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虫洞覆盖与星尘能量的生态影响被证实后,团队的核心需求转向了“精准能量数据捕获”——此前的探测要么是单点瞬时观测,要么是全景宏观覆盖,缺乏一份从虫洞能量启动、峰值到衰减的完整时序数据,而这份数据正是破解罗氏家族能量装置运作原理的关键。此次,团队将希望寄托在张奶奶家的老衣柜上——这具散发着樟木清香的旧衣柜,曾在半年前意外实现了2025年与1998年的“衣物置换”,证明它具备“跨时空双向物品传递”的独特特性。
实验室的西北区域被改造为“双向时空传递区”,核心设备是“双向衣柜装置”。装置主体由两部分构成:左侧是从张奶奶家征得的老衣柜本体,樟木材质,表面有明显的岁月划痕,柜门上的铜制合页泛着暗红色光泽,经检测,木材纤维中渗透着微量星尘粉末,正是这些粉末构建了时空传递的能量通道;右侧是一台按1:1比例复刻的2010年同款衣柜,采用相同材质和工艺,内部嵌入了星尘能量同步模块,确保与老衣柜形成能量共振。两台衣柜并排摆放,中间通过三根银蓝色的能量传导线连接,导线表面流转着与星尘能量同源的光晕,将两台衣柜的能量场绑定为一个闭环。
“老衣柜的核心特性是‘低阈值双向传递’,无需撕裂空间,而是通过星尘粉末的能量共鸣,在同源物体间构建‘时空隧道’。”老陈蹲在衣柜旁,调试着底部的能量接口,屏幕上显示着两台衣柜的能量波动曲线,正逐渐趋于同步,“之前的衣物置换,就是因为1998年的衣柜与这台老衣柜是同一批次生产,材质和星尘粉末分布高度一致,才触发了传递。我们复刻2010年的同款衣柜,就是为了模拟这种同源性,确保芯片能精准传递到目标时空。”
林月瞳站在衣柜前,指尖的蓝色水光轻轻扫过老衣柜的柜门,樟木表面泛起一层淡淡的水膜,随即融入木材纹理:“老衣柜的能量场相对温和,但双向传递仍存在能量波动风险。我的水系异能会渗透进木材纤维,与星尘粉末形成‘能量缓冲层’,稳定时空隧道的内部环境,避免芯片在传递过程中受损。”
叶云天手中拿着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黑色芯片——这是团队专为此次任务研发的“时空能量监测芯片”。芯片采用纳米级星尘合金打造,内置微型能量续航模块,续航时间长达72小时,不仅能实时记录能量强度变化,还搭载了“时空定位器”,无论在哪个时空,都能向2026年的实验室发送精准坐标。“这枚芯片的探测精度是之前检测仪的10倍,能捕捉到0.01级的能量波动。”他将芯片轻轻放在老衣柜的隔板上,“目标民居距离火球区废弃工厂仅3公里,处于能量覆盖区的核心范围,能精准记录虫洞能量的完整变化曲线。”
叶晓云看着两台几乎一模一样的衣柜,眼神中带着好奇:“为什么选择2010年的城郊民居?而且是和张奶奶家同小区的同款衣柜?”
“这个小区是2008年建成的,2010年刚好有住户入住,且距离工厂近,能量信号强。”老陈解释道,“我们通过房产档案查到,2010年这户民居的住户是一位独居老人,生活节奏简单,芯片被发现的概率低,即便被发现,也大概率会被当作普通废品存放,不会被丢弃或损坏,这能最大程度保证芯片的完整性和数据连续性。”
一切准备就绪。老陈按下控制台的启动键,两台衣柜中间的能量传导线瞬间亮起,银蓝色的能量顺着导线流入衣柜,老衣柜的樟木纹理开始泛着淡紫色光泽,与复刻衣柜的光泽形成呼应,两台衣柜的能量波动曲线完全重合。
“能量同步完成,时空隧道构建中……”老陈的声音带着一丝期待,“隧道稳定性98%,芯片状态正常,传递准备就绪!”
