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清晨,青龙坡的天还没亮透,窑边就已经挤满了人。
陈工匠穿着新洗的蓝色布衫,手里拿着一把铜制的长钩。
这是用来钩开窑门的工具,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铜钩上还能看到细密的打磨痕迹。
“钩窑门得顺着木框的缝来,别硬钩,这窑门是去年新做的杉木框,脆得很,刮坏了可惜。”陈工匠一边说,一边给大家演示。
窑门刚打开一条缝,一股热气就涌了出来,带着松脂和青瓷的清香。
大家都往后退了退,等热气稍微散了点,陈工匠才继续钩开窑门,露出里面整齐摆放的瓷坯。
“先测温度!”李教授喊道。
裴洛南赶紧把测温仪的探头伸进窑里,屏幕上的数字显示1180c——刚好是适合出炉的温度。
“温度正好!可以搬瓷坯了!”
李教授兴奋地说,手里的笔记本都差点掉在地上。
灵九儿赶紧在记录册上写下“出炉温度1180c,环境湿度65%”,还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笑脸。
陈工匠第一个走进窑里,手里拿着一块厚布,小心翼翼地抱起最上面的一块瓷坯。
当瓷坯被抱出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瓷坯通体呈淡青色,釉色均匀得像一块完整的碧玉,阳光落在上面,还能看到淡淡的光泽流动,正是陈工匠说的“雨过天青”。
“成了!成了!”村长激动地喊道,手里的草帽都扔到了地上,村民们也跟着欢呼起来。
肖芳菲赶紧按下录制键,镜头紧紧跟着那块青瓷,从陈工匠的手,到瓷坯的釉色,再到大家兴奋的表情,每个细节都没放过。
孔浩宇站在她身边,也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这珍贵的瞬间,还特意给瓷坯的釉面拍了个特写:“你看这光泽,比博物馆里的老瓷还亮。”
顾繁星和裴洛南一起走进窑里,各自抱起一块瓷坯。
顾繁星的瓷坯上有一道淡淡的波浪纹,是她之前特意刻上去的,现在经过窑火的烧制,波浪纹仿佛活了过来,泛着淡淡的青色光泽。
“太漂亮了!”顾繁星激动地说,眼里闪着光,还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釉面,细腻得像婴儿的皮肤。
裴洛南看着她手里的瓷坯,笑着说:“比我想象中还要好,咱们的努力没白费。”他的瓷坯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星”字,是给顾繁星的惊喜。
肖芳菲和孔浩宇也走进窑里,抱起属于他们的两块瓷坯。
肖芳菲的瓷坯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机车图案,车轮、车把都清晰可见,是孔浩宇熬夜帮她刻的。孔浩宇的瓷坯上刻着一个“菲”字,旁边还刻了个小小的太阳。这是肖芳菲机车贴纸上的图案。“你看,咱们的瓷坯都烧得很好!”
肖芳菲兴奋地说,眼里满是笑意,还把瓷坯凑到孔浩宇面前。
“你刻的机车太像了,连我贴的小贴纸都还原了。”
孔浩宇点点头,伸手帮她拂去脸上的窑灰:“就像咱们的感情,经过时间的考验,越来越美好。”
大家把瓷坯都搬到木板上,淡青色的瓷坯在晨光下泛着光泽,像一片小小的“天空”。
陈工匠走到瓷坯前,拿起一块,对着阳光看了看,笑着说:“釉色均匀,没有开裂,火候正好!比我年轻时第一次烧的瓷还好!”
李教授也走过来,拿起一块瓷坯:“釉料的成分很纯,跟宋代清宁窑的青瓷几乎一样,这是成功的复原!”
张婶拿起一块带波浪纹的瓷坯,忍不住赞叹。
“太漂亮了!这颜色,这光泽,比城里买的瓷器还好看!”
接下来,大家开始在瓷坯上刻名字。
陈工匠拿出那套小刻刀,递给肖芳菲:“先用这个刻,锋利又不伤釉色。刻的时候要‘轻入刀,慢走刀’,别着急。”
肖芳菲接过刻刀,在自己的瓷坯上慢慢刻下“肖芳菲”三个字。
孔浩宇在旁边帮她扶着瓷坯:“小心点,别刻歪了。”
然后,孔浩宇也在自己的瓷坯上刻下“孔浩宇”三个字,还在旁边刻了个小小的爱心。
裴洛南帮顾繁星扶着瓷坯,说:“慢点儿刻,别着急,刻清楚了才好看。你看这釉面这么好,可别刻坏了。”
顾繁星笑着说:“放心,我跟陈师傅学过刻花纹,肯定刻得好看。”
灵九儿在自己的瓷坯上刻下“灵九儿”,旁边还刻了一片小小的松针——这是青龙坡的象征。陈工匠站在她旁边,指导她:“刻松针要‘一针一挑’,别太用力,不然釉面会崩裂。顺着釉面的纹路刻,这样刻出来的松针才自然。”
灵九儿点点头,按照陈师傅说的方法刻,果然刻得又快又好。
村长和张婶也在瓷坯上刻了名字,准备把瓷坯放在村里的展览室里,让村民们都能看到,也让来青龙坡的人看看清宁窑的新瓷。
刻完名字,大家一起在窑边合影。
肖芳菲举着摄像机,拍下这热闹的场景。
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瓷坯,脸上满是笑容,窑火的光落在大家身上,温暖又明亮。
“我要把这段放在纪录片的结尾,”
肖芳菲笑着说,“让大家都看到青龙坡的温暖,看到清宁窑的传承。”
她还把刚拍的片段回放给大家看。
中午,大家在守窑棚里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村长拿出新酿的米酒,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酒杯还是用新烧的青瓷杯——这是陈工匠特意烧的小酒杯,小巧玲珑,釉色淡雅。
“为了清宁窑的新瓷,干杯!”村长举起酒杯,大声说。
大家都举起酒杯,碰在一起,米酒的香甜在嘴里散开,心里满是幸福和满足。
张婶拉着肖芳菲的手笑着说:“菲儿,以后常来青龙坡玩。你和浩宇下次来,阿姨给你们做饺子吃,就用新烧的青瓷碗盛,肯定好吃。”
肖芳菲点点头,眼里满是感动。
“阿姨,我肯定常来。等纪录片出片了,我第一时间发给您看,里面有您帮着缝厚布、煮饺子的样子。”
下午,肖芳菲和孔浩宇坐在石桌前整理纪录片的素材。
看着屏幕里的画面——点火仪式上陈工匠的念叨,守窑时大家的陪伴,新瓷出炉时的欢呼,还有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触动。
夕阳西下,青龙坡的天空被染成了淡红色,窑边的瓷坯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大家站在窑边看着这些青瓷,心里满是期待。
期待这些青瓷能让更多人知道清宁窑的故事,期待这份传承继续下去,期待青龙坡的温暖能永远留在每个人心里。
肖芳菲看着孔浩宇,看着顾繁星、裴洛南和灵九儿,看着陈工匠和村民们,突然觉得,青龙坡的窑火,不仅烧出了美丽的青瓷,更烧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谊。
这份温暖和情谊,会像清宁窑的传承一样,永远留在青龙坡,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