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锦衣当国我是混世魔王程咬金越战的血醉枕江山神武天帝北朝帝业开局官府送老婆,我娘子竟是女帝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诗与刀末日进化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22章 曩昔贤良执宪锋,肃贪除弊正朝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御书房的穿堂风卷着雪沫掠过窗棂,带着殿外的寒冽扑在烛火上,火苗剧烈跳动,将萧桓凝沉的面容拓在青砖地上,忽明忽暗如泼墨写意。他指尖反复抚过一本泛黄卷边的《谢公治腐录》,封皮上“谢渊”二字是英宗御笔,墨色虽被岁月浸得淡了,笔锋却仍如寒剑般锐利,划得指腹微微发疼。案头近百册贪腐账册堆至膝前,最上层那本“江南盐课总账”的封皮已磨得起毛,“损耗三成”四字被他用朱笔圈了三道,浓稠的墨迹晕透纸背,在昏暗中如凝血般刺目——这三成损耗,够江南灾区百姓吃半年的。

“陛下,吏部沈大人求见。”内侍的声音轻得像殿外飘落的雪片,小心翼翼地打断了殿内的沉寂。萧桓合上书册时,指腹已沾了些陈旧的纸灰,他抬手揉了揉发胀的眉心,沉声道:“让他进来。”沈敬之披着一身寒气入殿,玄色官袍下摆沾着的雪粒一触地暖便化成水渍,在青砖上踩出浅痕。他目光扫过御案前如山的账册,再瞥见那本压在最上的《谢公治腐录》,当即躬身垂首:“陛下是念及谢公了?天启五年那场震动朝野的淮南盐贪案,正是谢公以左都御史之职亲赴一线查办,最终连斩三品盐运使李嵩以下十余人,朝野震栗,此后整整十年,官场再无敢明目张胆贪墨盐课者,连盐商们都不敢私抬盐价。”

萧桓指尖重重叩了叩册页上“宁负权贵,不负苍生”的朱批,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朕怎会忘?谢公当年在朝堂上掷地有声,说‘贪腐非一人之罪,乃制度之弊、人心之贪’。他亲手订下‘御史巡按制’,让御史每年轮流乔装赴地方暗访,不准与地方官互通声气;又立‘贪腐连坐法’,凡包庇贪腐者,无论官职高低,与贪腐者同罪——那些铁规铁矩,让天启朝的官场清得能照见人影,连户部的账册都不用反复核查。可如今呢?温良身为朕亲点的吏部侍郎,握着选官大权,却成了贪腐集团的枢纽,勾结地方官截留盐课、赈灾银,这便是忘了谢公当年用身家性命换来的血训!”

话音刚落,尚书令楚崇澜已快步踏入殿中,他手里攥着一份边角被捏皱的加急奏报,袍角的玉带叩击青砖,发出清脆而急促的声响:“陛下,户部刚连夜核查出,温良涉案款项已达七十万两,这笔钱足够西北边军半年军饷,也能让江南灾区百姓度过整个荒年。谢公虽逝五年,但其‘三省协同、铁证定案’的查案之法,臣等正严格沿用——都察院查行踪,刑部审人证,户部核账册,目前已锁定二十余名涉案官员,连江南盐运司的主事都招了。”萧桓猛地将《谢公治腐录》拍在御案上,烛台被震得叮当乱响,烛泪顺着灯柱蜿蜒而下,如凝结的血泪,他眼底翻涌着怒涛:“传朕旨意,三省六部堂官即刻入殿议事!这张贪腐大网,朕要与诸卿一同,连根拔起,绝不留半分后患!”

