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淳于半碗鸡汤喝了二十几分钟,哪怕再慢,也喝了个干净。
这下,她肚子确实是装不下了。
哪怕饭没吃饱,汤也给她喝饱了。
周文雍看了一眼:“吃饱了就回去休息,不用在这,我和几位领导还有事谈。”
语气温和,神态自然。
要不是姜淳于知道她们以前真不认识,她都要怀疑,这个周文雍是不是姜志远和蒋琴给她生了个亲哥哥,她不知道。
“好,周大哥你慢点吃。”
姜淳于站起身, 冲着桌子上众人点头致意,“几位领导你们慢点吃,我去食堂转转。”
这是小时候学的规矩,上桌要等人齐,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下桌子的时候要和大家致意。
不需要一个个喊过去,但是基本的礼貌还是要有的。
虽然大家不理解姜淳于话里慢点吃是什么意思,不过还是纷纷点头。
见姜淳于走,周文雍喊了一声:“小姜,等一下。”
转身周文雍从角落拿了个篮子给姜淳于:“上山的时候,随便摘的野果子,你带回去尝尝,应该没吃过吧。”
姜淳于探头看了一眼:“不但没吃过,也没见过。”
周文雍把篮子放在姜淳于的手里:“拿去尝尝吧,都是野果子,味道还行。”
姜淳于也不客气,直接接过篮子:“谢谢周大哥。”
篮子就是姜淳于买蘑菇送的其中一个篮子,里面装的是八月炸、拐枣、刺梨,还有一种带着刺的叫糖罐子的野果子。
不知道是没到成熟期,还是过了成熟的时间,数量都不多。
这几种水果姜淳于一样都没吃过,不过感谢上辈子的网络发展,她都或多或少的听过见过。
但是看见实物,确实是第一次。
“那我走了,谢谢周大哥。”
姜淳于长这么大,还很少喊人哥。
除了隔壁林家的林向东,就连比她大的林向北她都没叫过。
林小七没她大,赵杰还没见过,就算见过也没她大,赵杰还得叫她姐。
她能感觉到,周文雍对她很好,那种好,就像林向东看到她一样。
别说,有个哥哥一样的人照应着,感觉还不错。
他方方面面都替你考虑到,想做什么全部支持,有困难去给你解决。
多好。
可惜,姜志远不争气,没给她生个亲哥。
周文雍为什么对她好,姜淳于当然也知道,人是林老亲自从宁城挑的。
当然会告诉她周文雍的来历,和他身后的人脉,还有他的本事。
怎么说的,反正是个青年才俊,就算不投靠林家,也会有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只是路没那么平坦,进步也不会那么快。
能走大道,谁还想走乡间小道。
姜淳于接受周文雍对她的照顾,但也没太理所当然。
哪怕是有条件的好,也是要相互成全的。
姜淳于拎着篮子,从屋里出来,必须要穿过大食堂的就餐的大厅。
这个时候她才发现基地的人是真的多。
今天晚上的食堂格外热闹,乌泱泱的都是人,男女老少,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不过,人虽然多,但是大家的整体素质看上去都很好。
不吵不闹,队伍有些乱,偶尔也有人插队,但是没有骂人也没有打架的声音。
她们吃饭的时候,食堂那边刚刚开饭,等她吃完,这边还有人在吃饭。
可能是因为晚饭后不用上班,大家都不急。
因为周文雍他们进山了,所以今天食堂有肉菜。
不过这个肉菜也不是随便打的,得另外花钱。
基地是发饭票的,正常一个工人,一天三顿都是可以在食堂解决的。
要是不需要饭票,自己开火,也可以拿饭票换粮食。
如果一家在这,有孩子的话,单靠上班人发的饭票是不够吃的,得自己花钱和基地兑换。
基地上拖家带口的不多。
基本都是夫妻俩一起在基地上班,然后孩子交给基地上学,小的还有幼托。
实在不行,还可以带着家里的老人来帮忙照看孩子。
不过单身来支援三线建设的更多。
姜淳于记得自己在哪一本资料上扫过一眼,好像就是因为太多的人离乡背井,所以引发了离婚潮。
那些离开大城市来去支援三线的,很少有家庭跟着一起走的。
他们要考虑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教育等等问题。
长期分居的不少,但是也有抛妻弃子,在基地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
不过这种都是野史,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因为不太正面,所以也不会有人大肆宣扬。
姜淳于拎着篮子,小心翼翼绕开人群,从食堂穿过。
她长得个子高,穿的也好。
从食堂旁边的单独包间里出来,就有人注意到了她。
这姑娘真是又高又好看啊!
女人们想。
男人却在想,这漂亮的姑娘是什么来头,能去隔壁的包间里吃饭。
那个包间,只有基地领导招待客人的时候才会用。
平时,很少见那边的包间门打开。
今天那边的门不但开着,他们还能闻到隐约的肉香和酒香。
所以,他们越发好奇这个姑娘的来头。
因为她长得漂亮?
还是因为她身份不一般?
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孩子,路过姜淳于的时候,姜淳于看见他们的饭盒里放的是杂粮馒头,还有炖土豆。
母亲的手里,端着个饭盒,饭盒里装着半饭盒的野鸡肉烧咸菜。
因为买了肉,两个孩子都很兴奋,跟着父母笨笨跳跳在食堂找地方坐。
还有的人打的饭菜是拿回去宿舍吃的,要么就是嫌弃食堂吵,要么就是家里还有人等着吃饭。
食堂里,还有几个地方和别处不同,那是下班的工人凑一起喝酒。
面前就是食堂的菜,最好的就是加了一份炒花生。
这花生炒的表皮有点发黑,吃的时候需要剥壳,吃多了手上嘴上就沾了花生壳上的糊灰。
一看就知道,这炒花生是当地村民来厂子门口卖的。
因为这边建了厂,基地门口的那条路就成了小集市。
卖菜的,卖山货的,只要家里有的,都能拿来卖。
山里人,少有能拿家中东西换钱的机会,所以基地门口的那条路不是一般的热闹。
而基地的人想改善生活,几乎就靠这个小集市。
最好卖的是鸡蛋还有肉,山里人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换钱,都拿来换钱。
自己家可以不吃,换钱最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