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诗三十首?其十六?卢郎中谌感
江淹
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
英俊着世功,多士济斯位。
眷顾成绸缪,乃与时髦匹。
姻媾久不亏,契阔岂但一。
逢厄既已同,处危非所恤。
常慕先达概,观古论得失。
马服为赵将,疆场得清谧。
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慨无握中策,徒惭素丝质。
羁旅去旧京,感遇逾琴瑟。
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
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
《杂体诗三十首·其十六 卢郎中谌感》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笔调,借古喻今,围绕人才在国家中的作用、友情与个人感慨展开,展现诗人对时代需求的洞察、对友情的珍视及自我审视,反映特定时代文人复杂心境。
一、主题思想
1. 对人才的重视与期望:开篇“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以大厦需特殊木材,喻国家需非凡人才,表明国家治理靠杰出之士。“英俊着世功,多士济斯位”强调杰出人才建立功勋,众多贤士共同支撑国家,表达对人才的渴望与对国家兴盛的期盼。
2. 对真挚友情的歌颂: “眷顾成绸缪,乃与时髦匹。姻媾久不亏,契阔岂但一。逢厄既已同,处危非所恤”描述与友人关系从眷顾到紧密,情谊不因时间、困境改变。患难与共,不顾危险,歌颂真挚深厚的友情。
3. 自我感慨与反思: “慨无握中策,徒惭素丝质”,诗人感慨无治国良策,空有纯洁品质,表达对自身才能不足的惭愧。“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进一步反思非栋梁之才,需不懈努力。“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害怕辜负朋友,担忧名不副实,体现对自我价值的审视和对友情的珍视。
二、艺术特色
1. 比喻与象征:以“大厦”“廊庙”喻国家,“异材”“非庸器”喻人才,生动形象强调人才重要性,使抽象道理具体可感。
2. 用典丰富: “马服为赵将,疆场得清谧。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用赵奢为马服君使边疆安宁、信陵君掌魏兵权吓退秦兵典故,借古贤才事迹表达对人才作用的看法,丰富内涵,增强说服力。
3. 情感真挚深沉:从对人才期望到歌颂友情,再到自我反思,情感层层递进,真挚自然,反映内心复杂感受,引发共鸣。
解析
1. 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
- 解析:诗人以建造大厦需要特殊材质的木材作比,“大厦”象征着国家,“异材”寓意着非凡的人才,强调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如同建造大厦,离不开卓越之士。“廊庙”指代朝廷,“非庸器”表明朝廷不是容纳平庸之辈的地方,形象地表达出国家治理需要杰出人才,凸显了对优秀人才的渴望,为全诗奠定了对人才问题关注的基调。
2. 英俊着世功,多士济斯位
- 解析: “英俊”指那些才智出众、品德高尚的杰出人物,他们凭借自身的才能建立起流芳于世的功勋。“多士”则强调众多贤能之士,“济斯位”表示这些人才共同辅佐,支撑起国家的各个重要职位,使国家得以良好运转。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杰出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众多贤才齐心协力才能成就国家的繁荣昌盛,表达了对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期望。
3. 眷顾成绸缪,乃与时髦匹
- 解析: “眷顾”体现出对友人最初的关注与照顾,这种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绸缪”,变得紧密而深厚。“与时髦匹”中,“时髦”指当时的杰出人物,意思是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如同与那些时代精英的关系一样珍贵,表明诗人与友人之间建立起了真挚而高尚的情谊,且这种情谊可与世间任何珍贵的关系相媲美。
4. 姻媾久不亏,契阔岂但一
- 解析: “姻媾”原指婚姻关系,这里引申为与友人之间紧密的联系,诗人表示这种关系历经长久的时间也不会有所亏损,始终保持稳固。“契阔”有聚散离合之意,“岂但一”强调与友人之间经历的聚散绝非仅有一次,而是多次共同经历人生的起伏,进一步突出了与友人情谊的深厚和长久,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经历多少变迁,情谊始终不变。
5. 逢厄既已同,处危非所恤
- 解析: “逢厄既已同”表明诗人与友人在面对困境时,始终共同承担,携手共度难关。“处危非所恤”进一步说明,当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们并不顾惜自身的安危,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应对。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真挚友情,在艰难险阻面前,他们的情谊愈发坚定,彰显出友情的伟大力量。
6. 常慕先达概,观古论得失
- 解析:诗人常常倾慕前代贤达之人的气概与风范,通过“观古”,即研究历史,去探讨朝代兴衰、人物成败的经验教训。“论得失”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试图从古人的经历中汲取智慧,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修养和成长的追求,希望能像前代贤达一样,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见识。
7. 马服为赵将,疆场得清谧
- 解析:这里运用了赵奢的典故,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他担任赵国将领期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使赵国的疆场得以安宁。“清谧”形容边疆地区和平宁静,没有战乱。诗人借赵奢的事迹,展现了杰出人才在国家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将领能够保卫国家,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同时也借此表达对杰出人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赞赏与向往。
