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二郎于落鹰峡前“一言止戈”,遥隔数千里一剑惊破青龙府盘龙殿顶的事迹,如同九天惊雷滚过沉寂的大地,其声威以超越烽火快马的速度,在短短数日之内,便如同无所不在的风,席卷了四府疆域的每一个角落,传遍了雪国北境的每一座烽燧,甚至震动了那些远在边陲、消息闭塞的江湖门派与山野村落。
其展现出的武学大成之境,那近乎神魔、执掌法则、代天行罚的绝对武力,以及其所秉承的贤王“武道为公、以武止戈、守护苍生”的煌煌正道与无上格局,共同汇聚成一股浩浩荡荡、无可抗拒、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磅礴天命大势!这股大势,彻底压垮了主战派最后一丝负隅顽抗的侥幸心理,也如同久旱甘霖,点燃了天下亿万苍生对和平安定、休养生息的深切渴望。
雪国北境,随着青龙、白虎联军在落鹰峡前不战而降,缴械匍匐,以及潘二郎那惊世一剑跨越时空的终极威慑,持续数年、烽火连天的边境战事,如同被一柄无形的天剑骤然斩断,戛然而止。硝烟散去,留下的是残破的关隘与无数亟待抚平的创伤。灵儿公主展现出卓越的魄力与智慧,迅速稳定局势,有条不紊地收编降卒,发放粮秣,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组织人手修复城防与家园。同时,她以雪国皇室与潘二郎代言人的双重身份,派出多路规格极高、手持紫金国书的使者团,分赴朱雀府、玄武府乃至一些仍在观望、态度暧昧的中立势力,明确提出“全面罢兵息战,共商永久和议,携手重建家园,开创太平盛世”的清晰倡议。雪国一改往日被动防御、固守待援的姿态,转而以自信、从容、负责任的大国气度,主动引领并主导着和平进程的开启。
朱雀府内,周小娟以雷霆万钧的铁腕手段,结合贤王武学新悟的强横实力,犁庭扫穴,彻底肃清了府内残余的王莽暗桩与冥顽不灵的主战势力,威望如日中天。她第一时间积极响应雪国倡议,不仅公开宣告朱雀府上下全力拥护潘二郎所倡导的和平正道,更主动提出愿与雪国、玄武府先行缔结三方具有约束力的临时停战协议,并单方面宣布大幅削减与雪国接壤的边境驻军,开放所有关隘商路,允许民间自由贸易往来,以此极具诚意的实际行动,为和议铺平道路。朱雀府的迅速转向与低姿态,给了所有仍在犹豫的观望者一个明确无比的信号:时代变了。
玄武府主张毅,这位素以老谋深算、沉稳持重着称的府主,在多方渠道反复确认潘二郎确已武学大成、踏入那传说中虚无缥缈的法则境、具备绝对掌控天下的实力后,终于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他亲笔修书,言辞恳切而坚定,遣其嫡长子为使,率领庞大的使团,携带重礼,分别送往雪国皇城与朱雀府主城。信中明确表态:“潘大侠秉承贤王遗志,武功盖世,胸怀天下,悲悯苍生,实乃万民之幸,苍生之福。我玄武府愿彻底摒弃前嫌,忘却旧怨,全力支持罢兵和议,愿与雪国、朱雀府共谋发展,携手开创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玄武府的正式倒向与高调表态,使得主和的力量彻底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完成了对已成强弩之末、孤家寡人的青龙府的最终合围与孤立。
天下舆论为之沸腾,民心所向,势不可挡。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百姓奔走相告,喜极而泣;各地有识之士、书院学子、商会联盟、乃至许多中小门派纷纷联名上书或公开呼吁,恳请各方势力顺应天命民心,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转机,尽快实现全面、彻底的罢兵。一股强大无比的、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意浪潮,已然形成,成为了推动和议的最坚实基础。
然而,通往和平的道路从未铺满鲜花,总会遇到最后的荆棘与顽石。青龙府总坛盘龙城内,虽因府主王莽重伤隐匿、生死不明而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内斗与恐慌之中,但仍有一部分深受王莽野心荼毒、或自身利益与战争机器捆绑极深、无法回头的主战派死硬分子,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接受失败的命运。
以王莽的族弟、性格暴戾乖张的王枭为首的一小撮顽固势力,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负隅顽抗。他们强行扣押了雪国派往青龙府进行最后劝和、递交和会文书的使者,紧闭盘龙城厚重的玄铁城门,启动所有残留的防御阵法,妄图凭借盘龙城经营数百年、坚固无比的城防和城内残存的数万兵马,做困兽之斗。王枭甚至暗中派出心腹死士,试图联络潜伏各处的天外天残部,企图引狼入室,搅乱局势,制造混乱,以求在乱中牟取一线生机。
这一疯狂的挑衅行为,如同逆流而上的螳臂当车,彻底激怒了已然掌握天下大势、对和平志在必得的各方力量。消息传出,不待那闭关中的武林至尊亲自出手,已然实力与威望大涨的周小娟与决心已定的张毅几乎在同一时间做出了最强硬、最迅速的反应。
南面,周小娟亲披朱雀战袍,率领经过血火淬炼、实力更胜从前的赤羽卫精锐,昼夜兼程,兵临盘龙城南境之外,摆出强攻的凌厉阵势。她立于军前,声音清冷而蕴含不容置疑的威严,向城内发出最后通牒:“逆贼王枭,倒行逆施,劫持使者,抗拒天命!限尔等三日之内,释放使者,开城投降,听候发落!否则,时限一过,朱雀府将代天行罚,赤羽卫必将踏平盘龙城,铲除顽逆,鸡犬不留!”
