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德那期充满热情与真诚的探店视频,除了给膳时记带来了一场分享会的邀约之外,还推动了店内的生意。
最直观的变化来自预约热线。
原本就不少的电话,如今几乎从上午十点开业前就一直响到深夜打烊后。
尤其是晚餐时段和周六的位置,预约已经排到了两周以后。
前台负责接线的两位小姑娘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刚挂断一个,另一个电话又急促地响起,声音都带上了沙哑。
“您好,‘膳时记’……抱歉先生,本周五晚市的位置已经全部订满了……下周三?我帮您查一下……下周三晚上还有一个八点半的小桌,您看可以吗?……好的,请问先生贵姓?……”
这样的对话,一天要重复上百遍。
店长林紫川看着预约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既欣喜又忧虑。
喜的是生意火爆,忧的是现有的预约系统全靠人工手写和记忆,效率低且易出错。
她不得不临时从后勤调来一位手脚麻利的阿姨帮忙接电话,自己则开始着手研究是否需要引入一套线上预约管理系统,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流量压力。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到店的顾客。
明显能感觉到,客人中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生面孔。
他们不再是附近写字楼的老主顾,而是专程从城市另一端,甚至邻近城市赶来的美食爱好者。
点菜时,他们会熟练地报出“凯德推荐的那个荷叶苦瓜蒸鸡片”、“艾米视频里的佛手柑炖乳鸽汤”,对菜品的品评也更加专业和细致,甚至会讨论火候、刀工和食材的时令性。
这对后厨的稳定出品和前厅的精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厨绷紧了弦,对每一道出品的检查更加严格,生怕砸了招牌。
服务员们也需要掌握更多关于菜品背后故事和理念的知识,以应对顾客们深入的询问。
一次,一位资深食客对“乡土元气羹”的稠厚度提出了细微的意见,虽然言语客气,却让后厨反思良久,进一步微调了配方和工艺。
此外,突如其来的媒体和商业关注也让人应接不暇。
开始有本地的美食自媒体、生活杂志的记者,甚至一两家小报的娱乐版记者,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希望进行采访或拍摄。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家在南方颇有影响力的投资机构,通过中间人递来了橄榄枝,委婉地试探“膳时记”是否有融资扩张的计划。
负责对外联络的金子明和品牌策划的周晓倩,工作量陡增。
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筛选这些邀约。
哪些媒体调性相符、有助于品牌塑造?
哪些采访需要婉拒以避免过度曝光或信息偏差?
对于投资意向,更需要谨慎应对,既要保持礼貌,又要明确“膳时记”现阶段以夯实内功为主,暂不考虑资本介入的立场。
在最近一次核心团队的晚间小会上,苏浩泽看着略显疲惫的众人,语气沉稳地提醒:“名气是一把双刃剑。现在追捧我们的声音越多,我们越要稳住阵脚。
每一步都要比以往走得更扎实、更谨慎。眼前的热闹是好事,但绝不能因为热闹而迷失方向,忘了根本。我们要对得起每一位顾客的信任,绝不能辜负这份来之不易的关注。”
他的话语像一剂镇静剂,让团队在兴奋中保持了清醒。
而这还不是膳时记面临的最麻烦的事情。
最大的挑战来自陈厨的“讲台”适应症。
第一次内部演练,在餐厅打烊后的茶室里进行。
陈厨穿着平时舍不得穿的深色西装,面对投影幕布上精美的ppt,显得异常紧张。
他拿着苏浩泽为他准备的要点提示卡,照本宣科地念着关于“食材挑选心得”的部分,声音干涩,眼神游离,完全失去了在厨房里那种挥洒自如的宗师气度,倒像个被罚站背书的学生。
“陈师傅,”苏浩泽温和地打断了他,“您别看着卡片念。您就当我们是厨房里新来的学徒,您正拿着这根南山山药,告诉我们,为啥选它,怎么选才是好的。”
陈厨愣了一下,放下卡片,下意识地拿起手边那根特意带来的南山山药,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山药表皮。
一触及这熟悉的食材,他眼神里的局促感消散了些,话也顺了:“看这山药,首先得看根须,要干净,说明泥土地好。表皮要光滑,带点自然的淡黄色,不能有霉点或伤疤。
