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业峰他们在众人羡慕、惊叹,甚至带着一丝嫉妒的复杂目光注视下,开始将船舱里的渔获搬运上岸。
老陆早已闻讯赶来,看到这三船堆积如小山的小管鱿鱼和夹杂其中的其他鱼货,眼睛瞪得溜圆,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菊花。
他一边指挥着家人过秤,一边啧啧称奇:“了不得,了不得…你们几个这是掏了海龙王的宝库啊?一晚上搞这么多,真是发财了。”
“行了,老陆,快点过秤,累死我了,晚上都没怎么休息。”陈业峰沉声道。
老陆连忙道:“好好,我这就给你安排过完秤。”
过秤,算账,结钱…
一切都很顺利。
当厚厚的几沓钞票分别递到陈父、大舅、二舅和陈业峰他手里,那沉甸甸的触感让每个人的疲惫都一扫而空,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当然,按照事先说好的,各家都预留出了一部分品相好、个头匀称的小管鱿鱼和一些适合晒制的巴浪鱼、凤尾鱼,准备拿回家制成鱼干。
现在陈业峰每天都安排大嫂带着人在晒鱼干,等积攒多了,就一起运到大陆上去。
一次性运多点回去,也不用来回跑,不能浪费油费。
到时候,去车队跟孙老板那边送了,多余的可以存到镇上的水产店里。
要是有人要鱼干的话,可以让他们去兄弟水产店,或者让二胖帮忙送货也行。
陈业峰看着码头上还有些渔民手里提着些老陆看不上的、或者价钱被压得极低的杂鱼,主要是巴浪鱼、凤尾鱼之类,这些鱼在本地产量大,价格贱,有时候多了甚至只能拿回去喂鸡鸭或者干脆倒掉。
他心中一动,朗声对众人说道:“各位叔伯兄弟,以后大家出海,要是捞到这类巴浪鱼、凤尾鱼,或者其他老陆这里价钱不合适、你们又觉得处理起来麻烦的鱼货,要是信得过我陈业峰,都可以送到我家来。价钱嘛,肯定比你们拿回去喂猪强,我也按市价收,多少也能给大家添补点油盐钱,总比浪费了强不是?”
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反响。
确实,每次出海,总有些“鸡肋”鱼获,卖不上价,自己吃又太多,扔了可惜。
现在陈业峰愿意收,哪怕价钱不高,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之前听有人说陈业峰收巴浪鱼,别人还相信。
现在他亲自说了出来,当下就有几个渔民表示,等下趟回来,有这类鱼就直接送他家去。
处理完码头的事,陈业峰一家和舅舅们带着留出来的鱼货和卖鱼的单子,在众人依旧热烈的议论声中,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回到家,陈业峰把今天卖鱼货的明细单子递给老婆周海英。
周海英接过那张写着密密麻麻数字的单子,仔细看了看最后的总数,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这么多?这……这都快赶上以前忙活大半个月的了!”、
她拿着单子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这实实在在的钞票,比任何话语都更能让人安心。
另一边,大嫂张凤也从丈夫陈业新手里接过了他们那份单子,看着上面的数字,同样是满脸的惊喜和笑意。
她心里暗自庆幸,幸好当时听了劝,跟着过来了。
想想留在老家的阿志兄弟俩,白白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
在海岛上待几个月,比老家赚一年都要强。
陈业峰顾不得这些,强烈的困意已经阵阵袭来。
他强打着精神,先安排晒鱼干的事情,对大嫂张凤说:“大嫂,晒鱼干的活儿还得麻烦你牵头,还是叫上次帮忙的那几位婶子、嫂子过来,工钱照旧,当天结算。”
张凤连忙应下,这可是搞好岛上邻里关系的好机会,她自然乐意。
接着,他把周海英拉到一边,从怀里掏出那张写满了木料、铁件、煤油灯、玻璃罩、绳索、滑轮等材料名称和预估价格的纸条,塞到她手里:“海英,岛上好多人都想找我们做那个灯捕装置。这是做一套装置大概需要的材料成本,你算术好,帮我仔细核算一下,看看加上工钱,一套咱们该收多少钱合适。既要让大家觉得划算,咱们也得有点赚头,毕竟以后还得负责维护调试。”
他老婆好歹是中专,算术比他厉害多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周海英接过纸条,看着上面虽然字迹不算工整但条目清晰的列表,点了点头:“行,这事交给我,你赶紧去歇会儿吧,眼圈都黑了。”
陈业峰这才感觉全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一样,他胡乱用凉水洗了把脸,扒拉了几口一直温在锅里的芋头饭,也顾不上多说什么,回到屋里倒头就睡。
这一觉睡得极其沉实,直到日头偏西,中午饭的香味飘进来,他才被饿醒。
醒来时,已是中午时分。
院子里传来热闹的说话声和洗刷声。
他走出屋子,看到大嫂张凤正带着岛上请来的那几个妇女,坐在小板凳上,围着一大盆一大盆的鱼货忙碌着。
她们动作麻利地去鳞、破肚、清洗,然后将处理好的小管鱿鱼和巴浪鱼等均匀地摊开在巨大的竹匾上,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海腥味,却也充满了生活的干劲。
周海英见他起来,赶紧把留好的饭菜端上桌。
他把阿财喊醒,两人狼吞虎咽地吃完,感觉精力恢复了大半。
他看了看天色,今天天气不错,风平浪静,正是下地笼的好时候。昨天因为忙着制作和安装灯捕装置,把下地笼的事情耽搁了,今天得补上。
“阿财,走,咱们去把地笼放了。”陈业峰招呼一声。
阿财默默地点点头,立刻去准备地笼和饵料。
下地笼这活儿相对出海拖网捕鱼要轻松许多,不需要整夜守在海上,只要选择好地点,将装有饵料的地笼沉入海底,隔一两天甚至两三天再去收取即可。
主要捕捉的是螃蟹、龙虾、鳗鱼、石斑鱼等底栖或喜钻洞穴的海货。
虽然单次收获可能不如拖网,但价值往往更高,而且不费太多人力,是很多渔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补充方式。
其实岛上不少渔民也是这种作业模式,几条船合伙的人家,轮流日夜出海,人歇船不歇,最大化利用资源。
陈业峰也是很勤劳,晚上搞灯捕,白天抽空下地笼,正好互补。
他和阿财将一堆整理好的地笼搬上小船,地笼入口处设计有倒须,鱼虾蟹进去容易出来难。
阿财早就将一些廉价的小杂鱼、鱼内脏等饵料用网兜装好,固定在每个地笼的中部。
发动机“突突”地响起,小船离开岸边,向着不远处的近海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