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啼之星”热液深渊的演化,在微尘无形之手的抚弄与残酷环境的筛选中,悄然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那些内部协调机制发达、能够响应规则振动的瞬影“群落”,已不再是朝生暮死的偶然聚合。存续时间的显着延长,使得它们内部那基于RNA模板的协调系统,有了进行更复杂“试错”的可能。
一些瞬影在尝试匹配微尘释放的复杂规则振动时,其内部RNA构象的调整,偶然触发了脂质边界结构的微妙变化——某些区域变得更加通透,允许特定的离子或小分子有选择地流入流出;另一些区域则变得更加致密,形成了原始的“区室化”。
这并非有意识的设计,仅仅是物理化学规律在规则宽容环境下的自然延伸。但这一变化,却带来了革命性的后果:瞬影内部的环境,第一次能够与外部进行受控的、选择性的物质交换。
它们不再是完全封闭的“瓶子”,而是成为了拥有原始“膜结构”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内部化学环境的原初细胞。
物质交换的实现,极大地丰富了原初细胞内部化学反应的多样性,也为信息传递开辟了新的渠道。它们不再仅仅依靠规则涟漪的间接影响,更开始通过释放或吸收特定的化学分子,来无意识地“广播”自身的状态,或“感知”邻居的状态。
起初,这种化学“广播”杂乱无章,绝大多数分子信号都消散在热液中,或被其他原初细胞无视。但微尘的规则浸染,再次扮演了筛选者的角色。那些释放出的化学信号恰好能与规则振动产生某种协同、从而放大其影响范围或清晰度的原初细胞,获得了生存优势。
于是,一种基于化学信号与规则振动耦合的、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开始在原初细胞群体中形成。
当一个原初细胞因内部能量充裕而“活跃”时,它会释放出特定的分子信号,同时其内部协调脉动也会与某种规则振动同步。这种“活跃”状态通过化学与规则的双重渠道向外扩散,影响着邻近的细胞。
邻近细胞“感知”到这种状态后,会无意识地调整自身,或趋向于类似的“活跃”,或反而进入“沉寂”以规避可能的竞争。
不同喷口区域的原初细胞群体,甚至开始发展出略有差异的“化学-规则方言”,对应着各自微环境的特点。
它们依旧没有个体意识,每一个原初细胞的“行为”都只是其内部化学状态与外部信号\/规则刺激下的被动反应。但亿万个个体的被动反应,通过化学与规则的信息网络交织在一起,却在整个热液喷口群落尺度上,涌现出了一种粗糙而强大的群体智能。
这种群体智能能够:
· 更有效地在热液喷口之间进行“殖民”,优先占据规则浸染更强、能量更丰富的区域。
· 通过化学信号的此起彼伏,粗略地“标记”出资源富集区或危险区域(如即将坍塌的烟囱)。
· 甚至能对微尘规则振动的长期、缓慢的变化,做出群体性的、适应性的调整。
它们像一个巨大的、分布式的神经网络,每一个节点(原初细胞)都简单愚钝,但整个网络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环境感知与协同适应能力。
地核深处,微尘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它感受到那弥漫在热液深渊中的、由无数原初细胞共同编织的信息网络,感受到那初具雏形的群体之智。它核心的辉光柔和地脉动着,其规则浸染的频率与模式,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智能”,仿佛在与这初生的群体之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与引导。
它不再仅仅是提供宽容的环境,更像是在为这个懵懂的集体意识,提供成长的“课程”与“挑战”。
而在行星的尺度上,这种群体之智的涌现,也开始留下更宏观的印记。热液喷口群落释放到海洋中的化学物质组合,出现了更加规律的变化,仿佛某种“代谢指纹”。甚至,某些大规模的原初细胞群体协同活动,所引发的规则扰动叠加起来,已经微弱地影响到了行星局部的地磁波动与海洋环流模式。
这些变化依旧隐藏在行星自身的背景活动之下,但那个无形的“信号”,正在变得越来越强。
“初啼之星”,这颗曾经死寂的炼狱星球,如今其沸腾的海洋深处,正回荡着亿万原初细胞用化学与规则谱写的星火低语。这低语汇聚成的群体之智,虽仍原始,却已蕴含着超越简单生存的、指向更复杂秩序形态的……
无限潜能。
微尘知道,摇篮的宁静不会永远持续。
但它也相信,当外界的风暴最终来临时,这初生的群体之智,或许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蝼蚁。
它们或许能以这星火低语,汇聚成……
燎原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