林月瞳深吸一口气,将水系异能缓缓注入老衣柜:“能量缓冲层已形成,可启动传递。”
叶云天点头示意,老陈按下了“传递”按钮。
瞬间,老衣柜内部爆发出柔和的淡紫色光芒,隔板上的黑色芯片被光芒包裹,缓缓悬浮起来。光芒逐渐汇聚成一道纤细的能量束,将芯片卷入其中,穿过两台衣柜之间的能量传导线,瞬间消失在复刻衣柜的内部。老衣柜的光泽逐渐褪去,能量传导线的光芒也随之熄灭,屏幕上跳出绿色提示:“芯片传递成功,已抵达2010年目标衣柜,信号正常。”
2010年3月15日下午2点整,水球区城郊某小区民居。
这是一间简朴的两居室,墙面刷着米白色的涂料,客厅的沙发上铺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布套,阳台上摆放着几盆绿植。卧室里,一台与实验室复刻版一模一样的樟木衣柜静静立在墙角,柜门虚掩着。
突然,衣柜内部闪过一道微弱的淡紫色光芒,黑色芯片凭空出现在衣柜的隔板上,落在一堆叠放整齐的衣物旁。光芒一闪而逝,仿佛从未出现过,房间里依旧是平静的模样。
下午4点,住户陈大爷从外面散步回来。他今年68岁,独居在此,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走进卧室整理衣物时,他一眼就看到了隔板上的黑色芯片。
“这是什么东西?”陈大爷拿起芯片,掂量了一下,轻飘飘的,表面光滑,没有任何标识。他仔细看了看,芯片的一端有一个微小的指示灯,正闪烁着微弱的红光,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某个电器的废弃零件。“估计是哪个邻居丢的,不小心掉我衣柜里了。”
陈大爷没有多想,随手将芯片放进了衣柜抽屉里——抽屉里放着一些旧钥匙、坏了的手表零件、没用的螺丝,都是他舍不得丢的“废品”。他关上抽屉,转身去厨房做饭,很快就把这个“陌生零件”抛在了脑后。
芯片在抽屉里安静地工作着,指示灯每30秒闪烁一次,记录着周围的能量变化。下午3点25分,能量强度开始缓慢上升;3点30分,能量骤升至峰值8.9级,持续了5分钟;3点35分,能量开始快速衰减;下午4点,能量强度降至1.2级,趋于稳定。整个过程的能量曲线,被芯片精准记录下来,与101路公交车穿越的时间完全吻合。
接下来的两天,芯片继续记录着能量的后续衰减过程,直到3月17日上午,能量强度恢复至正常水平,芯片的续航模块耗尽,指示灯熄灭,但所有数据都被妥善存储在内部的星尘存储单元中。
2026年4月10日,实验室。
“芯片的时空定位信号已锁定,就在城郊某小区的10栋3单元502室,也就是当年陈大爷的住处。”老陈的声音带着兴奋,屏幕上显示着精准的坐标和实时画面——通过小区的公共监控,能看到陈大爷依旧居住在那里,身体硬朗。
叶云天、林月瞳和叶晓云驱车前往小区。敲开陈大爷家的门,说明来意后,陈大爷愣了半天,才想起当年衣柜抽屉里的“废弃零件”。“你们说的那个黑色小方块?我想想……”他转身走进卧室,打开衣柜抽屉,在一堆旧零件中翻找起来,没过多久,他掏出一个黑色芯片,正是团队当年传递的那枚。
“就是这个,当年觉得扔了可惜,就一直放在这儿了。”陈大爷笑着说,“没想到这玩意儿还这么重要。”
叶云天接过芯片,指尖传来熟悉的冰凉触感,芯片表面的指示灯已经熄灭,但内部的数据完好无损。“谢谢您,大爷,这对我们的研究非常关键。”
返回实验室后,老陈立刻将芯片连接到中央控制台。屏幕上,一段完整的能量变化曲线缓缓展开:从3月15日下午2点的正常能量值,到3点25分的缓慢攀升,3点30分的急剧骤升(峰值8.9级),3点35分的快速衰减,再到后续两天的平稳回落,曲线的每一个拐点都清晰可见,与公交车失踪时间、虫洞能量峰值期完全吻合。
“数据完整!没有任何缺失!”老陈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芯片还记录了能量的频率变化,与火球区废弃工厂的能量频率完全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工厂就是能量源头!”
林月瞳看着曲线的峰值部分,眼神专注:“峰值持续了5分钟,这正好是公交车被卷入虫洞的时间窗口。能量骤升骤降的曲线形态,说明罗氏家族的能量装置是‘脉冲式启动’——短时间内释放高强度能量,撕裂时空后迅速关闭,避免能量过度扩散引发更大范围的时空崩塌。”
叶云天点点头,语气凝重:“这是一次完美的技术突破。我们首次实现了‘跨时空数据传递’,不仅获取了虫洞能量的完整变化曲线,还验证了老衣柜作为‘双向传递媒介’的可靠性。这种方式无需人员穿越,风险低、数据精准,为后续长期监测虫洞能量提供了新方法。”
叶晓云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心中的谜团又解开了一块:“这么说,罗氏家族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他们能精准控制能量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专门针对101路公交车进行了一次‘精准打击’?”
“大概率是这样。”叶云天眼神锐利,“他们知道公交车的行驶路线和时间,知道能量覆盖的范围,甚至精准计算了能量峰值的持续时间,确保能将公交车卷入,又不会引发不可控的时空灾难。这背后一定有周密的计划和精准的计算。”
老陈补充道:“芯片记录的能量频率中,还检测到了与老铜镜、青铜匕首等媒介一致的共振频率——这说明罗氏家族是同时激活了多个时空媒介,形成了‘能量共振网’,才引发了区域性虫洞爆发。单个媒介的能量不足以达到这种效果,多个媒介共振,才能让能量强度突破时空撕裂阈值。”
所有线索都已串联成完整的链条:罗氏家族在2010年3月15日,通过火球区废弃工厂的能量装置,激活了星尘物质,同时启动老铜镜、青铜匕首等多个时空媒介,形成能量共振网,引发了覆盖10平方公里的区域性虫洞爆发,精准将行驶至能量核心区的101路公交车卷入时空裂隙。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他们对星尘物质、时空媒介的深刻理解和成熟运用。
叶云天看着屏幕上的能量曲线,目光坚定:“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罗氏家族的能量运作原理、虫洞爆发的完整过程和核心证据。接下来,就是最终的行动——深入火球区废弃工厂,找到能量装置,揭露他们的最终目的,阻止他们再次启动虫洞,引发更大的灾难。”
他转头看向能量罩中剩下的两种媒介,又看向实验室里的团队成员,语气带着必胜的决心:“十二种穿越方式,我们已经验证了十种,获取了足够的线索和数据。接下来,我们不需要再进行穿越,而是要集结所有力量,准备实地探查。而此刻,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那些被卷入虫洞的12名穿越者,他们的身体正在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实验室的屏幕上,能量曲线的峰值部分闪烁着红光,与远处训练室传来的微弱能量波动遥相呼应。一场跨越十六年的时空之谜,即将迎来最终的揭晓;而12名穿越者身上觉醒的超能力,将成为解开谜团、对抗罗氏家族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