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如大旱、大涝、蝗虫、飓风、地震、瘟疫等等,这些没有人能预测,更没有人能阻止。
别说大明一朝,整个华夏历史上的王朝,死在这些天灾中的那都是天文数字。
远的不说了,近的如天启六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现在,没有半点减弱趋势的大旱,
若非皇帝登基后一直注重此事,诸如偷税漏税商人的十年追查,不要财物只要粮食的举动,还地于民让百姓都有地可种、社仓囤积粮食、耕三余一、中南半岛的粮仓等等。
若非是这些举动,大明现在因为大旱死上的百姓至少要高达数十万、上百万,更是会有如雨后春笋般起义的队伍。
到那个时候朝廷只能四处镇压,忙于内忧,哪里能顾忌的到外患,草原诸部、建奴、扶桑、海外三国若是趁机搞事,
大明就算是不灭亡,也要因此死伤数百上千万之多。
皇帝登基之前,草原诸部袭扰长城、建奴进攻关宁防线,大明军队无法抵御骑兵,死在建奴手上的军士至少达十五万之多。
若是算上支援这些军队而动员的民夫、工匠等在运输、围城中间接死亡的人数还要翻上两三倍。
“这不行!”
在所有人沉默中,崇祯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咱们不能再走老路了,空谈道德文章,救不了急,也填不饱肚子。
国家要强大,百姓要活路,就得靠 ‘工程技术’ ,靠‘科学研究”。
什么叫工程技术?就是实实在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就是国工院的研究范畴,
诸如何将一亩地的粮食提高三成?如何修一条百年不泛滥的黄河?怎么能冶炼出又轻巧又坚固的金属?
能不能研究出一种一天一个人能耕五十亩、一百亩地的机器?
总结起来就是做出更好、更快、更省力的东西。
什么叫科学研究?就是刨根问底,把万事万物的道理都琢磨透,国科院的研究范畴。
诸如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下几天下多大?为什么会大旱大涝?船为什么能飘起来?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而不是飞起来?
总结起来就是为什么?把道理弄明白了,我们才能利用它,让它为人服务。
事实上,朝廷已经在做了,农业研究院将土豆、番薯推广,更在研究提升水稻产量的育种方法;
工业研究院弄出了提升翻地效率的代耕、省力的取水车、日行数百里的蒸汽机;
火器研究院的燧发枪、飞雷炮、红衣大炮等等,这些是朝廷能彻底覆灭外敌的底气所在。
岐黄研究院做出了医用盐水、医用酒精等等,减少多少因为外伤感染截肢、化脓死亡的军士、百姓?
技术和科研不是朕提出来的,更不是从朕开始的,而是华夏王朝一直都存在的,
例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衡的地动仪等等。
如地动仪能再精准一些,那么就能预测各地的地震,是不是就能少死很多人?
再例如飓风,有没有可能通观天、察海、看物、水文等等观察分析,提前几天预测飓风,给我们预留出加固、迁移、物资准备等等时间,以此减少损失和伤亡呢?”
嘶……
咦……
观礼的百姓们呼吸急促、沉重了几分。
大旱、大涝这些他们没有怎么听说过有类似预测的,但地动仪这玩意他们或多或少都是听说过一些的。
大旱、大涝都不是瞬间发生的,只要有银子囤积粮食、加固房屋就是了,再不行的就到其他州府、布政司去躲避,总不能全国都在闹这个吧。
可地震这东西一旦发生,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甭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都是一个待遇,无非是看谁的运气好而已。
可如果能预测个一两刻钟的时间,他们带着钱财转移到空旷的地方去,即便是房屋震塌,但钱财还在、人也没有伤亡,大不了再重建就是了。
还有那个一天能耕一百亩地的机器,若是真有,他们鞥省出大量的时间做手工,赚更多的银子。
如果是之前的任何人跟他们说这些,他们肯定是嗤之以鼻,骂上几句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可现在已经有日行数百里的战船、依靠风力的取水车、射程数十里的火炮等等,这些摆在眼前的东西,让他们无法反驳,甚至对未来充满期待。
“所以,朝廷下定了决心,要大兴实学,深研格物!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为了咱们大明能千秋万代,为了咱们的子孙后代不再受我们受过的苦、遭我们遭过的罪!
从朝廷的国库,到地方的衙门,所有的力气,都要往这上面使!
这是咱们大明未来、华夏未来的根本国策!”
“在大明国家科学院中,不会问你会不会写八股文、会不会倒背四书五经,更不会问你懂不懂迎来送往酒杯空空。
在这里,只问你:
能不能看懂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修订更精准的天文历法?
能不能算清山川河流走向,画出最精确的、拿着地图就能走遍世界的地图?
能不能搞清楚风雨雷电、冰霜、地震的奥秘,让天灾不再可怕、甚至为我所用?
在这里,你是博士,是教授,是探究天地至理的圣人。”
“在大明国家工程院中,更不管你出身高低,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只问你:
能不能打造出威力巨大、射程更远、更精准的火器,让将士们少流血,让咱们大明的军队天下无敌?
能不能发明更高效的织布机、舂米机、收割机械,更省力的代耕、取水车,让百姓生活的更轻松?
能不能设计出巨型水利工程,让一个布政司从此远离水患旱灾、旱涝保收,福泽子孙万代?
能不能研究出神药良方,遏制住大规模瘟疫的,减少病人的痛苦,不让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让家庭支离破碎?
在这里,你是‘大匠’,是‘国工’,是亲手创造奇迹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