待殿内只剩他一人,萧桓重新翻开那本旧录,指尖抚过谢渊晚年带病修订的批注——墨迹因手颤而有些歪斜,却字字如钢钉般扎在纸上。他想起谢渊临终前,挣扎着抓住他的手,气若游丝却眼神坚定:“陛下……守好……百姓……守好……清明……”那温度仿佛还残留在指尖。“谢公,你当年用一生守护的清明,朕绝不让它毁在这群蛀虫手里。”他的低语混着穿堂风,卷着烛泪的苦涩气息,在空旷的御书房中久久回荡,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君臣誓约。

忆谢公

其一

曩昔贤良执宪锋,肃贪除弊正朝风。

案存铁证垂今古,心系民瘼贯始终。

旧牍重披思善政,新途复启仗孤忠。

君恩不负清名着,岁岁熏风绕帝宫。

其二

忆昔贤才秉法旌,斩贪涤秽正纲程。

案遗铁证辉今古,心悯民虞鉴始赓。

旧简重寻思善治,新途再拓仗丹诚。

君心向道清名立,岁岁和风绕禁城。

沈敬之取过案上的旧案卷宗,牛皮封面已被虫蛀出几个小洞,边缘磨损得发毛,他小心翼翼翻开,指尖划过“天启五年”的字样,声音沉得像浸了水的铜钟:“那年淮南大旱,三个月没下一滴雨,河床裂得能塞进拳头,盐场的卤水都快熬干了,盐价暴涨至平日三倍。可户部账册上,淮南盐课却凭空失踪三十万两——这钱本是要用来买粮赈灾的。地方官要么称‘盐船遇劫沉了江’,要么说‘海水倒灌浸了盐’,层层推诿,连巡抚都上奏说‘事出有因’。百姓们买不起盐,只能用草木灰腌菜,不少老人孩子缺盐浑身浮肿,病倒在路边,哭声传至京城,奏疏堆在御案上,足有半尺高。时任左都御史的谢公见了,当场拍案请命,只带三名亲信御史,连官服都没带,乔装成盐商和脚夫,揣着半袋干粮,悄悄入了淮南。”

“谢公在淮南暗访三月,吃的是掺着沙子的麦饼,住的是盐场旁漏雨的柴房,夜里能听见老鼠跑过梁木的声响。”沈敬之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他扮作挑盐脚夫,跟着盐队混入李嵩掌控的盐场,亲眼见着盐工们饿着肚子搬盐,不少人累得倒在盐堆上,监工还拿着鞭子抽;而盐场后院却堆着成箱的绸缎、银锭,李嵩的小妾连胭脂都是用盐课买的,一盒就够百姓吃半年。后来他设计买通盐场的老账房,拿到了盐商的供词,又乔装成送礼的商人,混进李嵩府中,偷出了他与地方官的通信——信上‘分润’‘打点’的字样,字字都是罪证。可李嵩是太后的远亲,太后亲自坐着凤辇到都察院求情,甚至拿出先帝御赐的玉佩,放在谢公面前,说‘看在先帝的面子上,饶他一条命’。谢公却丝毫不退,亲手将玉佩捧回,掷下‘法不避亲’四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盐商供词、账册凭证、往来书信一一呈上,硬是判了李嵩斩立决。连带涉案的十二名官员,上至五品知府,下至九品巡检,尽数革职抄家,流放三千里,沿途百姓都站在路边拍手称快。”

萧桓垂眸,指节无意识地叩着御案,当年的场景如在眼前——那时他还是太子,列席朝堂,见谢公穿着被汗水浸透的藏青官袍,袖口磨出毛边,领口沾着盐渍,却字字铿锵如惊雷:“盐课是百姓的血汗钱,是活命钱!贪盐课者,便是食民之肉、饮民之血!今日若饶了李嵩,明日便有无数个李嵩冒出来,百姓还能信朝廷吗?”这句话炸在殿中,连站在后排的小吏都听得浑身一震,也深深刻进了他心里。“如今温良截留盐课七十万两,比当年的李嵩更甚,”萧桓的声音冷得像寒冬的冰棱,“李嵩贪的是百姓的盐钱,温良贪的是边军的军饷、灾区的赈灾银——边军无饷便守不住国门,百姓无粮便活不成性命,他这是在挖大吴的根基,罪加一等,绝不轻饶!”

