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漏三响,长安城已陷入沉沉死寂。
一道身影裹着浓重的夜色,跟着管家穿过雕饰精巧的月洞门,
正是乔装改扮的李敬业。
他一身粗布短褐,布料紧贴身形,
全然褪去了英国公府的锦袍华服,
唯有斗笠阴影下那双眸子,
依旧透着军旅生涯沉淀的沉凝锐气,
如寒星坠夜,锋芒难掩。
管家引着人至石桌旁,躬身退去,
石桌之上,茶炉正沸,水汽氤氲缭绕,
裴炎一袭素色朝服端坐于旁,衣料上绣着暗纹流云,低调却难掩宰辅气度。
他见来人驻足不前,既不起身相迎,也无半句寒暄,
只抬眼淡淡扫过那斗笠檐下的半张脸,
指尖漫不经心地拨弄着茶盏边缘,语气平静无波,带着疏离的审视:
“深夜造访,先生既不肯以真面目相见,何必冒此风险,来扰裴某清梦?”
李敬业闻言,
缓缓抬手摘下斗笠,露出棱角分明的面容,
额间几道浅浅纹路,是常年征战与近日忧思留下的印记。
他目光如炬,灼灼锁定裴炎,声音压低,字字铿锵有力:
“裴相身居宰辅之位,手握中枢大权,
却眼睁睁看着太后临朝称制,擅行废立君主之事,
朝堂纲纪形同虚设,难道心中就无半分愤懑不平?”
裴炎执壶的手微微一顿,滚烫的茶汤顺着壶嘴注入白瓷茶盏,
泛起细密的浮沫,如他此刻波澜暗涌的心境。
他垂眸望着茶盏中沉浮的茶叶,语气依旧沉稳:
“先生既敢深夜闯我裴府,当知当朝局势错综复杂,
太后临朝,乃先帝遗旨辅政之延伸,废立之事虽震动朝野,
却也关乎社稷安稳,非我等臣子所能妄议揣测。”
“安稳吗?”
李敬业陡然冷笑一声,笑声满是讥讽,
望向裴炎的眼神锐利又满是压迫,
语气里满是难平的愤懑与不屑:
“裴相公满口社稷安稳,却不见李氏江山便已风雨飘摇!
太后如今行废立之举,擅改天命独揽朝纲,这是辅政还是篡权?
你我皆是先帝托孤之臣,
食李氏俸禄受先帝恩遇,
当此之时不思匡扶社稷保全正统,
反倒为虎作伥粉饰太平,
这般‘安稳’,是太后的安稳,还是我大唐列祖列宗的安稳?
是你裴相公官运亨通的安稳,
还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安稳?”
裴炎抬手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茶叶浮沫,
“先生言重了,太后辅政,乃是先帝旨意。”
李敬业见裴炎不为所动,身子忽然前倾,双臂撑在石桌上,力道之大让桌面微微震颤,
“庐陵王被废流放,形同囚笼,
当今皇上虽端坐龙椅,却如傀儡一般,事事受制于太后,有名无实!
太后狼子野心,觊觎神器,早已路人皆知!
裴相乃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受先帝托孤之重,肩负辅佐社稷之责,
难道就要坐视李唐江山旁落异姓之手,
沦为太后囊中之物?”
石桌上的烛火被晚风一吹,摇曳不定,
昏黄的光晕在两人脸上明明灭灭,映得彼此神色愈发凝重。
裴炎缓缓抬眸,目光沉肃如铁,不带半分温度,直直望向李敬业:
“社稷安稳,重在固本培元,而非轻举妄动,招致祸端,
起兵谋反,乃十恶不赦的灭族之举,
一旦事发,不仅会累及宗族亲眷,满门抄斩,
更会让天下百姓陷入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境地,
此等不仁不义祸国殃民之事,裴某断不能为!”
李敬业眼底寒光乍现,手掌重重按在石桌上,烛火震颤得更烈,几乎要熄灭殆尽。
他盯着裴炎,声音压得更低,却带着穿骨裂帛的锋芒:
“不仁不义?裴相此言,错得离谱!”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中满是痛心疾首,
“先帝在时,太后尚且有所顾忌,不敢公然揽权,
如今先帝龙驭上宾,撒手人寰,
她便撕去了所有伪善面具,野心勃勃,毫不掩饰!
废帝易储,视同儿戏!”
他俯身逼近裴炎,目光灼灼如燃,
要将心中的怒火与焦灼尽数通过自己的目光和声音传递过去:
“你我皆是李唐臣子,蒙受先帝厚恩,
先帝托孤于你,绝非只让你守一时之‘安稳’,
更是让你护江山社稷永续、保李唐宗庙不绝!
如今太后剑指帝位,步步紧逼,旦夕之间便要改朝换代,颠覆乾坤!
届时李唐宗室必无遗类,忠臣良将皆会身首异处,
裴相所恪守的‘臣节’,难道要向篡国逆贼屈膝称臣,沦为千古笑柄?
他日九泉之下,裴相有何颜面去见先帝?”
李敬业话锋一转,语气中更添激昂与笃定,目光灼灼地锁住裴相,
“我举兵并非一时冲动,更非妄动干戈,而是顺天应人,民心所向!
江淮父老感念李唐恩德,
闻我举义,纷纷投军效命,短短数日便聚兵十万,军威浩荡,
宗室诸王虽身处险境,却也暗通款曲,愿为内应,共襄盛举,
裴相只需在中枢略施援手,借调京畿粮草时稍作拖延,
传递平叛文书时略加迟缓,便能为我大军争取喘息之机,
我定能以雷霆之势席卷中原,直捣神都,迎回庐陵王重整乾坤!”
他语气愈发恳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家国的赤诚:
“拨乱反正,让百姓免受亡国之祸,使宗室免遭灭顶之灾,
这才是真正的固本安邦,长治久安!
届时裴相便是再造大唐的社稷之臣,
功高盖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岂不美哉?”
——————分界线
李敬业出身将门世家,是初唐名将英国公李积的孙子,
李积原名徐世积,因功勋卓着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氏,改名李积,
李敬业凭借祖上累积的赫赫功勋与皇室所赐李姓,
他得以承袭爵位,跻身勋贵之列,
早年便在朝堂与军中崭露头角。
光宅元年,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
兵败被杀,
武媚娘下令剥夺他所有官爵,并收回皇室所赐的“李”姓,
勒令其恢复本姓“徐”。
也正因这一历史变故,
后世史书中多以“徐敬业”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