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与蒋瓛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内响起,打破了关于“大喇叭”的决策所带来的短暂激昂。
“父皇,逆贼黄子澄、方孝孺、蒋用文等一千主犯,已悉数押入诏狱。”朱棣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肃杀后的疲惫,“其余涉案从犯,儿臣也已派人按名册缉拿,绝不使一人漏网。”
他略微停顿,抬眼小心地观察了一下朱元璋的神色,用一种试探性的口吻继续说道:“儿臣以为,首犯罪大恶极,处于极刑乃天理昭彰,合情合理。然……诸多从犯,或为胁从,或为盲信,是否可网开一面,免其死罪,统一发配海外藩国,充作劳役?”
“这样既可彰显天恩浩荡,亦能为海外开拓增添人口。尤其这‘株连十族’……史册未见,闻所未闻,若行之,恐……恐有伤父皇一世之仁德。”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半晌,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太子仁厚,就依太子所奏。”
此言一出,朱棣恍然间有些失神。记忆中,已故的大哥朱标,在协助父皇处理胡惟庸案、空印案时,不也常常是如此吗?
父皇震怒之下要诛九族,大哥便会出列劝谏:“父皇,牵连太广,过于残忍,诛其三族足以警醒天下。”而事后,民间传颂的,永远是“太子仁厚”。如今,这熟悉的剧本,父皇将“仁厚”的角色,递到了他的手中。
这时,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上前一步,躬身奏请:“陛下,开国公常升已遵旨自裁。其常家满门老小共计七十三口,如今看押在府,应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次将目光转向朱棣,问道:“太子,你认为该如何处置?”
朱棣心念电转,面对朱元璋的询问,他福至心灵,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道:“回父皇,常升虽罪在不赦,但既已伏法,儿臣认为,虑及开平王(常遇春)之功勋与大嫂(常氏,朱标原配)之情分,常家满门,应予赦免。如此,既可安勋贵之心,避免人人自危,亦可平息民间无端猜测,免得……免得影响了大哥的身后清名。”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蒋瓛吩咐道:“就依太子。着常升之子,降一级袭爵,以示警戒。常家其余人等,不予追究。”
这一幕,不仅让朱棣心中了然,连旁观的王卓也彻底看明白了。朱元璋根本无意将这场未遂政变扩大化处理。
在大明全力推进工业化、处在飞跃关键节点的时期,稳定压倒一切。
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清除核心威胁,同时将“仁德”的美名赋予未来的继承人,还能为海外开拓输送一批免费的劳动力,这一举多得的政治手腕,可谓炉火纯青。
最后,朱元璋将话题引向了最敏感的人物——朱允熥。他看向朱棣,语气平淡却带着重压:“那允熥呢?你打算如何处置你这大侄子?”
朱棣诧异说道,“父皇,允熥在此事中不但无过,反而有功,若非他及时醒悟告知父皇,后果不堪设想。为何要处置咱大侄子?”
朱元璋摇了摇头,目光深邃:“话虽如此,但只要他一日在大明,你大哥那些散落各处的旧部,心里那点念想就不会彻底死绝。难保将来不会再有人,打着‘先太子嫡子’的旗号,再生出事端。”
朱棣闻言,陷入了纠结。总不能把朱允熥也送到东大去吧?那未免显得太过刻薄。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聆听的朱高炽开口了,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皇爷爷,孙儿倒有个想法。可否让允熥堂弟就藩海外?选一个远离中枢却又富庶安稳之地,为其建立藩国。如此,既可绝了某些人的非分之想,保朝局稳定,又可让允熥堂弟及其子孙,永享富贵,不负懿文太子血脉之尊贵。”
朱元璋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赞道:“还是咱大孙子想得周到!”
说完,还不忘略带不满地瞪了朱棣一眼,似乎在怪他没想到这一层。
随即,他转向王卓:“王卓,你熟悉海外情形,说说看,哪里最富庶,适合允熥就藩?”
王卓脑海中瞬间闪过一句后世名言,“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几乎脱口而出:“回陛下,波斯湾!此地盛产石油,且埋藏浅、易开采,未来之富庶,冠绝寰宇。将允熥殿下分封于波斯湾,可使懿文太子一脉,永享泼天富贵,与国同休。”
“波斯湾……”朱元璋沉吟片刻,果断拍板:“好!那就波斯湾!让老十二湘王朱柏也一同前去。柏儿性情仁厚友悌,定能好好照应他这个侄子。”
他的目光再次锁定朱棣,语气变得无比郑重,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恳切:“老四,在咱有生之年,你一定要给咱拿下波斯湾!不亲眼看到允熥在那里安稳就藩,咱……死不瞑目!”
朱棣心头一震,深知这是父亲赋予他的又一重任,亦是考验。他立刻躬身,肃然应道:“儿臣领旨!父皇安排周详,儿臣定当竭尽全力,早日为允熥侄儿打下这片封地!”
见大事已定,朱棣又顺势提及另一要地:“父皇,秋明地区油田事关重大,如今仅有十七弟宁王朱权一人镇守,是否稍显单薄?”
朱元璋从善如流:“嗯,你所虑甚是。那就让你十五弟辽王朱植,也一同前往秋明,兄弟间也好有个照应,共掌北疆能源命脉。”
安排完这一切,朱元璋似乎有些倦了,他略带深意地瞥了朱棣一眼,语气放缓,却带着最终定论的意味:“好了,太子若还有什么不满意、想调整的……等你将来继位之后,自行决断便是。”
朱高炽反应极快,立刻上前一步,抢在父亲之前,用充满孺慕与肯定的语气说道:“皇爷爷算无遗策,所有安排皆是出于公心,为了大明江山永固,再妥当不过!父王与孙儿,绝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