掂掂分量,要沉手,说明肉质瓷实,水分足,淀粉含量高,口感才面甜……”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夹杂着“这家伙”、“那玩意儿”等口语,甚至蹦出几句生动的方言俚语,虽然不如书面语规范,却异常生动可信。
苏浩泽与林紫川、金子明交换了一个欣慰的眼神。
他们找到了钥匙:让陈厨回到他最熟悉的情境和语言体系中。
接下来的演练,他们彻底改变了策略。
撤掉了繁琐的提示卡,ppt也大幅精简文字,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高清食材特写、后厨工作场景、以及纪录片中的精彩截图。
苏浩泽让陈厨就对着这些画面讲,讲他如何用手感判断薏米的干湿度,如何用耳朵听油温判断炸物的火候,如何用鼻子嗅出香料搭配的微妙平衡。
同时,苏浩泽带领团队,从海量的日常细节中,提炼出几个核心故事线索:“一颗山药的旅程”(溯源):从南山坡地的赵老伯,到厨房的清洗台,再到最终成为一碗温润鸡汤的故事,展现“风物共生”的起点。
“苦尽甘来的创新”(产品研发):围绕“荷叶苦瓜蒸鸡片”,讲述如何将“苦味”化为特色,体现化“劣势”为“优势”的创新思维。
“沉默的守护者”(匠心):以陈厨为代表,展现老一辈厨师对技艺、对味道标准的坚守。
“从旁观者到共建者”(开放与融合):通过艾米的视角,展现“膳时记”如何吸引并融合外部新鲜视角,实现文化传播。
他们决定,整个分享不以说教和理论为主,而是用这些真实、鲜活的故事串联起来,用情感连接理念,用细节打动人心。
在越洋视频会议中,艾米热心的帮忙为ppt的视觉呈现提供了关键建议:“苏总,金助理,ppt上的文字一定要少!多用高清大图,尤其是纪录片里那些充满故事感的瞬间特写。
陈师傅的手、艾米切坏的土豆丝、蒸笼冒出的热气。还可以嵌入几个10-15秒的短视频片段,比如凯德直播时打开荷叶包的那个瞬间,冲击力会很强。
对于‘风物共生’的理念,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动画来演示,比如‘风’吹拂‘物’,最终在餐桌上‘共生’,形成一个循环。视觉的力量,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金子明根据这些建议,对ppt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整体风格变得简洁、大气、视觉冲击力强。
出发前往锦州的前一晚,苏浩泽和陈厨在打烊后静谧无人的餐厅里,进行了最后一次完整的演练。
窗外,月色如水,静静流淌在城市的轮廓线上;室内,灯火通明,只有他们两人和投影仪发出的轻微嗡鸣。
陈厨已经自然了很多。
他站在幕布前,不再看ppt,而是看着苏浩泽,像平时讨论菜式一样,讲述着他对食材的理解、对火候的把握。
当他讲到“做菜如做人,心要静,手要稳。食材不会骗人,你用心对待它,它就会用最好的味道回报你”时,那份发自内心的诚恳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透过朴实的语言,散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演练结束,陈厨看着苏浩泽,灯光下,他眼角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来。
他轻轻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一种难以置信和些许自豪:“老板,说真的,我这把老骨头,在灶台前站了一辈子,从来没想过,还有这么一天,能站到北京那种大地方的台上去‘说道’。心里头……还是有点打鼓。但为了咱们‘膳时记’,我……肯定尽力。”
苏浩泽心中暖流涌过,用力地点了点头,走上前拍了拍陈厨坚实的臂膀:“陈师傅,您放心,有您在,咱们‘膳时记’的根就在,魂就在。明天,咱们不是去表演,就是去把咱们每天在做的事情,老老实实讲给别人听。我们一起,把‘膳时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送走陈厨,苏浩泽并没有立刻离开。
他独自一人,缓缓走过空无一人的大厅,手指拂过光洁的桌面,最后停留在那面“风物共生”的展示墙前。
墙上,南山坡地的郁郁葱葱、青石镇梯田的层叠曲线,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宁静而强大的力量。
这一切的坚持,似乎终于要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了。
回到家时,已是深夜。
客厅里却还亮着一盏温暖的灯。
父母都还没睡,坐在沙发上等着他。
“回来啦?都准备妥当了?”李爱华站起身,关切地问。
“差不多了,妈,你们怎么还没睡?”