恰逢都察院左都御史虞谦捧着盐课核查记录入殿,他官袍上还沾着户部库房的灰尘,听闻提及谢渊,当即肃立拱手,声音洪亮:“陛下,谢公当年查处盐贪案后,深知‘堵不如疏’——只查不防,贪腐还会卷土重来。便创立了‘盐课双轨核查制’,规定盐课征收时,地方官登记数目,御史现场监核,盐商签字确认接收,三份凭证分别存档于户部、都察院和盐运司,每月初一核对,稍有偏差便即刻彻查,连字迹不符都要问个明白。臣此次查温良案,正是依照此法——盐运司的存档与户部的账册对不上,才顺藤摸瓜查到温良买通了盐运司的主事,篡改了存档凭证。”

萧桓眼底闪过一丝赞许,抬手将案上的《谢公治腐录》推给虞谦,书页翻动间,落下几片干枯的银杏叶——那是去年秋天他在谢公旧居摘的,夹在书中做书签。“谢公的法子,经得起时间考验,比任何严刑峻法都管用。”他沉声道,“传朕旨意,令户部尚书周霖即刻拟诏,将‘盐课双轨核查制’推行至全国,凡盐铁、漕运、河工、赈灾等大额款项,一律实行三方签字、分册存档之制,每月上报核查,每季度由都察院抽查,绝不让贪腐者有半分可乘之机!”

右都御史梁昱捧着一本蓝布封皮的《御史巡按章程》入宫,册子边角被反复翻阅得发卷,蓝布都磨出了白痕,首页是谢渊的手书,字迹刚劲有力,如松柏般挺拔:“巡按之职,在察吏治、访民苦、揪贪腐,虽微服亦需持正,虽位卑亦需敢言,虽遇阻亦需直行,不可负朝廷,更不可负百姓。”他将章程呈至御案,躬身道:“陛下,谢公当年设立御史巡按制,便是看透了‘地方官官相护’的弊病——本地官查本地贪腐,如同自己查自己,根本查不出实情。他规定全国分十道巡按,每道巡按由都察院直接委派,不带随从,不亮身份,每年轮流赴地方暗访,住百姓的店,吃百姓的饭,直接向都察院和陛下奏报。此次江南查案,巡按御史在松江府的茶馆里听百姓抱怨‘赵知府的田比天还宽,连河埂边的地都占了’,才顺藤摸瓜查出赵显强占良田百亩的罪证,连地契上的假印章都找到了。”

“谢公不仅敢查贪腐,更懂‘权力制衡’的道理,知道巡按权力太大也会出问题。”楚崇澜恰好入殿商议政务,接过话头,他指着章程里“巡按复核”的章节,“他担心巡按御史为了邀功而屈打成招,便又设立‘巡按复核制’。巡按查出的案件,必须将人证、物证、供词一并移交都察院,由都察院联合大理寺、刑部共同复核,三方都认可才能定案,少一份证据都不行。当年苏州巡按曾误判一名秀才贪腐——只因秀才与贪官是同乡,巡按便主观臆断。多亏三法司复核时发现供词是屈打成招的,才为秀才平反。那秀才后来还感念谢公的制度,捐钱在苏州办了学堂,教百姓识字懂法。这种‘查核分离’的制衡之法,正是我们如今查案最需要的,既能防止贪腐漏网,又能避免伤及无辜,守住司法的公正。”

萧桓接过梁昱递来的巡按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谢渊的暗访笔记字迹潦草却清晰,墨汁因当时的急雨有些晕开,却字字扎心:“松江府知府赵显,强占良田百亩,以‘赈灾购地’为名,每亩只给十文钱——十文钱连半袋糠都买不到,百姓敢怒不敢言,有老者反抗,被他抓进大牢打了三十大板”“杭州知县林锐,克扣赈灾粮三成,换银钱贿赂上司,灾区百姓只能吃树皮观音土,而他府里却天天吃酒肉”——这些字句,与如今查抄的温良案宗几乎如出一辙,连“克扣三成”的比例都一样。“谢公当年揪出的赵显、林锐,与如今的温良、赵康,都是一群啃食朝廷根基的蛀虫,”萧桓捏紧了纸页,指腹被边缘硌得发红,“只是当年有谢公铁腕整治,如今,该轮到朕接过这把‘治腐之刀’了。”

