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国人对春节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
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年节里的吃喝总会力所能及的讲究一些,哪怕只是尝个味道。
没有爹娘在身边,大毛和二毛姐妹俩相依为命,摸索着过日子的俩人如今已经习惯了自己当家做主,逐渐也把日子过了起来。
这还多亏了李祖富是个好队长,在他的领导下大溪沟村社员的生活蒸蒸日上,平时对姐妹俩多有包容。
这人啊,还得自己身上有才不会惦记别人的。
要搁旁的村子,大毛二毛两个小姐妹哪里会有这样好的日子过?只怕早被人赶走了。
毕竟在现在许多生活仍捉襟见肘的村子看来,山上的野菜、地里的狗屎都还属于村集体的共同财产呢,自己人尚且争吃抢喝恨不得打死两个才好,外人谁也别想染指。
“姐,你说饺子熟了没?”二毛眼巴巴直勾勾坐在灶膛口,说这话的功夫起码咽了三回口水。
不怪她馋成这样,实在姐妹俩的生活窘迫非常。
精打细算的日子过得太久,上一次吃干的都不记得是啥时候了,锅里的饺子沸腾翻滚,视觉冲击巨大,对二毛来说实在煎熬。
之前在家时姐妹俩干活是早习惯了的,生存技能点满,离开了爹娘也并没有被生活所困。
就说这饺子,姐妹俩包的就挺像样儿,只是平时舍不得吃。
今天是大年三十,大毛拿出积攒的钱割了手指宽的一条肉,和着大白菜包了这三十来个饺子,讨个彩头,盼望着明年生活美满,越来越好。
从饺子下锅起,二毛每隔三十秒就要问一遍熟了没,大毛也不恼,妹妹问一句她回一句,特别有耐心。
这是姐妹俩难得的,可以切身感受到幸福的时刻。
她们因为自己这一年来的勤劳而感到踏实,真心的感谢彼此。
“差不多行了,捞起来吧。”
眼看二毛快坚持不住了,大毛终于发话。
“太好了!太好了!吃年夜饭咯!”二毛喜的直跺脚,哪怕这会儿还天光大亮。
夜里的照明是很奢侈的,不论灯油还是柴火,都不是如今姐妹俩能负担的起的。
因此哪怕今天过年,她们也打算早早吃了饺子回炕上去窝着,少动弹,争取让这顿奢侈的饺子留在胃里,顶到明天中午。
这是个明智的决定。
姐妹俩开饭早,不争不抢,欢欢喜喜的享受完三十多个大胖饺子,没吃饱也再没有面粉了,不过饺子汤管够,灌个水饱很容易。
吃完饺子还剩下点儿醋也没浪费,姐妹俩分着喝了个干净。
她们如今住在二丫家的祖屋里,房子虽然又老又旧,可保养的好,遮风避雨不成问题。
灶台、茅房也是现成,说句难听的,她们现在的日子比起跟着母亲时风餐露宿、四处流浪找男人依靠可好多了。
都说幸福不属于富人也不属于穷人,独属于知足的人,这话不假,姐妹俩现在就挺知足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不太有安全感。
不过这也不妨事,左右不论二丫还是李祖富都没把人往外撵。
再等两年,再大一些,找个有良心的媒婆给自己姐妹俩在大溪沟村说个对象一嫁,到时候名正言顺做大溪沟村人就什么也不差了。
等过了今天,明天就是新的一年,又多长一岁,大毛、二毛只觉未来可期,捧着饺子汤喝的跟琼浆玉露似的,珍惜的回味着肉馅儿饺子的香味。
周伟珍就是这时候找上门来的。
她还不知道两个闺女已经不住在老秦家的猪圈里了,到地方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没人应,反招了杨多多出来,挨了好一顿臭骂。
后来还是秦老四看热闹不嫌事大,告诉周伟珍母子大毛二毛如今的住处,她二人才又找来老王家。
看着眼前低矮的院墙和斑驳的木门,周伟珍试探着喊了两嗓子,“大毛~二毛~开门,是娘带着弟弟来了!”
眼前的房子很老旧了,但比起猪圈来说显然更像是一个家。
大毛、二毛能被允许住在这里,在大溪沟村也算站稳了脚跟,见状周伟珍难得的有些后悔。
她一开始从镐头村跑出来时就应该来投奔两个闺女的,要早想到自己还有两个女儿,她和金宝也不至于在小白石村挨饿受冻,遭那么多罪。
不仅周伟珍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两个闺女存活于世,大毛和二毛这些日子疲于应对生活,每天除了干活就是睡觉,也已经很久没有想起母亲和弟弟了。
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姐妹俩对视一眼,还以为吃饺子吃出幻觉来了呢。
二毛:“姐,我好像听见娘的声音了?”
大毛:“娘?她还活着?”
“······”
屋外的周伟珍见没人应声,紧了紧背着儿子的背带,又喊道:“大毛!二毛!开开门!娘知道你们在家呢!”
不是幻觉!
“坏了!真是娘来了!”大毛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拉着二毛离开厨房,将厨房门上锁关严,然后才去给母亲开门。
不开门不现实,自己这个娘有多会搅和事儿,大毛二毛心知肚明。
不给她开门很可能会闹的大溪沟村人仰马翻,到时候惹了众怒她倒是一走了之了,大毛和二毛可不想离开大溪沟村,更不愿放弃现有的生活。
没应声,大毛直接开了门。
门外站着的人果然是许久不见的母亲周伟珍,她背上背着的是已经长大了一圈儿的弟弟金宝。
“你们咋搬这儿来了?是李队长给安排的?这房子就给你们了?给你们分地没?”
见大毛老老实实的开了门,周伟珍也不做他想,一跨进院子就开始东张西望,到处打量。
嘴里没有一句话一个字是关心两个女儿最近生活的,她只想知道二人如今有多少体己,能补贴母亲和弟弟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