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鬼子巡逻队的脚步声偶尔传来。偶尔还能听见岗楼里传来鬼子打哈欠的声响,混着晚风掠过油桶的“呜呜”声,倒成了夜里唯一的动静。
李海波蹲在油料区的油桶方阵间隙里没动,只将“顺风耳”异能悄悄开启。
异能如同细密的网,悄然扩散到周围,将每一丝声响都捕捉得清清楚楚:岗楼里鬼子的呼吸声渐渐变沉,显然开始犯困;巡逻队的脚步声也开始杂乱,士兵们偶尔还会低声抱怨“该死的夜班”;连远大门口哨兵换岗的口令,都能隐约听见。
他不是不想早点动手——看着满仓库的燃油和不远处的弹药库,心里早就按捺不住想收进空间的念头。
可没办法,他必须等:等大部分鬼子钻进营房睡熟,等站岗的鬼子熬得眼皮打架、警惕性降到最低。
更关键的是,他在等随身空间的“冷却时间”。
昨晚刚在城北粮仓收了一万吨粮食,这破空间吃撑了,二十四小时内不能再收东西,少一秒都不行。
刚才换下来的脏衣服都没能往空间里塞,只能随手扔在河边草丛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油桶表面的凉意透过掌心传来,李海波盯着手腕上的表,秒针转得像蜗牛似的。
直到快十一点半时,他右手扶着的油桶突然“嗖”的一声凭空消失。
李海波瞬间精神一震——时间到!
昨晚收最后一包粮食时,就是这个点!
漂亮,空间限制终于归零,又能多装一万吨物资了!
他按捺住心里的兴奋,悄悄直起身,借着油桶堆的阴影左右打量:四个角的岗楼里,鬼子的注意力全都在机场外围,探照灯的光柱始终在开阔地和木桥上来回扫动,连仓库的方向都没瞥过。
估计打死他们也不会想到,这呛人的油料仓库里,竟藏着一个能“吞油”的“大胃王”。
再看围墙外的巡逻队,脚步拖沓地沿着工事走动,视线全被三米多高的围墙挡住,根本看不见围墙内的景象。
只有两队在大门口交汇时,士兵们才会偶尔往仓库里随意瞄一眼,可油桶堆得密密麻麻,他们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扫两眼就转头继续往前走,半点警惕心都没有。
李海波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心里暗道:既然没人注意,那我可就不客气了。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对着身旁的油桶轻轻一摸,一个油桶“嗖”地消失在原地,被收进了随身空间。
紧接着,他加快动作,双手左右开弓,一个个深绿色的油桶但凡被他触摸过,都接二连三地消失,只留下地面上淡淡的油痕。
不过半个小时,露天油库里的几千桶燃油就被他收走了一半,足足一千五百桶。
一个标准油桶能装200升燃油,换算下来约0.15吨,一千五百桶也才225吨。
其实以空间的容量,他完全能把剩下的油桶全收走,可他没这么做。
故意留下一半,就是为了等会儿炸弹引爆时,能燃起更旺的火,吸引所有鬼子的注意力,方便他趁机去偷停在停机坪的战机。
收完油桶,李海波拍了拍手,又从空间里摸出两枚定时炸弹。他仔细调好时间,把炸弹藏在剩下的油桶堆深处。
做完这一切,李海波眼中满是兴奋:油料搞定了,接下来,该去弹药库“逛逛”了。
李海波贴着油桶往弹药库方向挪,脚步轻得像猫,连呼吸都压到最低。
刚翻过木栅栏,浓郁的火药味扑面而来,一排排木箱堆得比人还高,有的箱子盖已经打开,能清晰看见里面圆滚滚的航空炸弹。
作为日军华中地区重要空军枢纽的大校场机场,弹药储备本就充足,此刻仓库里的存货更是一目了然:靠门的两排,码着600多箱九二式15公斤高爆弹,每箱装4枚,算下来足有2400多枚,这种小型高爆弹主要用于战术支援,平时消耗量最大,储备量也最多。
中间区域堆着300箱九四式50公斤高爆弹,每箱2枚,共600枚,是日军轰炸地面目标的主力弹种,从箱子的磨损程度看,最近刚补充过一批。
仓库内侧,整齐叠放着200箱一式250公斤高爆弹,每箱1枚,共200枚,这种中型炸弹威力大、运输难,通常只在攻击机场、港口等重要目标时才用,储备量相对少些。
除此之外,角落里,还码放着120箱九七式50公斤燃烧弹,每箱3枚,共360枚,弹身上的红色纵火标识格外醒目,最近前线需要焚烧补给点,这类弹药的储备比平时多了近一倍。
李海波眼睛一亮,抬手就往空间里收——先把靠门的九二式高爆弹收了300箱(1200枚),又收了150箱九四式50公斤高爆弹(300枚),还收了100箱一式250公斤高爆弹。
而角落里的120箱九七式50公斤燃烧弹,则全给收走了,一箱不剩下。
转眼李海波就收走了仓库一半多的弹药。
剩下的炸弹也不会浪费,这些家伙要是和油料库的燃油一起爆炸,火焰裹着弹片,冲击波连着火海,威力起码能翻好几倍,足够把半个机场都掀翻。
李海波打定主意,从空间里摸出两枚定时炸弹粘在装着一式250公斤高爆弹的木箱底部,调好和油料库一样的引爆时间,才悄悄退出弹药库。
接下来,该去停机坪了。
他悄悄摸到大门附近,看着见门外沙袋工事里的几名鬼子兵,李海波躲在油桶后面,默默抬起了左手。
无形的空间之门悄然展开,挡在身前。
自去年十月起,他参加过多次战斗,这空间之门不知吞噬过多少鬼子的子弹,而这些吞进去的子弹,可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能像“恶龙咆哮”一样反向释放出来的,而且全程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