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聿枭那句“技术顾问”的调侃,像一颗投入心湖的小石子,在沈未央心里漾开了一圈微妙的涟漪。但他很快就把这点异样情绪抛诸脑后,因为兵工厂的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接下来的几天,沈未央几乎泡在了城东兵工厂。有霍聿枭的手令和初步验证的成功,厂长李德贵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最初的抵触变成了近乎盲目的信服,几乎对沈未央言听计从。
沈未央首先指导赵工等几个骨干,按照他的设计草图,带领工人们改造出了第一台简易的滚筒式混合机。虽然动力还需要依靠人力摇动,但比起纯粹的木杵捣拌,均匀度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恒温干燥房也在紧锣密鼓地改造中,利用现有的锅炉余热和简单的通风设计,力求创造一个稳定的干燥环境。
然而,当沈未央拿出他编写的《火药生产标准化操作规程(初稿)》和配套的《原材料及成品检验标准》时,遇到了意料之中的阻力。
“沈先生,这……这是不是太麻烦了?”一个姓王的老师傅捏着那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眉头拧成了疙瘩,“配料还要用这种新做的‘天平秤’精确到‘克’?混合时间要掐着秒表算?每一批出来还要取样品‘燃烧测试’,记录什么‘燃速’和‘残渣量’?咱们以前都是看一眼、捏一下就知道好坏了啊!”
“是啊,沈先生,规矩也太多了,干起活来束手束脚的。”其他老师傅也纷纷附和。他们习惯了凭经验做事,对这种条条框框的、量化的管理方式本能地排斥。
沈未央耐心解释:“王师傅,各位老师傅,我知道大家经验丰富。但经验无法复制,也无法保证每一次都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各位最好的经验,转化成固定的、谁都能执行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批火药都和第一批试制成功的样品一样好,甚至更好。前线将士的性命,不能寄托在‘大概’、‘可能’上。”
他拿起一个刚刚按照新标准检验被判为“不合格”的火药样本:“大家看,这一批的燃速明显偏慢,如果用在子弹里,就可能造成推力不足,子弹射程和精度都会受影响。在战场上,这零点几秒的差别,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他语气沉静,却字字千钧,将产品质量与战场生死直接挂钩,让原本还有些不满的老师傅们都沉默了下来。
李德贵看着这一幕,站出来打圆场:“沈先生说得在理!咱们以前那套是土办法,现在有了更好的法子,就得学!都得听沈先生的!谁再啰嗦,扣工钱!”
沈未央看了李德贵一眼,知道光靠强压不行。他转向一直认真学习的赵工:“赵工,从今天起,由你负责质量检验组。严格按照标准来,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转,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有任何问题,直接向我汇报。”
赵工激动得脸都红了,挺直腰板:“是!沈先生!我一定严格把关!”
就在沈未央全力推行标准化改革,并与老师傅们的旧习惯艰难磨合时,外部局势的阴影,悄然笼罩了过来。
这天下午,霍聿枭竟然亲自来到了兵工厂。他没有惊动太多人,只带着秦穆,直接走进了已经焕然一新的火药车间。
他看到的不再是往日粉尘飞扬、杂乱无章的景象。工人们穿着统一配发的、相对干净的工服,戴着简易口罩,在各自的工位上有序地操作着。混合机在嘎吱作响地转动,干燥房门口贴着温湿度记录表,赵工正带着几个人在用天平称量原料,旁边还放着记录数据的本子。
整个车间虽然依旧简陋,却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秩序感。
霍聿枭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走到沈未央身边,他正俯身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试验台前,观察一次燃烧测试,专注得没有察觉到他的到来。
“情况如何?”霍聿枭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沈未央吓了一跳,回过头见是他,拍了拍手上的灰:“正在稳步推进。新标准的执行还有阻力,但大部分工人已经开始适应。这是最新一批的测试数据,稳定性比之前提高了至少五成。”
他将记录本递给霍聿枭。上面用清晰的表格记录了不同批次的燃速、残渣率等数据,一目了然。
霍聿枭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他能看懂数据的稳定性和旁边标注的“合格”印章。他合上本子,看向沈未央的眼神多了几分深沉的东西。
“很好。”他言简意赅地评价,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一丝凝重,“赵庆云那边,最近小动作不断,在边境频繁挑衅。日本人也在暗中向他输送军火。”
沈未央心头一凛:“形势很紧张?”
“山雨欲来。”霍聿枭目光扫过车间里忙碌的工人和那些崭新的设备,“你这边,还能不能再快一点?我们需要更多的、更稳定的弹药。”
沈未央感受到了压力,但也激起了斗志。他沉吟片刻:“可以。如果能再给我调拨一些熟练工人,并且解决小型零件加工的问题,我可以尝试将一条生产线完全按照新标准独立出来,作为样板和高速生产线。”
“准。”霍聿枭毫不犹豫,“需要什么,直接跟秦穆说,或者让李德贵上报。”
正事谈完,两人之间陷入短暂的沉默。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显得格外清晰。
霍聿枭看着沈未央眼底淡淡的青黑,忽然问:“这几天,吃住都在厂里?”
沈未央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随口道:“嗯,这边事情多,来回跑浪费时间。”
霍聿枭皱了皱眉,没再说什么,只是对秦穆吩咐道:“以后每天按时送少夫人回府用餐休息。”
沈未央:“……” 这是嫌他碍事,还是……关心他?
没等他想明白,霍聿枭已经转身,准备离开。走了两步,他又停下,背对着沈未央,说了一句:
“你做的这些,比在书房里空谈一百遍家国天下,都有用得多。”
说完,他便带着秦穆大步离去,军靴踏在坚实的地面上,脚步声渐行渐远。
沈未央站在原地,回味着那句话,看着车间里渐渐步入正轨的一切,看着工人们虽然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他不再只是一个被迫卷入乱世的穿越客,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注入一丝微弱却坚定的力量。
霍聿枭的视察和明确支持,像一剂强心针,大大推动了标准化改革的进程。连最顽固的老师傅,在看到独立样板生产线产出的火药性能稳定优异后,也终于闭上了嘴,开始老老实实地学习新规矩。
沈未央更加忙碌,但他乐在其中。他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北大的实验室,只不过这一次,他的研究成果将直接转化为守护一方安宁的实实在在的力量。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
几天后,秦穆面色凝重地再次来到兵工厂,找到正在指导工人调试新到的小型车床的沈未央。
“少夫人,督军请您立刻回府一趟。”秦穆的声音压得很低,“我们刚得到确切消息,赵庆云部……可能要有大动作了。另外,督军想知道,以兵工厂目前改进后的产能和库存,能支撑多大规模的防御作战?”
沈未央的心猛地一沉。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