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说了很多,主要就是针对朱载坖所实施政策的一些弊端而言的,朱翊釴说完之后,有些紧张的看了看朱载坖,没想到朱载坖反而是极为高兴,他对朱翊釴说道:“太子能看到这些,朕愿足矣!”对于这些事情,朱载坖并非全然不知,但是有些时候,朱载坖更多的是看看太子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
朱载坖确实是有长远的规划,但是现下百姓的生计问题和在各种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弊端也是必须要纠正的,太子能够在纷繁复杂中的奏疏中注意到这些,并且冒着触怒朱载坖的风险说出来,就是极大的一件好事了,朱载坖对太子说道:“民生之重,重于泰山,太子能够这么想,就是极好的事情,太子要具奏拟来。”
朱翊釴看了看朱载坖,当然明白朱载坖的意思,这些事情,朱载坖本可以直接下旨施行,对于朱载坖本人在民间的看法是极大的好处的,但是朱载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要求朱翊釴具折上奏,朱翊釴怎么不知道朱载坖的的想法,朱翊釴具折上奏之后,朱载坖肯定会将朱翊釴的奏疏下内阁以及部院讨论之后再予以施行。
而在官员们和百姓、士子们心中,是太子为他们上疏才使得朱载坖才使得他们能够从中获利的,虽然最终是朱载坖决定的事情,但是他们会感激的是太子,朱载坖就是要将这份功劳给太子,朱翊釴刚想说什么,被朱载坖打断了。
朱载坖说道:“朕老矣!这些东西,于朕何用?日后这些是太子用的上的,吾儿当为文景!”说罢朱载坖起身背着手回养心殿休息去了,第二天太子上奏,条陈民生五事,朱载坖当即下内阁、部院商议,然后与太子一道召开国务会议,针对太子所提出来的各项民生之事,内阁辅臣和部院重臣们也都发表了意见。
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上涨对于百姓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这点不光是皇帝,群臣们也是很清楚的,由于商贸的发达,近年以来苏松、广州、杭州等府县的人口激增,大量的人口使得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这点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地方的粮价飞涨,也确实极大的影响了百姓的民生。
朱载坖在和重臣们讨论了之后,决定一方面是蠲免这些地方的田赋,增加这些地方的粮食供应,同时就是投放常平仓的粮食,对于投放常平仓的粮食,也是一个有技术的活,这点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要是朝廷无目的的投送常平仓的粮食,这些粮食很快就会被粮商所抢购一空,这点是极为重要的。
在和重臣们商量之后,朱载坖认为要实施户帖授粮,百姓持户帖到常平仓购买朝廷的平价粮食,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这些粮食务必是要发到百姓手中,而不是被这些粮商等收购了,同时也要以政令的形式实施粮食限价,敢囤积居奇者,地方官府要立即予以打击,内阁和户部、刑部、虞部要行文相关的府州县,一是明确命令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平抑物价,打击奸商,二就是警醒他们,一旦要是因为物价问题引发民变,朝廷对于相关的官员,决不宽贷,不仅是首级不保,祸及妻儿也是极有可能的。
同时盐政衙门也拿出了可行的办法,在食盐每引增加三十斤,同时降低部分盐税的情况下,将食盐价格每斤下调五文,降低盐价,以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
而对于教育问题,北方在教育上的投入确实是不如南方,北方、西北、西南、东北等地,缺乏师资力量,同时百姓送子弟上学,所耗费不菲,尽管现在朝廷采取了很多措施减免学费,但是书籍等的价格依旧不便宜,同时虽然一些百姓的子弟还不能成丁,但是也可以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是送他们去学校,一来一去,对于百姓的家庭来说依旧是很大的负担,而且百姓家中不止一个子弟,要是都送去上学的话负担很重,所以现在教育的普及率虽有提高,但是在这些地区的改变不大。
朱载坖在和臣子们讨论了之后,确定了以下的办法,第一,将原本只在两京开设的师范学堂,在各布政使司一道开设,增加朝廷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对于教师的待遇也要予以提高,解决现在各省直的教师缺口问题;
第二就是设立奖学金,由内帑出钱,经皇太子奏请,设立奖学金,这笔奖学金的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补助书本费用,由内帑出钱,朝廷去采购执掌,在朝廷出版总署下辖的印刷工场中印制统一教材,颁行大明全国使用,由于由内帑的补助,这些教材的费用比市面上低很多。
第二就是补助学生的口粮,从内帑出钱按照各地学生的数量给予补助,使得学生口粮、食盐等有保障,减轻百姓送子弟上学的负担。
第三就是直接补助,这种直接补助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对子女的家庭,按照子弟数量的不同给予减免学费和补助等事项,二就是对于百姓子弟中成绩优异者,减免学费,甚至予以赏赐,以示天恩浩荡,之前朱载坖也对这些百姓子弟予以赏赐,但是规模不大,现在朱载坖觉得加大赏赐的覆盖面。
从社学扩展到朝廷的各种学堂,包括师范、工程、机械等专门学堂,对于成绩优异的,都要予以赏赐,同时扩大数量,之前的赏赐太少,没有激励效果,朱载坖在和重臣们商量之后,对于社学成绩前五分之一的,免除学费等,前十分之一的,每年以皇室名义赏钱七百,报考科举或者是朝廷的其他学校时,一应路费盘缠等,也要皇室内帑资助,鼓励他们在科举之外报考大明的军事学院、格物、工程等学校,培养大明自己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