巡抚南畿的钟铭刚从江南归来,官袍还带着江南的水汽和稻花香,听闻殿内谈话,当即上前复命,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陛下,臣此次巡抚南畿,完全效仿谢公微服私访——不带随从,不亮官牌,只扮作教书先生,走村串户。在松江府的老茶馆里,听到百姓传唱一首民谣:‘谢公来,贪官逃;谢公去,清风留;谢公精神在,百姓不发愁’。臣问过旁边的白发老者,才知是当年谢公查处赵显后,百姓自编自唱的,唱了二十年,连孩童都能背下来。老者说‘谢公当年给我们讨回了田地,如今朝廷又给我们派来清官,这日子才有盼头’。可见百姓心中有杆秤,谁为他们着想,他们便把谁刻在心里,这份期盼,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萧桓的眼眶微微发热,他抬手摩挲着《御史巡按章程》上谢渊的手书,指尖能感受到墨迹干涸后的凹凸质感,那是一位老臣用一生心血写就的忠诚。“百姓的期盼,便是朕的使命,也是谢公的遗愿。”他沉声道,“传旨都察院,将谢公的《巡按心法》即刻刻印五百本,分发至每一位御史手中,让他们奉为圭臬,日日诵读。告诉他们,巡按不仅是查案的官,更是百姓的青天,若敢徇私枉法、辜负百姓,朕定斩不饶,绝不姑息!”

刑部尚书郑衡在大理寺复核温良案的供词时,笔尖一顿,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谢渊审理“吏部侍郎贪腐案”的情景——那场景与如今竟如此相似,他当即捧着当年的案宗入宫,对萧桓道:“陛下,温良的狡辩之词,与当年的吏部侍郎张敬如出一辙,都说是‘下属瞒着自己做的’‘不知情’。天启八年,张敬任吏部侍郎,利用掌管官员考核的权力,收受贿赂,将二十余名行贿者违规提拔至要职,其中不乏无才无德的纨绔子弟,连一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富家子都当了县令。谢公接到御史举报后,不等张敬反应,当即带人查封吏部的升迁档案,连夜核对——档案柜的锁都被他亲自砸开,带着御史们核对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出了张敬篡改考核记录的铁证,连他改字时用的朱砂都和档案房的不一样。要知道,张敬是前阁老张彦的独子,张彦当年辅佐先帝登基,功劳卓着,满朝官员都劝谢公‘网开一面,给老阁老留个体面’,可他偏不。”

“谢公常说‘法者,国之公器,是天下百姓的依靠,不是权贵的保护伞,岂容权贵私用’。”郑衡将谢公当年的判词抄本铺在御案上,泛黄的纸页上,“贪腐无亲疏,律法有准绳”八个大字力透纸背,“张彦亲自带着厚礼登门求情,老泪纵横地说‘犬子一时糊涂,求谢公看在先帝的面子上,饶他一命,我愿辞官替他赎罪’。谢公却扶着他坐下,温声道‘阁老当年辅佐先帝,为的是天下太平,为的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如今张敬贪腐,坏的是朝廷根基,寒的是百姓的心,若今日饶了他,明日便有更多人效仿,先帝的江山便要毁在这些蛀虫手里。阁老若真念父子情,便该教他守法,而非纵容他犯错’。后来谢公在朝堂上呈上所有证据,张敬无从抵赖,被革职查办,流放三千里,连带那十余名行贿官员,也都被罢官夺职,永不录用。张彦羞愤交加,当年便告老还乡了。”

萧桓看着判词上“贪腐不分官阶,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字句,想起谢渊晚年的境遇,声音有些发沉:“谢公因查办张敬,得罪了以张彦为首的一众权贵,他们在朝堂上处处排挤他,甚至捏造‘滥用职权’的罪名弹劾他。先帝虽知谢公清白,却也迫于权贵压力,将他贬为南京都察院御史——那是个闲职,根本没实权。可谢公到了南京,仍不改其志,上任第一天就去户部查账,三个月便查处了南京户部的贪腐案,追回赃款五万两,一分没入私囊,全部用于修缮南京城的水利工程,解决了百姓汛期被淹的难题。直到病逝前三天,他还在病榻上修订《治腐策》,咳着血叮嘱身边的御史‘莫因权贵而退,莫因险阻而惧,莫因私情而废公,守住律法,便是守住百姓’。”