“你明天要出远门,还是去北京办大事,我们哪能睡得着。”苏东军说着,指了指茶几上一个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行李箱,“行李都给你收拾好了,锦州比咱们这儿干,给你多放了两件透气舒服的棉麻衬衫,还有你常用的那个润喉糖也塞进去了。路上注意安全,开会别紧张,平常心对待。”
这时,儿子苏平安揉着惺忪的睡眼,从卧室里跑出来,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画:“爸爸!给你!”
苏浩泽接过画。
画纸上是稚嫩却充满想象的笔触。
蓝色的背景代表天空,下面是一片绿色的田野,田野中间站着三个火柴人,最大的那个戴着高高的厨师帽显然是他,旁边一个矮一点拿菜刀的火柴人大概可能是陈厨,他们面前是一张巨大的桌子,上面摆满了五彩缤纷的、看起来很好吃的食物。
画的顶端,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祝爸爸在jin州的会议大成功!平安画。”
看着儿子充满童真和爱意的礼物,苏浩泽一天来的疲惫瞬间消散,心中充满了柔软而强大的力量。
他蹲下身,紧紧抱了抱儿子:“谢谢平安!这是爸爸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爸爸一定加油!”
与此同时,陈厨家中又是另一番光景。
他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熟悉的草药泡脚包的味道。
小女儿才上小学三年级,却是个人小鬼大,心思细腻的孩子。
她正吃力地端来了一盆兑好的温水,放在他脚边,仰着小脸说:“爸爸,快泡泡脚,解解乏!明天要去锦州讲话呢,要有精神!”
妻子在一旁笑着摇头:“这丫头,非说电视里看到大人物上台前都要休息好。”
大儿子也放下手机,走过来,用轻松的语气说:“爸,您就放宽心去。您的手艺,咱们全家都清楚。讲得好,那是锦上添花。讲不好,也没关系,咱们家的日子还是照样过!不管怎样,咱家都在您身后呢。”
陈厨看着忙碌的小女儿,听着妻子和儿子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的话语,那颗因紧张而一直悬着的心,终于缓缓落回了实处。
他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入温暖的水中,一股暖流从脚底蔓延至全身。
是啊,无论明天面对的是什么,他都不是一个人。
就在苏浩泽洗漱完毕,准备休息,以饱满精神迎接明天的挑战时,手机响了。
是刘主任打来的。
他接起电话,电话那头,刘主任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同往常的凝重:“苏老板,还没睡吧?有个情况,得先跟你通个气,让你有个心理准备。”
他顿了顿,压低了些声音,“这次交流会,规格比我们预想的要高。除了原本邀请的兄弟省市代表,据可靠消息,可能还会有几位……级别很高的领导和业内资深的专家到场。
这些领导和专家,对文旅创新项目的考察……向来以严格着称,提问可能会很直接,甚至很尖锐。你们……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房间里很安静,电话里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苏浩泽的心上。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床头柜上儿子画的那张色彩鲜艳的画,眼神重新变得沉静而坚定。
“明白了,刘主任。谢谢您提前告知。我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