夜的核对和补捐,总共凑到五千亿了!”
陈军接过凭证,指尖微微颤抖。五千亿 —— 这是从统帅府、军部、财政部调拨的六百多亿,加上国安局、执法部的一百零五亿,再加上昨夜企业家们募捐的两千二百亿,以及今天凌晨几位海外华人企业家追加的一千一百多亿。这不仅是数字,更是国家的决心、企业的担当、人民的信任。他抬头看向老温,眼角带着一丝笑意:“你功不可没。”
老温挠挠头,疲惫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都是老大你的威望高!那些海外企业家听说您牵头,连夜坐飞机赶回来,说‘就是卖了公司也要支持’。”
“后续的资金监管交给你,一定要确保每一分都花在研发上。” 陈军拍了拍老温的肩膀,转身走向已经待命的直升机,“我得赶回去,专家们已经在国科院等了。”
老温看着直升机轰鸣着升空,笑着挥了挥手:“放心去吧!我盯着呢!”
下午两点,国科院最大的会议室里人头攒动。五百位来自物理、化学、光电、生物、电磁、微电子等领域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背后代表着上万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中有刚刚从实验室闭关出来的老院士,有特意从国外赶回来的海归学者,还有国内民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
“老骥,你不是说要闭关研究量子通信吗?怎么出关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拍了拍旁边人的肩膀。
被称为 “老骥” 的是国科院物理所的资深院士马骥,他平时深居简出,很少参加学术以外的活动。“陈总工牵头,国家召唤,我能不来?” 马骥扶了扶眼镜,目光看向门口,“你是从德国回来的吧?机票改签了?”
“必须回来!” 另一位学者叹了口气,“西方的封锁越来越紧,我的实验室已经断了三个月的芯片供应。国难当头,岂能袖手旁观?”
“芯片研究了几十年,还是卡脖子啊……” 有人低声感慨,“这次团队虽大,就怕时间不够。”
“试试吧,举国之力,总能有所突破。”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陈军穿着洗得发白的科研服,手里拿着一个 U 盘,脚步稳健地走到台前。他的头发有些凌乱,眼睛里带着熬夜的血丝,但腰杆挺得笔直,浑身散发着军人的坚毅。
ppt 的震撼
“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响应国家号召。” 陈军的声音平静却有力,“今天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研发出属于炎国自己的芯片,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大家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陈院长,我是光电与电路领域的钱建国。”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教授率先站了起来,“芯片短期突破的难度太大了!光刻机的电路单元比头发丝还细十万倍,要转到感光材料上,至少需要上万次实验验证!”
“材料消耗也是问题!” 另一位化学专家补充道,“高纯度硅晶体一公斤就要几十万,要是实验失败,损失根本无法控制。”
“陈院长,您能说说这次的研发思路吗?”
陈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插好 U 盘,打开 ppt:“大家先看一下这份计划书,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里面。”
ppt 的第一张标题就震撼全场 ——《4 纳米芯片研发全流程方案》。随着陈军的讲解,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专家们目瞪口呆:从硅晶体的提纯工艺,到光刻机的电路单元设计图,从感光材料的配方,到封装测试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到毫米、微克、纳秒。
马骥院士凑到屏幕前,手指微微颤抖:“这…… 这是光刻机的光路设计?我研究了三十年,都没敢想过这么大胆的方案!”
钱建国教授揉了揉眼睛:“电路布局的冗余度设计…… 居然能解决信号干扰的问题!”
会议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呼吸声。这些在各自领域浸淫了几十年的专家,此刻就像发现新大陆的学生,满脸不可思议。
五千亿的承诺
“大家关心的资金问题,已经解决了。” 陈军关掉 ppt,目光扫过全场,“总共五千亿,已经到账。”
“五千亿?!” 有人倒吸冷气。
“没错。” 陈军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统帅府拨了五百亿,军部和财政部凑了六百多亿,国安局、执法部拿出了一百零五亿…… 还有昨晚,国内的企业家们一夜之间捐了两千多亿。一位退休的房地产老板抵押了所有房产,捐了五十亿;几位海外华人企业家卖了国外的产业,连夜赶回来捐款……”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眼泪滴落的声音。那位从德国回来的学者抹了抹眼睛,声音哽咽:“原来……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我给大家的时间是 —— 两个月。” 陈军的语气突然变得坚定,“两个月内,彻底解决芯片问题,打破西方的技术枷锁!”
“两个月?” 有人惊讶地喊出声,“美丽国研究了上百年,我们怎么可能……”
“因为我们是炎国人!” 陈军打断了他的话,目光如炬,“我们没有百年的积累,但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有国家的全力支持,有企业家的无私奉献,有在座各位的智慧!我们不是在追赶,而是在创造历史!”
现场沉默了几秒钟,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陈院长!我签!” 马骥院士第一个站起来,“我把量子通信的团队也调过来,全力以赴!”
“我也签!” 钱建国教授拍着桌子,“两个月内,我不回家!”
“我放弃国外的工作,加入研发!” 那位海归学者坚定地说。
一张张保密协议被签完,陈军开始分组:“第一组负责硅晶体提纯,目标纯度 99.%;第二组负责硅锭制造和硅片切割;第三组负责光刻机的核心技术 —— 我亲自带队!”
光刻机的攻坚
陈军的实验室里,摆着他熬夜画了半个月的光刻机图纸。图纸铺满了整个桌面,宋老和张老两位国科院的资深工程师凑在旁边,皱着眉头研究。
“这部分的光路折射角度……” 宋老指着图纸上的一个节点,“我怎么看不懂?”
“还有这个芯片的封装材料……” 张老也疑惑地说,“我们之前从来没有试过这种配方。”
陈军走过来,拿起笔在图纸上标注了几个地方:“这里的折射角度是为了减少光损,提高精度;封装材料用的是我们最新研发的纳米陶瓷,耐高温、防辐射。”
“哦!原来如此!” 宋老恍然大悟,“你这思路,比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还要领先一代!”
张老也忍不住赞叹:“真没想到,你不仅懂战略,懂军事,在芯片领域也这么专业!”
陈军笑了笑,拿起工具开始组装实验室的设备:“我也是现学的。”
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他通过 “芯片技能开挂” 获得的知识。但他明白,光有理论不行,必须亲自动手,把图纸变成现实。
征服所有专家
接下来的几天,陈军成了实验室里最忙碌的人。他不仅要带领团队攻克光刻机的技术难关,还要统筹全局,哪里遇到问题,就去哪里解决。
光电组的钱建国教授遇到了电路干扰的问题,陈军看了一眼实验数据,就指出了问题所在:“你们的屏蔽层厚度不够,应该增加到 0.5 微米。”
钱建国按照他的建议修改后,果然解决了问题。他感慨地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光电,居然不如你一个‘门外汉’!陈院长,我服了!”
化学组的硅晶体提纯遇到了纯度瓶颈,陈军加入了一种他们从未用过的催化剂,结果纯度一下子达到了要求。那位化学专家看着检测报告,激动得手都拿不稳:“这…… 这是奇迹啊!”
不到三天,陈军就征服了所有专家。他们不再把他当成 “特种兵出身的总工”,而是当成了 “芯片领域的天才”。
接近两个月
时间一天天过去,研发的进度比预想的快很多:
第一周,硅晶体提纯达到了 99.% 的目标;
第二周,第一块合格的硅片切割成功;
第三周,光刻机的核心部件 “物镜系统” 组装完成;
第四周,芯片的电路设计通过了模拟测试;
到了第七周,实验室里已经充满了紧张而兴奋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