卫诵感慨道:“谢公的《治腐策》中,有‘贪腐不分官职高低,只要触犯律法,便一视同仁’的论述,这正是《大吴律》修订的核心原则。此次温良案,我们正是依照此原则,无论其曾任职多高,都依法严惩。”

萧桓下旨:“温良案审结后,将谢公的《治腐策》与此次案宗一同存入史馆,让后世官员皆知‘法不避权贵’的道理。”

陆冰带着玄夜卫查处赵康余党,临行前萧桓特意叮嘱:“谢公当年查案,常说‘贪腐者最惧铁证,只要找到实证,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掉’。你此次行动,务必搜齐罪证,不可遗漏半分。”

陆冰躬身领命,带着玄夜卫突袭赵康旧部的宅院。在书房暗格中,他们找到一本“复辟账册”,上面记着与各地贪腐官员的往来。“这正是谢公所说的‘铁证’,”陆冰看着账册,对下属道,“有了这些,便能将赵康余党一网打尽。”

李董在江南查案,遇到地方官推诿阻挠,他想起谢公当年“先斩后奏”的典故,当即拿出萧桓御赐的尚方宝剑:“谢公当年为查盐贪案,敢先拘地方官再上报,今日我亦敢如此!若再阻挠,休怪我不客气!”地方官吓得不敢再推,乖乖配合查案。

钱溥在核查账册时,遇到账目涂改的难题,想起谢公当年用“米汤显影法”还原被篡改的账册,便依样画葫芦,果然还原了温良截留赈灾银的记录。“谢公的智慧,至今仍能帮我们破案,”钱溥感慨道。

萧桓得知这些事后,欣慰道:“谢公虽逝,但他的精神仍在指引我们。只要诸臣皆以谢公为镜,何愁贪腐不除、吏治不清?”

萧桓独自来到兴邦阁,阁内谢渊的牌位与其他功臣并列,牌位前的香炉里,香火仍在袅袅燃烧。他望着牌位,轻声道:“谢公,朕还记得当年你教朕‘民为本’的道理,你说‘为官者,若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便是最大的功绩’。如今朕正努力践行,只是这条路,比朕想象的更艰难。”

沈敬之悄然入阁,站在萧桓身后:“陛下,谢公当年常说,治腐如治水,既要堵漏洞,也要疏源流。他不仅严查贪腐,还举荐了不少清廉实干的官员,如前户部尚书王俭、前工部尚书刘毅,都是他一手提拔的。”

“朕记得王俭,”萧桓回忆道,“他任户部尚书时,革除盐铁旧弊,让国库充盈,却一生清廉,病逝时家中仅有薄田五亩。这便是谢公举荐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承绪入阁奏道:“陛下,臣已拟定《清廉官员举荐制》,效仿谢公当年的‘贤才举荐法’,鼓励百官举荐清廉实干之人,若举荐者贪腐,举荐人需连坐。这样既能选拔人才,也能杜绝结党营私。”

萧桓点头:“此法甚好。谢公当年举荐人才,从不看门第背景,只看品行与才干。朕希望通过此法,能选拔出更多像谢公、王俭这样的贤臣,守护大吴的江山社稷。”

秦仲在浙江推行新麦种,遇到百姓疑虑,便讲述谢公当年在浙江治水的故事:“天启三年,浙江大水,谢公时任浙江按察使,亲自带着工匠筑堤疏水,三个月不眠不休,终于堵住洪水。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捐出,给百姓买粮种,百姓们都称他‘谢青天’。”

百姓们听完故事,纷纷愿意尝试新麦种。一位老农捧着麦种,感慨道:“谢公是真心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如今朝廷的官也像谢公一样,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顾彦在杭州审理林知县案时,百姓们围在府衙外,高喊“请顾大人学谢公,严惩贪官”。顾彦深受触动,对百姓道:“诸位放心,我定会效仿谢公,铁面无私,绝不姑息任何一个贪官!”

