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批烧制成功的玻璃制品,从退火道中被缓缓推出时,整个琉璃厂,都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看着那些在阳光下闪烁着梦幻般光彩的“神物”,他们甚至不敢大声喘气,生怕一不小心,便会惊碎了这场华丽的梦境。
那不是他们认知中那种质地浑浊、色彩单一的琉璃器皿。
而是一件件晶莹剔透、纯净得仿佛不似人间之物的,真正的艺术品。
有薄如蝉翼、光可鉴人的高脚酒杯,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晕;有造型奇特、线条流畅的香水瓶,瓶身上还用彩色的玻璃釉,烧制出了精美的缠枝莲图案;更有那面半人多高的巨大穿衣镜,镜面光滑如水,清晰得能将人脸上的每一根汗毛,都照得清清楚楚。
“这……这真是我们烧出来的?”一个年轻的工匠,颤抖着手,轻轻地抚摸着那面冰凉光滑的镜面,看着镜中自己那张清晰无比的、布满惊叹的脸,喃喃自语。
墨翟大师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捧起一只最简单的玻璃杯,对着阳光,翻来覆去地看,那眼神,像是在看一件失而复得的绝世珍宝。
“无瑕……通透……天工……这才是真正的天工开物啊!”他声音沙哑,却充满了难以抑制的自豪与骄傲。
何青云看着众人那如痴如醉的模样,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她拿起一只造型精巧的香水瓶,走到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凌煕面前。
“凌姐姐,这是我特意为你设计的,”她将瓶子递过去,“我记得你说过,你喜欢用各种鲜花,制成香露。以后,你便可以用这个,来装你那些宝贝了。”
凌煕接过那只小巧的瓶子,瓶身是淡雅的青绿色,上面还用白色的釉彩,画着几支清雅的兰草,正是她最喜爱的花。她看着那只精美的瓶子,那双清冷的眸子里,也难得地,染上了一丝暖意。
何青云又将一面镶着银边的小巧手持镜,递给了何远星和阿巧。
“你们俩,一人一个。”
两个小姑娘接过那能清晰照出自己模样的镜子,顿时惊喜地尖叫了起来,她们对着镜子,左看看,右照照,一会儿做个鬼脸,一会儿又理理自己的头发,玩得不亦乐乎。
“这下好了,”李重阳走到何青云身边,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璀璨夺目的玻璃制品,忍不住笑道,“光是这些东西,就足以让我们把之前被炸掉的损失,翻十倍不止地赚回来了。”
“赚回来?”何青云摇了摇头,她的目光,望向了更远的地方,那双清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比这些琉璃更璀璨的光芒,“我要的,可不仅仅是赚回损失。”
“我要让这琉璃之光,照亮整个大周,甚至……整个世界。”
三日后,夷州港口。
十艘经过全新改造的“巡洋舰”,扬起了“汉寿良品”的杏黄色大旗,在无数百姓的欢呼与祝福声中,缓缓驶出了港口。
船上装载的,不再是寻常的丝绸与茶叶,而是上千箱包装精美、用厚厚的棉布和稻草层层包裹的、崭新的玻璃制品。
他们的目的地,不是京城,不是南洋,而是大周最富庶,也最引领风潮的地方——江南。
何青云没有随船前往,她知道,有李重阳亲自押送,又有陈祖义和“海军陆战队”护航,这一路,绝不会有任何差池。
她留在了夷州,因为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琉璃厂的重建与成功,只是第一步。
她要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甚至能反哺整个“汉寿良品”帝国的,工业体系。
她将那座曾被用来烧制耐火砖的轮窑,进行了改造,开始尝试着烧制更精美的、更高温的瓷器。
她又在发现了铜矿与铁矿的中央山脉,建立起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厂”。墨翟大师利用水力锻锤和新式的高炉,再配合从西洋人那里缴获的、关于“炼钢”的只言片语的记载,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炼出了第一炉比寻常生铁质地更坚韧、更有弹性的,钢。
有了钢,便有了更锋利的武器,更坚固的农具,和更精密的机械。
而在那片发现了甘蔗林的东部平原上,一座规模宏大的糖坊,也拔地而起。王师傅带领着他的徒弟们,利用新式的压榨机和离心分离技术,成功地制作出了雪白细腻的白砂糖和甜如蜜浆的红糖。
这些,在后世看来再寻常不过的工业品,在这个时代,却无一不是能带来惊人财富的“硬通货”。
夷州,这个曾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岛,在何青云这位穿越者的手中,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实验室,何青云脑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理念,在这里,被一一地,变成了现实。
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也因为那十艘满载着“神物”的船只的到来,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波澜。
当李重阳在江南最大的商埠——杭州,租下最繁华地段的一家三层商铺,将其布置成一家名为“琉璃阁”的专营店,并将那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摆上货架时。
整个江南,都为之疯狂了。
那些见多识广、自诩见惯了奇珍异宝的江南富商和士大夫们,在亲眼见到那能清晰照出人影的穿衣镜,那在阳光下能折射出七彩光芒的高脚杯,那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香水瓶时,他们心中那份属于江南人的骄傲与自矜,被彻底地,击得粉碎。
他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挥舞着手中的银票,为了能抢到一件心仪的琉璃制品,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一件最普通的玻璃杯,便能卖出十两银子的高价。
一面半人高的穿衣镜,更是被炒到了一千两银子一面,还供不应求。
不过短短一月,“琉璃阁”的盈利,便已超过了“汉寿良品”过去一整年的收入。
“琉璃”,这件由何青云亲手点亮的新生之火,以一种燎原之势,迅速地,燃遍了整个大周最富庶的江南,也彻底地,奠定了“汉寿良品”在这片土地上,无可撼动的,商业霸主的地位。
而关于那位远在海外,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平海女王爷的传说,也伴随着这些流光溢彩的琉璃,被蒙上了一层更浓重、也更令人敬畏的,神话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