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南洋新加坡的唐人街渐渐有了凉意,“江南药膳馆” 的门口却比往常更热闹 —— 一张竹桌摆在屋檐下,桌上放着陶碗、保温桶和刚煮好的 “沙姜红枣茶”,周虎正带着伙计给路过的独居老人、贫困留学生盛茶,这是江南药膳公益基金 “海外暖膳计划” 的首站落地。
“李阿婆,您慢些,这茶加了沙姜,喝着暖身子,还能祛湿。” 周虎接过阿婆递来的碗,小心翼翼地盛满,看着阿婆喝了一口,眉头舒展开,才放心地转向下一位。李阿婆是唐人街的老住户,子女都在欧洲工作,平时一个人生活,之前试营业时来吃过一次香茅莲子羹,总念叨 “像家里的味道”,如今看到免费的暖膳,眼眶有点红:“你们真是有心,比我家孩子还惦记我。”
海外暖膳计划的启动,源于软桃在国际药膳节上收到的一封侨胞来信 —— 纽约的留学生小林在信里说 “海外想吃口家乡的热膳很难,尤其是贫困留学生,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软桃当即决定把公益延伸到海外,核心是 “三服务”:为独居侨胞送日常暖膳,为贫困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为海外华人学校捐《童蒙药膳启蒙手册》译本。
除了南洋,巴黎、纽约的分店也同步启动计划。巴黎的林晓月在分店旁设 “暖膳窗口”,每天中午为附近的华人留学生提供 “莲子粥 + 桂花酥” 套餐,留学生小张捧着粥碗说:“在巴黎吃了半年西餐,终于喝到家乡的粥,太暖了!” 林晓月还根据留学生的需求,每周加一次 “药膳小课堂”,教他们用微波炉做简易的 “红枣水”,说 “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胃”。
纽约的周虎(刚从南洋调去支援)则联系当地华人社团,每周三去唐人街的 “侨胞之家”,给独居老人煮 “火鸡当归汤”(用当地火鸡替代羊肉,适配美洲食材)。有位吴爷爷患风湿,喝了几次汤后说 “膝盖不那么疼了”,特意送来自己种的青菜,说 “没什么好谢的,这点心意你们别嫌弃”。
软桃虽在杭州,却全程远程支持:联系江南印书馆,把《童蒙药膳启蒙手册》翻译成英文、马来文,空运到海外分店,送给华人学校;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调整公益膳配方,比如南洋加沙姜祛湿,巴黎减糖适配欧洲口味,纽约用火鸡替代羊肉降低成本;还从公益基金里拨款,为海外分店补贴食材费用,确保公益膳 “真材实料不缩水”。
为了让计划可持续,软桃还制定了 “公益反馈机制”:海外分店每周提交 “暖膳服务表”,记录服务人数、食材用量、侨胞反馈;每月召开一次 “公益线上会”,分享经验,比如南洋分店发现 “老人爱喝稠粥”,就调整了莲子粥的稠度;巴黎分店发现 “留学生喜欢甜口”,就适当增加桂花酥的供应量。
启动一个月后,海外暖膳计划已服务超 5000 人,南洋的华人社区还送来 “侨胞暖心人” 的锦旗,巴黎的华人学校校长写信说 “孩子们通过手册学会了认莲子、煮红枣水,不仅学了技能,还懂了家乡文化”。软桃拿着这些反馈,对萧璟渊说:“公益不分国界,能让海外侨胞尝到家乡的暖,再辛苦也值得。”
萧璟渊从身后抱住她,指着窗外的桃树说:“你看,这桃树的枝芽能伸到墙外,你的暖膳也能传到海外,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不仅传手艺,还传心意。” 软桃点点头,看着桌上的海外公益报表,心里满是笃定:未来,这份暖膳会传到更多国家,让更多海外侨胞感受到来自江南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