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是实战模拟。团队在基地外围设置三道声波屏障:第一道采用800hz基础干扰波,迫使丧尸减速;第二道叠加1200hz定向声波,制造眩晕效果;第三道则释放1800hz高频波,触发丧尸的自我保护机制使其暂时昏迷。在三次尸潮冲击测试中,这套“声波护盾”系统成功减少了75%的直接接触战斗,巡逻队伤亡率降至零。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第三阶段的人性唤醒实验。科研组发现,当播放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段旋律时,部分丧尸眼眶中的红光会明显减弱,甚至出现类似人类流泪的生理反应。通过脑波监测仪捕捉到的脑电波显示,这些丧尸残留的脑部活动与人类悲伤情绪高度吻合。这一发现让“声波治愈术”成为可能——未来或许能通过音乐疗法逐步恢复丧尸的人性意识。
“声波护盾”装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末世科技的创新智慧。装置外壳采用回收的防腐蚀不锈钢,内壁嵌入纳米级声波导槽以增强能量传递效率。太阳能供电模块与储备电池构成双能源系统,确保24小时不间断运行。最巧妙的是装置顶部的全息投影系统,能在夜间投射出动态声波图谱,既作为防御指示器,又成为基地的精神象征。
当第一套“声波护盾”装置在基地东侧城墙正式启用时,林阳在启动仪式上说:“我们不仅建造了防御工事,更打开了通向人性的大门。”如今,这套非暴力防御系统已成为基地最坚固的防线——不是用子弹,而是用唤醒人性的旋律,让丧尸在音乐中暂时安静,让人类在绝望中看见希望。跨基地文化交流:当第一束晨光穿透云层时,基地的玻璃穹顶下便开始流淌出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旋律。这不是偶然的试音,而是林阳团队精心策划的“声音外交”——通过定向广播系统,将音乐与公告传向方圆百里的其他人类聚落。
最初的广播内容很简单:一段《月光奏鸣曲》的片段,夹杂着用摩尔斯电码编写的安全通告:“北纬32度基地开放医疗援助,东经118度商队需结伴通行。”这些信号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三日后,西侧山城基地率先回应——他们用自制的骨笛吹奏出《命运交响曲》的变奏,既是对音乐信号的确认,也是展示自身的文化传承。
这种跨基地的音乐对话很快演变为更系统的交流。林阳团队设立了“声音驿站”:每日晨昏各播放两小时精选音乐,既包括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乐,也有改编自各地民歌的合奏曲。每段音乐后都会附加一条实用信息,或是天气预警,或是物资交换需求。这种非暴力的交流方式迅速拉近了基地间的距离——南岸渔村开始用《蓝色多瑙河》的旋律标记安全航道,北境矿工则用《卡门》序曲作为矿山开工的信号。
最壮观的成果是首届“末世音乐节”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