方明在江南设立“惠民药局”,遇到资金短缺,便向百姓讲述谢公当年捐俸济民的事迹。百姓们深受感动,纷纷捐款捐物,药局很快便顺利开业。“谢公的精神,就是最好的号召力,”方明感叹道。

李董将谢公的故事编成歌谣,教孩童传唱:“谢公来,洪水退;谢公在,贪官败;谢公精神传万代,百姓安乐享太平。”歌谣传遍江南,成为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期盼。

内阁会议上,周伯衡主持议事:“谢公当年治腐,有‘三策’:一曰严查,二曰建制,三曰育人。如今我们查案已初见成效,接下来需着重建章立制,同时培养清廉官员,才能长治久安。”

杨璞补充道:“谢公当年修订的《贪腐治罪法》,对不同品级官员的贪腐行为制定了明确的量刑标准,我们可在此基础上,修订《大吴律》,新增‘跨部门贪腐’‘通敌贪腐’等重罪条款,加大惩处力度。”

徐英道:“谢公当年设立‘廉政基金’,奖励清廉官员,惩罚贪腐者。我们可效仿此法,从查抄的赃款中提取一部分,设立‘清廉奖’,对清廉实干的官员予以嘉奖,激励百官守廉。”

张伏道:“谢公注重地方吏治,当年他每到一地,都会亲自考核地方官的品行与政绩。我们可建立‘地方官廉政考核制’,每年考核一次,考核优秀者升迁,不合格者降职,确保地方吏治清明。”

萧桓总结道:“谢公的‘三策’,正是治腐的根本。传旨三省六部,即刻着手制定相关制度,务必将谢公的治腐理念,融入到大吴的每一项政策中。”

虞谦在都察院提拔了一名年轻御史,名叫谢宸,是谢渊的嫡孙。“谢公当年教我‘监察之道,在于公心’,我一直铭记在心,”谢宸在朝堂上奏道,“此次查案,我愿效仿祖父,深入基层,揪出所有贪腐者。”

萧桓看着谢宸,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谢渊:“你祖父是大吴的功臣,朕希望你能继承他的衣钵,做一名铁面无私的御史。朕赐你‘尚方宝剑’,遇贪腐者,可先斩后奏。”

谢宸带着尚方宝剑赶赴西北,协助孙越核查军饷。他效仿祖父微服私访,在军营中暗访多日,终于揪出一名截留军饷的边将。“我祖父当年说‘军饷是士兵的命,贪军饷者,罪该万死’,”谢宸当即下令将边将斩首,军心大振。

沈修在编纂《肃奸录》时,特意增加了“谢渊传”,详细记录谢渊的治腐事迹与清廉品格。“谢公的故事,应该被后世永远铭记,”沈修说,“让后人知道,大吴曾有这样一位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谢宸查案归来,向萧桓复命:“臣已查处西北边军贪腐案,追回截留军饷五万两。臣定不负陛下厚望,不负祖父教诲,一生守护大吴的清廉。”萧桓欣慰道:“有谢公这样的先贤,有你这样的后辈,大吴的清风,定会代代相传。”

萧桓在紫宸殿召见百官,御案上摆着《谢公治腐录》与此次贪腐案的宗卷。“谢公当年用一生践行‘清廉’二字,为大吴换来十年清明,”萧桓的声音传遍大殿,“如今温良之流贪腐通敌,不仅动摇国本,更辜负了谢公的心血。朕今日在此立誓,定要承续谢公遗志,将贪腐彻底根除!”

