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点滴,都成了余夏打磨“虎头山生态体验”产品设计的宝贵素材。
更破天荒的是,这个平时朋友圈长草的人,开始每日更新。
内容五花八门:
?一张溪边水车的动态图,配文:“可持续能源的乡村实践样本。”
?一群孩子打水仗的糊照,配文:“用户沉浸式体验的峰值时刻。”
?一盘刚出磨的米粉,配文:“本地食材的初级加工流程。”
他沉浸在这种新鲜感与创作欲中,全然没有意识到,他的朋友圈,在另一个人眼中,却解读出了完全不同的信息。
此刻,燕城,应婉婷刷着手机,眉头微蹙。
她敏锐地注意到,余夏几乎每一条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身影——或是溪边笑着的白衣侧影,或是一起推磨的搭档,或是照片的拍摄者@江静知。
虽然没有任何亲密的言语,但这种无处不在的“在场感”,让她心里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警惕。
“虎头山……南州……江静知……”她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划着屏幕。
余夏这种近乎“反常”的分享欲,显然不仅仅是为了那个农家乐项目。
她意识到,那个看似最不具备威胁的“书呆子”学姐,可能才是她最需要留意的“变量”。
~
每个夜里,余夏的笔记本屏幕上,不再是复杂的代码,而是变成了产品设计思维导图。
他给这个农家乐注入了全新的灵魂:“沉浸式自然观察与数字游民栖息地”。
他摒弃了普通的“吃住玩”宣传,定位在吸引两类人:渴望带孩子接触真实自然的家庭,以及寻求安静工作环境的远程办公者。
他建议把水车搬回小溪,游客不仅可以打卡拍照,还可以亲身体验踩水车的乐趣以及夏日亲水游戏。
石磨可以让游客自制豆浆、豆腐。
他设计了一套精美的电子版“虎头山生物图鉴”,客人扫码可获取,引导他们去发现梯田里的特定昆虫、植物,并上传照片打卡,集齐有奖。
江静知盛赞:“比我还要像生科院的人!这简直是把科研的乐趣平民化了!”
每晚9点后,公共区域倡导“静默”,为客人提供望远镜和星空图谱,打造城市里绝无仅有的观星体验。
余夏还规划了“灵感工作角”,确保每间客房及公共区域网络高速稳定,部分工位直面梯田风光。
“这是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余夏语气淡然。
江静知则拉着原本腼腆的静伟舅妈,组建了临时宣传部。
舅妈用手机捕捉原汁原味的山村瞬间:晨雾缭绕的梯田、柴火灶上咕嘟冒泡的土鸡煲、洗刷锃亮的粗陶碗。
江静知负责后期剪辑与文案包装。
“虎头山张导游”短视频账号应运而生。
首条视频:张俪麻利处理土鸡,对着镜头念叨:“这鸡,柴火灶慢炖两钟头,汤才叫一个鲜!”
第二条:静伟被姥姥抱着,姥爷拿着拨浪鼓逗弄,祖孙嬉笑,满屏温馨。
第三条:村里的少年们在小溪里欢快的玩乐。
舅妈掌镜虽略有晃动,却透出质朴的烟火气。
江静知谨慎投入一百元“抖加”,定向投放本省“周边游”、“农家乐”兴趣人群。
效果喜人:评论区涌现几十条“馋哭了!”“求地址!”“真想去!”
舅妈盯着飙升的点赞数,笑逐颜开,操作也越发自信。
张俪展现了她出色的组织才能。
她一句“看未来的女婿”就让丈夫江诚光请了年假特意从南州赶来。
江诚光见识过了余夏的创意之后,满意的与张俪相对一笑。
两人掰着手指头掐算,江诚光:“才17?年龄是不是差距有点儿大?”
张俪媚眼一瞪:“咱俩差多少?我嫌你了吗?关键是两人要合拍。”
江诚光颔首:“对对对!合拍!”
张俪又道:“而且等静知博士毕业,正好合适。”
江诚光笑得看不见眼:“合适!合适!”
刚装修过家里的江诚光,来都来了,自然不能闲着,他领着张俪弟弟和几位村里泥瓦匠,立时干得热火朝天。
住宿样板间锁定“干净卫生”核心,优先改造采光最佳的三间房。
独立卫浴、24小时热水、全新床品是底线。隔音效果要加强。
“网络信号是生命线!”张俪反复强调。在余夏协调下,村里额外拉通了一条网络专线。
厨房贴白瓷砖,实现明厨亮灶。菜单极简,主打“虎头山散养土鸡煲”,外加烧烤,再辅以时令山野菜。
张俪拍板:“一招鲜吃遍天,咱就靠这道招牌闯出来!”
观景平台就地取材,原木搭建,视野绝佳。从村口到家的土路完成了硬化,竖起了手绘木指路牌,清晰又带点童趣。
一周后,样板间雏形初现。
张俪一个电话,请来了三位导游生涯中最严苛也最专业的老姐妹,进行“压力测试”。
老导游们火眼金睛:
“俪俪,床品舒服!窗帘遮光不够,城里人睡不沉!”
“鸡汤没挑儿!上菜速度得练,饿着肚子的客人脾气躁。”
“wi-Fi密码贴哪儿了?找半天!细节定成败!”
王阿姨更是一针见血,指着观景台:“这儿晚上黑洞洞的!多挂几串太阳能小彩灯,氛围、拍照不就全有了?”
张俪握着小本飞速记录,如同面对最严格的审计。
晚餐时分,她用喷香的土鸡煲、醇厚的山泉米酒和十二分的诚意,将老姐妹们招待得心满意足。
微醺的王阿姨拍着张俪肩膀:“阿俪,靠谱!路子对了!下回我带团来捧场!”
送走内测团,张俪虽疲惫却目光灼灼。她望着被指出诸多不足、却更显生机的小院,对江静知和余夏说:“瞧见没?专业的力量!咱们这第一步,算是扎下根了!”
夜色渐浓,虎头山的第一块招牌灯箱亮起微光。朴素,却坚定地照亮了一条崭新的山村前路。
暑气渐消,虎头山悄然换了模样。
村口新立的木牌坊上,“梯田生态体验村”几个大字笔触虽带几分稚拙,却焕发着蓬勃生机。
得益于江静知与舅妈持续输出的“沉浸式”短视频,以及首批游客在朋友圈的热心分享,这几周真真切切迎来了数拨慕名而来的自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