8. 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 解析:此句提及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他得到魏王授予的印信,掌握魏国兵权。信陵君礼贤下士,率领魏军多次击败秦军,使秦军不敢轻易出兵侵犯魏国。诗人以信陵君为例,再次强调了杰出人才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一个贤能的人才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威望,威慑外敌,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9. 慨无握中策,徒惭素丝质
- 解析: “慨无握中策”,诗人感慨自己没有掌握治国安邦的良策,面对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深感自身能力的不足。“徒惭素丝质”中,“素丝质”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品质,但此时他觉得仅有纯洁的品质是不够的,空有其质而无实际才能,因此心生惭愧。此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能的不满与自责,反映出他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却又自觉能力欠缺的矛盾心理。
10. 羁旅去旧京,感遇逾琴瑟
- 解析: “羁旅”表明诗人身处异乡,远离了旧都。在漂泊的过程中,“感遇逾琴瑟”,诗人所感受到的遭遇和经历,使他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超越了琴瑟之好。琴瑟常用来比喻和谐美好的感情,这里诗人用“逾琴瑟”强调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在历经漂泊和种种遭遇后,变得更加深厚、真挚,突出了友情在困境中的升华。
11. 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
- 解析: “自顾”即自我审视,诗人觉得自己并非像“杞梓”那样的优质木材,“杞梓”常用来比喻优秀的人才,此处诗人自谦认为自己不是栋梁之材。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气馁,而是认识到要“勉力在无逸”,即通过不懈努力、勤奋进取,来提升自己。此句体现了诗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以及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精神,尽管自知才能有限,但仍不愿放弃努力。
12. 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
- 解析: “畏友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敬重与担忧,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辜负朋友的期望。“滥吹”源自“滥竽充数”的典故,诗人害怕自己像南郭先生一样,没有真才实学却充数其中,从而“乖名实”,使自己的名声与实际才能不相符。此句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对友情的珍视,生怕因自己的不足而损害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反映出诗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省与担当。
句译
1. 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建造大厦需要特殊的木材,朝廷不是容纳平庸之辈的地方。
2. 英俊着世功,多士济斯位:杰出人才建立流芳于世的功勋,众多贤士共同支撑起国家的职位。
3. 眷顾成绸缪,乃与时髦匹:从最初的关注照顾,情谊变得紧密深厚,可与和杰出人物的关系媲美。
4. 姻媾久不亏,契阔岂但一:与友人紧密的联系长久不损,聚散离合的经历岂止一次。
5. 逢厄既已同,处危非所恤:遭遇困境已然共同面对,处于危险境地不顾惜自身安危。
6. 常慕先达概,观古论得失:常常倾慕前代贤达的气概风范,研究历史探讨成败得失。
7. 马服为赵将,疆场得清谧:马服君赵奢担任赵国将领,使疆场得到和平宁静。
8. 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信陵君佩戴魏国印信,秦军不敢轻易出兵。
9. 慨无握中策,徒惭素丝质:感慨自己没有治国良策,空有纯洁品质而惭愧。
10. 羁旅去旧京,感遇逾琴瑟:身处异乡远离旧都,所感遭遇使与友人情谊超越琴瑟之好。
11. 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自我审视觉得自己并非栋梁之材,唯有通过不懈努力来提升。
12. 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更加担心辜负朋友,害怕像滥竽充数般名不副实。
全译
建造宏大的楼宇需要非凡的栋梁之材,治理国家的朝廷绝非安置庸人的所在。
杰出的英豪建立举世瞩目的功勋,众多贤才共同匡济支撑起朝廷的各个职位。
我与友人从最初的相互眷顾,情谊逐渐变得深厚绵密,这情谊之珍贵,可与和世间杰出人物的关系相媲美。
我们之间的情谊如同姻亲般历久弥坚,所经历的聚散离合又何止一次。
遭遇艰难困苦时我们已然共同承担,身处危险境地也丝毫不顾惜自身安危。
我常常倾慕前代贤达的气概风范,通过研读历史来探讨成败得失的道理。
就像马服君赵奢担任赵国将领,使得疆场从此获得了和平静谧。
信陵君执掌魏国的帅印,强大的秦军便不敢轻易出兵进犯。
可叹我自己没有安邦治国的良策,空有纯洁高尚的品质,心中唯有惭愧。
如今我漂泊异乡,离开了故都旧京,但这一路的经历与遭遇,让我与友人的情谊愈发深厚,超越了琴瑟和谐之好。
我深知自己并非像杞木梓木那样的栋梁之材,唯有不懈努力,勤奋进取,不敢稍有懈怠。
更担忧自己会辜负朋友的期望,害怕自己如同滥竽充数之人,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