百官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愿追随陛下,承续谢公遗志,守护大吴清廉!”声音震得殿顶瓦片作响。

萧桓下旨:“即日起,将每年的十月十五日定为‘清廉日’,纪念谢公诞辰。这一天,百官需重温《谢公治腐录》,反思自身言行;各地需张贴谢公事迹,让百姓监督官员。”

楚崇澜道:“陛下,臣已令尚书省制定《清廉守则》,将谢公的治腐理念与为官准则写入其中,分发至每一位官员手中。今后官员上任,需先诵读《清廉守则》,立下清廉誓言。”

萧桓点头:“好!朕要让所有官员都知道,清廉是为官之本,贪腐是亡国之根。若有人敢违背誓言,朕定不饶他!”

江南新麦丰收,李董带着百姓在谢公当年筑的堤坝前祭拜:“谢公当年治水,保了江南百姓十年平安;如今朝廷反腐,又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我们要永远铭记谢公,永远感念朝廷的清廉政策。”

西北边关,蒙傲、赵烈带着士兵加固烽火台,士兵们传唱着谢公的歌谣:“谢公铁面斩贪腐,清风万里护边疆。我们守边为百姓,定让鞑靼不敢狂。”蒙傲感慨道:“谢公的精神,不仅能治腐,还能激励军心,这就是先贤的力量。”

京城的兴邦阁内,谢渊的牌位前摆满了百姓送来的新麦、丝绸。谢宸站在牌位前,轻声道:“祖父,您当年的心愿,如今已经实现。大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您可以安息了。”

萧桓带着百官来到兴邦阁,向谢渊的牌位行礼:“谢公,朕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大吴的清风,已经吹遍每一寸土地。今后,朕会带领百官,将您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大吴的盛世,绵延万代。”

夕阳下,兴邦阁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阁前的“民为本”石碑与谢渊的牌位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清廉传续,盛世可期”的真谛。

萧桓下旨,在京城建立“谢公祠”,祠内供奉谢渊的塑像,两侧刻着谢公的治腐名言:“宁为清官死,不做贪官生”“法不避亲,民为本位”。百姓们纷纷前往祭拜,香火鼎盛。

谢宸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效仿祖父,推行“御史轮岗制”,让御史轮流赴各地查案,避免久居一地滋生腐败。在他的带领下,都察院查处了多起隐藏较深的贪腐案,吏治愈发清明。

沈修编纂的《谢公全集》出版,收录了谢渊的治腐策论、奏疏、判词,成为官员的必读书籍。各地学堂也将谢公的故事纳入教材,教孩童从小树立“清廉为本”的理念。

中秋佳节,萧桓与百官在谢公祠设宴,窗外月光如水,洒在祠内的塑像上。远处传来百姓的歌谣:“谢公祠,香火旺;清廉官,百姓扬;大吴兴,万年长。”萧桓举起酒杯,对百官说:“这杯酒,敬谢公,敬所有清廉的官员,敬天下百姓!”

百官齐声应和,举杯共饮。酒液入喉,带着清正之气,仿佛谢公的精神,融入了每一位官员的血脉之中,守护着大吴的江山社稷,绵延万古。

片尾

谢公祠的银杏叶落了满地金箔,祠前的石狮子被往来百姓摩挲得温润发亮。萧桓披着一件半旧的藏青常服,独自走进祠内,手里捧着那本翻得卷边的《谢公治腐录》——这是谢渊临终前三天,用颤抖的手递给他的,册页间还夹着一页泛黄的奏疏,是当年谢渊弹劾张敬时的草稿,字里行间的“法不避亲”被圈了又圈。

谢宸捧着一束带着晨露的野菊走进来,那是江南百姓托他带来的——松江府的老农说,这花是谢公当年治水时,在堤边亲手栽下的品种,如今江南遍地都是。“陛下,今日是清廉日,祠外挤满了百姓,有送新麦的,有献绣着‘清风’二字的帕子的,还有孩童们唱着您当年亲编的《谢公谣》。”谢宸将野菊摆在谢渊塑像前,花瓣上的露珠滴在石案上,像极了当年谢公查案归来,额头的汗珠。

