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两人回到县城,发现广场上正在举办满族传统节日。彩旗飘扬,人群熙攘,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气。
“走,去看看!”沈佳怡拉着王晓宇挤进人群。
舞台上,几位满族姑娘穿着鲜艳的旗袍,正在表演萨满舞。她们手持铜铃,边跳边唱,歌声悠扬,仿佛将人带回了古老的年代。
“这是满族的传统歌舞。”一位观众解释道,“萨满舞是祭祀用的,现在成了节日表演。”
舞台下,几个孩子正在玩“射箭”游戏。王晓宇来了兴趣,花十块钱买了五支箭。他搭箭拉弓,第一箭便射中了靶心。
“好箭法!”围观者鼓掌。
沈佳怡也试了试,虽然只射中三环,却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射箭这么难!”
不远处,一群满族汉子正在表演“摔跤”。他们穿着传统服饰,互相扭抱,试图将对方摔倒。王晓宇看得手痒,上去和一位汉子比试,结果不到三秒就被摔在地上。
“满族人尚武,摔跤是他们的传统。”汉子笑着扶起他,“不过你力气不小,下次再来练练!”
夜幕降临时,两人被一阵香味吸引。广场一侧,几个摊位正在卖满族特色美食。
“尝尝萨其马!”一位大婶递来一盘金黄色的糕点,“这是我们满族的甜点,用面粉、鸡蛋和糖做的,香甜酥脆!”
王晓宇咬了一口,萨其马在口中化开,带着淡淡的奶香:“比城里的蛋糕还好吃!”
沈佳怡则盯上了旁边的火锅摊:“满族火锅!听说汤底是用老母鸡和骨头熬的,鲜得很!”
两人点了一锅火锅,汤底呈乳白色,飘着枸杞与红枣。服务员端来一盘盘食材:羊肉卷、牛肉片、酸菜、冻豆腐,还有哲罗鲑的鱼片。
“哲罗鲑也能涮火锅?”沈佳怡惊讶地问。
“当然!”服务员笑道,“哲罗鲑的肉质细嫩,涮十秒就能吃,鲜得很!”
王晓宇夹了一片鱼片放入锅中,十秒后捞出,蘸上麻酱调料:“真的!比生吃还鲜!”
火锅吃得两人满头大汗。大婶又端来一盘“粘豆包”:“这是用黄米面做的,里面包着红豆沙,甜而不腻!”
沈佳怡尝了一个,眼睛亮了:“这个也好吃!满族的美食太有特色了!”
饭后,两人坐在江边的长椅上,看着对岸的灯火。
“今天钓哲罗鲑,最难忘的是什么?”沈佳怡问。
王晓宇想了想:“可能是和它搏斗的感觉吧。那种力量,像在和自然对话。你越用力,它越反抗;你越放松,它反而会松懈。”
沈佳怡点头:“就像满族人的摔跤一样,讲究的是以柔克刚。”
她指着江面:“哲罗鲑在激流中生存,满族人在历史中坚守,我们钓鱼人,也在和自然博弈中成长。”
王晓宇笑了:“你说得对。钓鱼不只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远处,五女山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
次日清晨,两人收拾行囊准备返程。
回望桓仁县城,那些关于哲罗鲑、五女山、满族文化的记忆,像刻在心底的纹路,永远清晰。
……
离开浑江的激流后,王晓宇和沈佳怡的越野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向桓仁湖。
车窗外的景色从险峻的峡谷渐变为开阔的湖岸,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给湖水镀了一层金。
“听说桓仁湖的花骨鱼特别多。”沈佳怡翻着钓友群的消息,眼睛发亮,“但它们很狡猾,经常在饵附近转悠却不咬钩。”
王晓宇将车停在湖边的空地上,后备箱里装满了钓具:“狡猾才好,说明它们聪明。不过再聪明的鱼,也逃不过我们的观察。”
两人支起钓竿。王晓宇选用的是3.6米的鲫鱼竿,配0.8号主线与0.4号子线,鱼钩是5号的袖钩——这种细钩适合钓小型鱼。沈佳怡则用了更细的0.6号主线,试图以灵敏度取胜。
“花骨鱼爱吃活饵。”王晓宇将红虫穿在钩上,“但它们喜欢在水底游动,得让饵沉到水底。”
第一竿抛出,红虫刚入水便被急流冲得打转。王晓宇调整了铅坠的重量,让饵能沉到湖底。不到三分钟,浮漂突然轻微抖动,竿尖也跟着晃了晃。
“有动静!”沈佳怡举着抄网冲过来,“快提竿!”
王晓宇却按住她的手:“别急,花骨鱼很谨慎,它可能在试探。”
浮漂又抖了两下,突然沉了下去。王晓宇猛地提竿,竿尖瞬间弯曲,但线轮只发出轻微的嗡鸣——鱼脱钩了。
“又让它跑了!”沈佳怡急得直跺脚,“它明明咬钩了,怎么还会脱?”
王晓宇笑了:“花骨鱼的嘴小,咬钩时很轻。我们得调整钓饵的颜色和形状,让它更容易咬住。”
两人蹲在湖边,仔细观察水面的动静。一群小鱼在浅水区游动,偶尔有银灰色的影子闪过——那是花骨鱼。
“它们游得很慢,像在找食物。”沈佳怡指着水面,“但每次靠近饵时,都会突然停住。”
王晓宇点头:“花骨鱼很谨慎,它们会先观察饵的形状和颜色。如果饵太显眼,它们会怀疑是陷阱。”
他从钓箱里拿出几种颜色的饵料:红色的蚯蚓、黄色的玉米粒、还有绿色的藻类。
“试试用绿色的藻类。”他将藻类穿在钩上,“花骨鱼生活在湖底,藻类是它们常吃的食物,颜色也更自然。”
第二竿抛出,藻类饵沉入水底。不到一分钟,浮漂突然下沉,竿尖猛地弯曲。
“中鱼了!”王晓宇大喊,双手紧握钓竿。
湖面炸开一朵水花,一条银灰色的鱼跃出水面——是花骨鱼!它的身长约二十厘米,身体扁平,背部有深色的花纹,像一幅水墨画。
“好漂亮的鱼!”沈佳怡举着抄网冲过来,“它的花纹像山水画!”
王晓宇边收线边后退,花骨鱼在水中挣扎,但力量不大。十秒后,鱼被拖到岸边,沈佳怡迅速用抄网将它捞起。
“这条至少有半斤!”她兴奋地捧着鱼,“它的肉质看起来很嫩!”
接下来的两小时里,两人通过调整饵料的颜色和形状,陆续钓起十几条花骨鱼。有的用红色蚯蚓钓起,有的用黄色玉米粒钓起,但最有效的还是绿色藻类。
“花骨鱼果然挑食。”王晓宇擦了擦额头的汗,“不过调整饵料后,它们上钩的概率高多了。”
沈佳怡笑着举起一条鱼:“不过钓起来的感觉,比钓哲罗鲑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