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身殿内,常升被蒋瓛拖了下去,那沉重的脚步声仿佛是为一个时代敲响的丧钟。
殿内压抑的氛围被一个圆润的身影打破。
“孙儿拜见皇爷爷,见过姑父。”太孙朱高炽步履稍显急促地走了进来,胖乎乎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后的释然,向朱元璋和王卓恭敬行礼。
王卓看着这个在惊涛骇浪中安然无恙的胖小子,再想到朱元璋刚才那番杀人诛心的操作。
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朱元璋这个老农,对儿孙真是甘做马牛。所有阴暗、血腥、见不得光的脏活累活,他都一肩膀扛了,清扫得干干净净,就为了能让朱高炽将来能在一个相对清明的环境里,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开启盛世的太平天子。”
“嗯,起来吧。”朱元璋打断了王卓的思绪,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目光却锐利如常,直接转向王卓,“王卓,你这次回去,又从东大带了什么好东西回来?”
王卓收敛心神,上前一步,清晰禀报:“回陛下,此次返回东大,主要为大明的教育改革大业带来了基石。”
王卓顿了顿,开始细数,“包括成套的现代化造纸设备、高速印刷设备,以及制造钢笔、圆珠笔、铅笔和粉笔的全套生产线。此外,东大方面倾力相助,提供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材体系,以及一份详尽的教育改革规划方案……”
他特意加重了语气:“其中,还包括了简体字推广方案。”
朱高炽闻言,胖胖的脸上立刻焕发出兴奋的光彩,他抢先道:“姑父,这真是雪中送炭!有了这些,教育改革便可立即着手,从教材编写到文具供应,链条瞬间完备!”
他思维敏捷,立刻想到了经济层面,“而且,此前我们主要向东大出口竹板、木材等初级原料。如今有了先进的造纸设备,我们完全可以向东大出口纸浆。待技术纯熟,凭借大明更低的人力与环境成本,甚至可以直接出口成品纸张与文具!”
王卓赞许地点点头:“太孙考虑得极为周到。大明确实需要逐步优化对东大的出口产品结构,从矿产、能源等纯粹原材料,向纸浆、文具这类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业品过渡,提升利润,反哺国内建设。”
接着,王卓抛出了他此行最重要的“武器”:“此外,陛下,太孙,我此次最重要的收获,是带来了五万套特制的广播设备。”
“广播设备?”朱高炽有些疑惑,“我们不是已在应天等大城市推广电视和收音机了吗?这广播设备又有何不同?”
王卓早有准备,详细解释道:“电视与收音机虽好,但价格昂贵,目前仅限于富庶之家与官绅阶层。普通百姓,尤其是广大乡村的农民,根本无力消费。”
“而我说的这套广播设备,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巨型的、能接收特定信号的收音机,连接着一个大功率的喇叭。我们将这‘大喇叭’安装在每一个村落的祠堂前、大树上,或专门的杆子上。”
他描绘着蓝图:“届时,朝廷可设立中央广播电台,每日定时向全国播送节目。内容可以是朝廷最新的政令、农时指导、基础的科学常识、卫生防疫知识,也可以播放之前广受欢迎的《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这类评书戏曲。”
“如此一来,即便买不起电视收音机的农户,也能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聚集在喇叭下,聆听朝廷的声音,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文化福利。”
朱元璋一直沉默地听着,此刻终于开口,他敏锐地抓住了核心问题,眉头微蹙:“你的意思是,这五万套设备,以及日后维护、播送,所有花费,都由朝廷来出?”
王卓心里顿时一阵无语的吐槽:‘好你个老抠!你从东大用矿产能源换了多少真金白银和技术设备,心里没数吗?这点基础设施投入都舍不得?这可是掌控意识形态的国之重器!’
他面上不动声色,深吸一口气,用更郑重的语气解释道:“陛下,请恕我直言。舆论的高地,朝廷不去占领,就会被地方乡绅、宗族势力,甚至是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占领。”
他看向朱元璋,知道必须用对方最在意的事情来说服他:“千百年来,皇权不下乡,朝廷政令到了县一级,往往就大打折扣,乡野实际掌控在士绅与宗族手中。”
“如今,我们有了这广播系统,就等于将朝廷的喉舌,直接安插到了每一个村落!圣旨诏令,无需胥吏层层传达、解释,甚至曲解,可以直接、原样地宣之于万民之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皇权不下乡的千古难题啊!”
王卓最后加重了语气:“陛下,相对于彻底掌控基层、统一思想、教化万民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这点前期的投入,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并非支出,而是收益远超成本的战略投资!”
“解决皇权不下乡……”朱元璋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浑浊的眼睛里骤然爆射出精光。王卓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心中最深处的执念。地方豪强、士绅掣肘,一直是他这个开国皇帝心头的一根刺。
沉默仅仅持续了片刻。
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斩钉截铁地说道:“准了!那就按你说的,立刻安排去办! 给咱把这‘大喇叭’,插遍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殿外,阳光正好,仿佛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力量,即将穿透层层壁垒,涌入帝国最基层的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