萧桓指尖抚过塑像的袖口,那是匠人特意刻出的磨损痕迹——当年谢渊查淮南盐贪案,三个月穿着同一件官袍,袖口磨破了仍不肯换。“朕总想起天启七年的雪夜,”他声音轻得像祠外的风,“那时朕还是太子,你冒雪入宫,靴底沾着冰碴,怀里揣着李嵩的罪证,说‘太子若将来登基,万不可容贪腐蛀国’。如今大吴盐课翻倍,边军无缺饷之虞,江南再无饿殍,这些,都是你当年想看到的。”

祠外传来孩童的歌谣,清亮的声音穿堂而入:“谢公笔,斩贪腐;谢公心,系农夫;谢公魂,护大吴。”萧桓转头望去,只见一群梳着总角的孩子,捧着自家蒸的麦饼,恭恭敬敬摆在祠前的石台上——那麦饼掺着少量粗糠,是谢公当年在淮南暗访时,和百姓一起吃的模样。

卷尾

沈修编纂的《大吴名臣录》定稿时,将谢渊的传记放在了首位,比开国功臣的传记还厚三分——里面不仅有他的治腐策论,还有百姓口述的往事:淮南盐工记得他递来的半块麦饼,浙江农户记得他亲手教的插秧法,都察院的老御史记得他深夜批案时,总留着的一盏灯,供晚归的下属取暖。

这年冬天,西北下了场罕见的大雪,赵烈在烽火台的城墙上,刻下“谢公”二字——当年谢渊力主修建烽火台,遭权贵弹劾“劳民伤财”,他却亲赴西北,和士兵一起搬砖,冻裂的手背上渗着血,仍笑着说“今日劳一时,明日保百年”。如今鞑靼使者路过烽火台,见城墙上的字,都会恭敬行礼——他们皆知,是这位大吴御史,让边境换来了十年安稳。

萧桓晚年再赴谢公祠时,已无需侍从搀扶。他坐在祠前的石阶上,看着百姓来来往往,有白发老者给孩童讲谢公查案的故事,有年轻官员对着塑像立誓,有农妇将新摘的菜蔬摆在供案上。风卷着银杏叶落在他脚边,也落在那本《谢公治腐录》上,册页轻轻翻动,仿佛谢渊正从字里行间走出,笑着说“陛下,你看,这清风,终究吹遍了大吴”。

夕阳西下,谢公祠的影子与“民为本”的石碑叠在一起,被余晖拉得很长。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下,沉稳有力——那是谢公当年定下的“宵禁梆子”,如今成了大吴百姓心中的“安心声”。而那些关于谢渊的记忆,就像祠前的银杏,年复一年,落了又开,永远鲜活在大吴的清风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暴躁的爹,温柔的爸,和新生的他鸿蒙圣王仙界第一赘婿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太古圣尊张起灵!回头!重生后,全家追着我宠超级神探月明南天年代1944:我有空间囤货种田我的殡葬灵异生涯无敌仙帝重生都市代号修罗最新章节这个残王我罩了征服世界,从鉴宝捡漏开始巫师追逐着真理掌心雷偏偏心动狗血文女配她不干了萌妻大神:溥少,强势宠快穿守则:黑化男神,狠狠撩(我家宿主超级萌)
经典收藏回到明末做枭雄跟史上最稳太子抢皇位?我不干!他改变了法国锦衣黑明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大明:我每天一个未来快递,老朱心态崩了!三国:开局向曹操剧透赤壁之战开局召唤,我的武将有点多复国开局替刘邦赴鸿门宴我在大宋当外戚天幕放映:在二战前,放二战历史大明:我为天下师次元主神竞选者考古学家在秦朝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中华灯神甲申天变九灵帝君医鸣惊仙
最近更新穿越成了福岛正则庶出子绣春雪刃大秦:我的青蛙能穿越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救女主?问题不大,看我爆兵百万大明首辅:杨士奇开局废太子:召唤罗网重生红楼的香艳人生魂穿大唐:开局便被长乐赖上了解差传三国:每天十个人,我慢慢无敌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寒门逆袭:我用科技平天下穿越大清,皇帝居然带头剪辫?临安风骨一剑照汗青红楼:这庶子怎么又争又抢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大唐:纨绔老六指点江山日曜南明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