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在d省省长的位置上,如同一位娴熟的舵手,稳稳驾驭着这艘经济巨轮,在“强基固本”的航道上深化前行,他深知,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暗礁与逆流从未消失,一方面,他需要巩固与省委书记吴政宏、副书记韩斌的默契,确保省委班子的合力;另一方面,他必须应对来自外部,尤其是刚刚完成人事布局的朱煜昌和江渊的竞争压力。
朱煜昌在庆市,利用直辖市的平台优势和高层关注,大刀阔斧地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能级提升,一系列对标国际顶尖城市的政策频频出台,吸引了大量全球资本和顶尖人才,风头正劲,而更让郑开叶暗自警惕的,是赴任中原省的江渊。
中原省,作为郑开叶的家乡,地处中原腹地,是传统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中上游,但产业结构偏重传统,新兴动能培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与沿海发达省份存在明显差距,省委书记罗永明,时年六十二岁,在中原省工作近二十年,从基层一步步升至省委书记,根基深厚。他为人谦和,讲究平衡,善于协调各方关系,推崇“中庸之道”,在其治理下,中原省虽无惊艳之绩,却也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官场氛围总体“和气”,罗永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中原省,步子不宜迈得太大,稳定压倒一切。”
江渊的到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这潭深水,他正是年富力强、雄心勃勃之时,从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S省常务副省长任上,一步跨到中原省长,他内心既有主政一方的兴奋,更有急于证明自己、追赶甚至超越郑开叶的迫切,他自负于在S省积累的抓经济、上项目的经验,更倚仗江家在首都部委深厚的人脉资源,对于中原省相对保守的官场生态和罗永明“求稳怕乱”的执政风格,内心深处颇有些不以为然。
上任伊始,江渊并未像惯例那样,花费大量时间深入基层调研、熟悉省情民情,而是迅速召集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各部门汇报,会上,他言辞犀利,对中原省的经济数据、产业结构、招商力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我们中原省,坐拥近亿人口的市场,地处国家交通枢纽,Gdp总量却在全国十名左右徘徊,增速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正常吗?”江渊敲着桌子,语气严厉,“看看人家d省,郑开叶省长搞‘强基固本’,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我们呢?还在抱着传统产业、农业大省的帽子不思进取!这种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必须打破!”
他当场否决了几个厅局按往年惯例提出的、侧重于稳增长和民生保障的工作计划,要求全部推倒重来,必须体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他提出,要立即启动“中原振兴行动计划”,核心目标就是“三年Gdp进入全国前八,五年内培育形成二至三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这一激进目标,让在场的副省长和厅局长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咋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谨慎地提醒:“江省长,中原是粮食大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政治责任,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要处理好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关系……”
“粮食安全当然重要!”江渊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但不能成为发展慢的借口!现代农业本身就是产业,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搞农业,用城市化的路径带动农村!我们不能永远满足于‘中原粮仓’的定位,要有打造‘中原智造’、‘中原创造’的雄心!”
会后,江渊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强势姿态,迅速传遍中原省官场,有人暗自叫好,认为终于来了位敢想敢干的“实干派”省长,能打破中原暮气沉沉的局面;更多人则忧心忡忡,觉得新省长过于急躁,不了解中原省情,恐怕会带来混乱。
省委书记罗永明在办公室听完秘书关于省政府常务会议情况的汇报,眉头微蹙,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叶,没有立即表态。他只是在随后一次与江渊的非正式碰头时,语气平和地提醒道:“江渊同志,中原省情复杂,底子相对薄弱,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过程,推动发展是硬道理,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尤其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江渊表面上虚心接受:“罗书记提醒得对,我一定注意。”但内心却不以为意,认为罗永明是“老好人”思想作祟,缺乏魄力,他坚信,只要自己能快速干出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一切质疑自然会烟消云散。
江渊将突破口选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家族资源,强力引进大项目;二是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和新区建设,打造经济增长极。
他首先瞄准了一个正在选址的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该项目投资巨大,技术前沿,对地方产业带动性强,多个省份都在激烈争抢,江渊亲自带队,频繁往返首都,动用其父积累的人脉,直接向分管领导和部委负责人游说,承诺中原省将在土地、能耗、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超常规”支持,甚至暗示可以绕过一些常规审批程序,“特事特办”。
与此同时,他在未与罗永明和省委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授意省发改委、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初步拿出了一个“中原新区”规划方案,计划将省会城市周边几个县(市)进行整合,设立一个副省级新区,集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这个方案涉及重大的区划调整和利益重新分配,牵涉面极广,阻力必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