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窑火与匠心》在网络平台上线当天,就凭借真实的故事、细腻的镜头和温暖的氛围,迅速冲上热门榜单。
短短三天,播放量破千万,网友们的评论刷屏。
“被陈师傅的坚守打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匠心!”
“青龙坡也太治愈了,想立刻出发去体验烧瓷、吃芝麻饼!”
“清宁窑的青瓷太美了,‘雨过天青’名不虚传,求购买链接!”
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不少文创公司、旅游机构纷纷联系过来,想和青龙坡合作。
其中,“青韵文创”的合作提案最打动大家。
他们不仅想开发文创产品,还承诺不破坏清宁窑的传统工艺,全程由陈工匠指导,只做设计和推广,甚至愿意预付一部分的保证金,用于窑址的维护和工匠的培训。
“青韵文创”的负责人王曼带着团队来到青龙坡时,正好赶上陈工匠在教游客揉土。
看着陈工匠手里的陶土变成光滑的圆坯,王曼忍不住赞叹。
“这手艺太精湛了!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种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结合,让清宁窑的青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座谈会在守窑棚里举行,王曼拿起一个刻着松针纹的茶碗。
“这种温润的质感,是现代工业瓷没有的。
我们计划开发三大系列产品:茶具系列、装饰系列、纪念系列,每一款都保留传统工艺,再加入现代设计元素。”
陈工匠最关心的是工艺传承。
“王总,我就一个要求,不能为了产量牺牲品质。
烧瓷讲究慢工出细活,揉土、调釉、控火,每一步都不能省,不然烧出来的就不是清宁窑的瓷了。”
王曼当即承诺:“陈师傅您放心,我们不求量产,只求精品。”
肖芳菲结合自己的机车领域资源,提出了创意。
“能不能设计一款机车造型的青瓷摆件?把机车的流畅线条和青瓷的温润结合,既适合机车爱好者,也能吸引年轻人。”
孔浩宇则从商业角度给出建议。
“我可以联系国内外的机车社群、户外爱好者群体,作为文创产品的首发渠道。
这些群体注重品质和故事性,清宁窑的青瓷既有手艺价值,又有背后的传承故事,肯定能获得认可。”
顾繁星和裴洛南则负责文化背书,整理了详细的清宁窑历史资料。
“这是我们整理的宋代窑工生活记录、瓷片纹样分析,你们可以参考这些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比如这片宋代的缠枝纹,简化后刻在香插上,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
灵九儿也拿出自己的陶片标本册。
“这些都是我们在窑址找到的宋代瓷片,上面的纹路、釉色,都能作为设计灵感。”
合作达成后,大家各司其职,进展十分顺利。
陈工匠带着村民们准备陶土和釉料,严格按照宋代配方调配,还专门培训了几位心灵手巧的村民,负责陶坯的初步塑形。
“青韵文创”的设计师驻扎在青龙坡,每天跟着陈工匠学习烧瓷工艺,把传统元素融入设计中
肖芳菲和孔浩宇则忙着对接推广资源。
肖芳菲邀请了几位知名的机车博主来青龙坡体验,博主们骑着机车绕青龙坡一圈后,又亲手揉土、刻花纹,体验烧瓷的乐趣,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
“青龙坡太宝藏了!机车和青瓷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太惊艳了!”
孔浩宇则对接了海外的华人文化社群,把清宁窑的故事和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分享出去,不少海外华人表示想购买,让家乡的手艺走出国门。
村长则把村里的闲置民房改成了文创体验店,里面摆放着文创产品和宋代陶片标本,还设置了专门的体验区,让游客可以亲手制作简单的陶坯,感受烧瓷的乐趣。
协作的默契在忙碌中不断升温。
一天傍晚,青龙坡下着小雨,肖芳菲和孔浩宇一起检查文创体验店的门窗,顺便核对海外订单的物流清单。
雨水打在竹帘上,窑边的青瓷摆件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雨水的清新气息。
“海外客户反馈,机车摆件的车把角度有点偏差,不符合经典车型的比例,”
孔浩宇指着清单上的备注说,“我联系了机车工作室的老师傅,他发来了精准的尺寸图纸,咱们明天和设计师、陈师傅一起调整陶模。”
肖芳菲从包里掏出平板电脑,调出机车的细节照片。
“我对比了一下,确实是车把的倾斜角度差了两度,虽然不明显,但机车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咱们做文创,既要保留传统工艺,也要尊重专业领域的细节,这样才能让产品更有说服力。”
她还补充道:“我还想在摆件底座加一行小字‘以瓷为媒,致敬热爱’,既呼应清宁窑的传承,也契合机车爱好者的情怀。”
孔浩宇看着她认真标注细节的样子,眼里满是认可。
“这个想法很好,既不破坏青瓷的简洁美,又能传递核心理念。”
两人凑在平板前,一边核对尺寸,一边讨论修改方案,默契的眼神交流中,藏着无需言说的信任与支持。
不远处,顾繁星和裴洛南正忙着整理文创产品的介绍文案,看到他们的样子,相视而笑。
裴洛南轻声说:“菲儿和浩宇越来越有默契了,一个懂机车文化,一个擅长资源协调,刚好互补,为清宁窑的推广帮了大忙。”
顾繁星点点头:“他们喜欢青龙坡,也看重这份传承,咱们以后可以多和他们探讨,看看能不能开发更多跨界的文创产品,让清宁窑的影响力更大。”
半个月后,修改后的清宁窑文创产品正式上线。
“机车青瓷摆件”精准还原了经典车型的细节,底座的小字增添了情怀感。
“窑火初心茶具”泡茶时茶香与瓷香交融。
“松针纹香插”简约雅致,成为年轻人的桌面新宠。
产品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海外订单更是络绎不绝,不少客户在评价中写道:“细节满满,既能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温度,又能看到对专业领域的尊重,太用心了!”
青龙坡的游客越来越多,体验店里总是挤满了人。
陈工匠带着村民们教游客揉土、刻花纹,灵九儿给大家讲解清宁窑的历史,村长则带着大家参观窑址,讲述清宁窑的故事。
肖芳菲和孔浩宇有时和游客分享机车与青瓷的跨界故事,有时和设计师探讨新的产品创意,看着越来越多人喜欢上清宁窑,心里满是成就感。
夕阳下,窑火又一次燃起,映着满窑的陶坯,也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肖芳菲和孔浩宇并肩站在窑边,看着跳动的火光,轻声聊着未来的规划。
他们想把清宁窑的故事带到更多机车赛事现场,想让传统工艺与更多现代热爱相遇。
这份基于共同理想的默契与支持,比任何告白都更坚定,也让他们的未来,和清宁窑的传承一样,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