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山的降生,如同在草北屯这片古老土地上投入了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其带来的涟漪远不止于曹大林一家小小的院落。那洪亮而倔强的啼哭声,仿佛一道宣言,宣告着一个新生命的正式登场,也似乎在为正处于变革中的草北屯注入一股鲜活而原始的力量。
曹大娘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个小孙子上,抱着不肯撒手,脸上每一条皱纹里都洋溢着满足和喜悦。她按照老规矩,用柔软的旧棉布给孙子打“襁褓”,嘴里哼着连她自己都记不清年代的、哄孩子入睡的古老歌谣。春桃虽然身体尚在恢复,有些虚弱,但看着身边那个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睁着乌溜溜大眼睛四处打量的小人儿,母性的光辉让她整个人都笼罩在一层柔光里,那是一种混合着疲惫、幸福和巨大满足的宁静。
曹大林更是像换了个人似的。往日里那个沉稳果决、眉宇间常带着思虑的合作社支书,回到家里,面对那个软乎乎、散发着奶香的小生命时,眼神里的刚硬会瞬间化为绕指柔。他会笨拙地学着抱孩子,那双习惯了握枪、挥镐、翻账本的大手,在面对儿子纤细的脖颈和脆弱的小身体时,总是显得格外小心翼翼,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谨慎。他会趴在炕沿,久久地凝视儿子睡梦中无意识咂嘴、皱眉、甚至露出浅浅笑意的模样,心里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柔软而澎湃的情感填得满满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抱着这个流淌着自己血脉的小生命,曹大林感觉自己的生命仿佛被延长了,被赋予了更厚重、更具体的意义。他不再仅仅是为自己、为当下的草北屯而活,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更远的未来,那个他将看不到、但他的儿子“守山”将会亲身经历的未来。
给孩子取名,成了屯里的一件大事,也成了曹大林深思熟虑后的一次郑重宣告。
按照屯里的老习惯,孩子取名多是“狗剩”、“铁蛋”之类糙名,图个好养活,或者由家里最有学问的长辈翻翻字典取个吉祥字。曹大林是支书,是屯里公认的“能人”,又是第一个孩子,这取名自然格外引人关注。曹大娘私下里跟儿子商量:“要不,请老会计给起一个?他有学问。”春桃则温柔地说:“你定就行,叫啥俺都喜欢。”
几天后,在给孩子办“洗三”礼(一种北方习俗,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沐浴仪式)的那个傍晚,家里挤满了前来道贺和帮忙的乡亲。王奶奶、李家嫂子等女人们围着春桃和孩子,说着吉利话;曹德海、老会计、刘二愣子等男人们则坐在外屋,抽着烟,喝着茶,热闹地聊着。
仪式过后,曹大林抱着包裹在红襁褓里的儿子,走到外屋,环视了一下满屋的乡亲,声音清晰而沉稳地说道:“今天,借着各位叔伯婶子、兄弟姐妹都在,也给咱家小子把名定了。”
众人都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他和他怀里的孩子身上。
曹大林低头看了看儿子熟睡的小脸,又抬起头,目光扫过窗外暮色中巍峨连绵的群山轮廓,语气郑重地说道:“我跟春桃商量了,这孩子,就叫——曹守山。”
“曹守山?”众人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
“守山……守护山林?”老会计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
“这名字……有点意思。”曹德海吧嗒了一口旱烟,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道光。
曹大林点了点头,进一步解释道:“对,守护山林。这名字,有三层意思。”
他顿了顿,看着怀中稚嫩的生命,声音里充满了情感和责任:
“这一,是希望他这辈子,脚踏实地,像山一样沉稳、厚重,有担当。这是对他个人的期盼。”
“这二,”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变得深远,“是希望他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根在哪儿。咱草北屯人的根,就在这大山里。忘了根,人就飘了。”
“这三,”他的语气变得无比坚定,带着一种宣誓般的庄重,“是希望他,还有咱们草北屯将来所有的后生,都能记住咱们现在的努力和选择——守护好脚下这片青山绿水!咱们现在摸索着搞旅游,搞参园,搞‘山海联运’,甚至将来可能还有别的路子,图的是啥?不就是图个发展,图个富裕吗?可咱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富裕,就把老祖宗留下的、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这片山给败了!咱们得守住了!这‘守山’,守的不是穷,守的是咱们的命根子,守的是咱们草北屯世世代代都能过上好日子的本钱!”
他环视众人,眼神灼灼:“咱们现在辛苦点,规划得长远点,立下‘护山’的规矩,就是为了让‘曹守山’他们这一代,甚至他们的下一代,还能有参可挖,有景可看,有干净的水喝,有新鲜的空气呼吸!还能理直气壮地跟外人说,俺是草北屯人,俺们那疙瘩,山好水好人也好!而不是等咱们老了,只能指着秃山污水,跟娃们讲‘想当年……’!”
这一番话,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坎上。屋里一片寂静,只有孩子偶尔发出的细微鼾声。所有人都被曹大林这番话里蕴含的深意和远见所震撼。
曹德海第一个反应过来,他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声音洪亮:“好!曹守山!这名字起得好!起得有骨气!有远见!比啥‘狗剩’、‘铁蛋’强一百倍!大林,你这心思,俺老头子服了!咱草北屯,往后就得有这么股子‘守山’的精神头!”
老会计也激动地连连点头:“守护山林,传承不息……好,好啊!这名字,寓意深远,是咱们合作社精神的体现!”
刘二愣子虽然对这番大道理理解得不是那么透彻,但他能感受到那股子庄重和决心,也瓮声瓮气地说:“守山……听着就霸气!曹哥,以后让你儿子跟着俺学打枪,俺教他守山!”
王奶奶抹了抹眼角,感慨道:“守山……这名字,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咱们这老林子,是得有人好好守着……”
“曹守山”这个名字,就在这个充满喜悦和希望的夜晚,在众多乡亲的见证下,正式定了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代号,更仿佛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承诺,一种草北屯在新时期发展路径上凝聚的共识和精神图腾。
自那以后,曹大林感觉自己的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脚步却也更加踏实。抱着儿子“守山”的时候,他常常会想起父亲,想起赵把头,想起那些曾经在这片山林里跋涉、守护的老一辈人。他仿佛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他的手中,而将来,他还要将这支沉重的、充满希望的接力棒,交到怀里这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手中。
他更加勤奋地工作,更加审慎地思考合作社的每一项决策。无论是参园的管理,旅游接待的规范,还是那封关于温泉的来信在他心中激起的波澜,他都会下意识地用更长远的目光去衡量——这件事,对草北屯的“山”是好是坏?对“守山”他们的未来,是福是祸?
草北屯的日常,依旧充满了各种琐碎的烦恼和具体的困难。但“曹守山”这个新生命的降临和他名字所承载的寓意,如同在众人心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前路,也凝聚了人心。大家都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在为自己劳作,更是在为子孙后代守护着一份珍贵的、名为“家园”的产业。
合作社的账本扉页上,老会计用他最工整的笔迹,添上了一行小字:“公元一九八五年夏,支书曹大林长子降生,取名‘守山’。寓守护山林,传承不息之志。吾辈当共勉之。”
而曹大林知道,这“守山”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看着怀中儿子一天一个变化,看着草北屯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天天变得更好,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新生,意味着希望,更意味着责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将和所有的草北屯人一起,坚定地扛起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