北面,张毅亦毫不迟疑,迅速调集玄武府最精锐的玄甲重步军与墨家机关兽部队,陈兵于盘龙城北境之外,铁甲森森,杀气盈野,彻底断绝了王枭任何可能的外援或逃窜路线,形成南北夹击、瓮中捉鳖之势。张毅更亲自以玄武府主的名义,向城内射入一封箭书,言辞犀利,直指要害:“王枭逆天而行,执迷不悟,欲拖全城军民为其殉葬,实乃愚不可及,自取灭亡!若不及早幡然醒悟,献城归顺,休怪玄武府不顾往昔情面,铁蹄之下,玉石俱焚!”
面对两大府主的雷霆兵锋与天下舆论的同声谴责,盘龙城内本就惶惶不可终日的人心彻底溃散。未等三日之期到来,城内早已对王枭不满的军中将领、看清形势渴望和平的长老、以及不愿为腐朽政权陪葬的广大中下层军官与士兵,在几名深明大义的将领带领下,发动了一场迅捷的兵变!里应外合之下,他们迅速攻占了城门枢钮,擒拿了仍在负隅顽抗的王枭及其核心党羽,打开沉重的城门,恭迎雪国使者安然入城,并宣布青龙府接受罢兵和议,无条件听从潘大侠与诸府调停,恳请宽大处理。
王莽的最终下落成谜,盘龙城内混乱不堪,有传言称其早已在密室中因归墟剑意侵蚀、伤重不治而亡;亦有说其被少数最忠心的旧部秘密护送,通过不为人知的密道逃离了盘龙城,不知所踪,或许正潜伏在暗处,舔舐伤口,等待着卷土重来的渺茫机会。但无论如何,雄踞四府之首、野心勃勃搅动天下风云多年的青龙府,随着王枭势力的覆灭与盘龙城的易主,已名存实亡,其庞大的势力范围与遗留的军事、政治遗产,亟待胜利者进行重新划分、整编与消化。
至此,持续数年、烽火连天、波及整个中域、造成无数生灵涂炭的四府混战,随着青龙府的实质性瓦解与投降,终于画上了一个鲜血淋漓却又充满希望的句号。四府罢兵,从意愿到事实,已成定局。
随着青龙府最后顽抗势力的覆灭,盘龙城升起代表归顺的白旗,四府境内所有成建制、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彻底停止。久违的宁静降临在饱受创伤的大地上,虽然伤痕依旧触目惊心,但和平的曙光已然真切地照耀进来。
在雪国、朱雀府、玄武府三方的共同推动与紧密磋商下,迅速达成高度共识,决定在位于四府中心、象征意义特殊、且当前由雪国实际控制、潘二郎获得最终传承的往生潭畔,召开一次将决定天下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走向的“四府和会”(因青龙府已无有效代表,实为由雪国、朱雀府、玄武府三方主导),共同商讨战后秩序安排、势力范围划分、战争赔偿、永久和平协议的框架、以及如何处置青龙府遗留问题等重大事宜。大会还广泛邀请武林中德高望重的名宿、各大商会代表、乃至饱受战乱的地区推举的民间代表作为见证与列席,力求和议的广泛性与公正性。
和会的消息一经正式公布,立刻天下瞩目,万民期待。各方势力代表、观察使团开始从四面八方如同百川归海般,向着往生潭汇聚。雪国由灵儿公主全权代表,携雪国文武重臣与智囊团;朱雀府由府主周小娟亲自出席,带领麾下核心长老与将领;玄武府由府主张毅率领规模庞大的核心长老团与外交使节赴会。此外,还有许多中小门派掌门、大型商会联盟首领、知名书院山长、乃至灾区推举出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代表也纷纷请求列席,希望在这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中,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争取一席之地与生存空间。
往生潭畔,一时间冠盖云集,旌旗招展,帐篷连绵如云。气氛看似和谐,各方见面彬彬有礼,笑语寒暄,实则暗流涌动,每一句客套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机锋与试探。虽然罢兵已成事实,但关于利益如何具体分配、战争责任如何追究、未来天下权力格局如何构建、贤王武学如何对待等核心问题,仍需一番激烈的博弈、妥协与智慧的交锋。
然而,所有与会者,从位高权重的府主、公主,到普通的列席代表,心中都无比清楚,此次和会能否顺利达成真正稳固且公正的协议,真正的定海神针、最终的话事人,并非在场任何一方,而是那位至今仍在幽谷闭关、未曾公开露面的武林至尊——潘二郎。他的意志,他的态度,他对于天下未来的构想,将最终决定这份和平协议的真实分量与持久性。他的存在,如同一座无形却巍峨的神山,笼罩在整个和会现场,既是最大的约束,也是最终的保障。天下人的目光,在密切关注和会进程的每一丝风吹草动的同时,更不约而同地、带着敬畏与期待,投向了那片云雾缭绕、灵气氤氲的山谷,等待着那位唯一能真正“定天下”者的最终声音与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