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种植方式直接影响着产量和品质。移栽作为一种重要的种植方法,尤其在气候条件复杂或土壤环境特殊的地区,能够有效提高花生的生长效率和抗逆性。
花生种子的选择是移栽成功的第一步。优质种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品种。例如,在南方湿润地区可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而在北方干旱地区则选择耐旱品种。
种子质量?:选择颗粒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种子。种子大小应均匀,避免大小不一影响出苗整齐度。
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晒种,打破种子休眠期,提高发芽率。同时,使用多菌灵等药剂进行拌种,预防土传病害。
花生对土壤要求较高,良好的土壤环境是花生高产的基础。
土壤选择?:花生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中。避免在粘重土壤或低洼易涝地种植。
整地?:深耕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同时,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配合过磷酸钙20-3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
起垄?:花生起垄种植有利于排水和通风,一般垄高15-20厘米,垄宽80-90厘米,垄距30-40厘米。
苗床应选择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苗床宽度一般为1-1.2米,长度根据育苗量而定。苗床土壤应疏松透气,可加入适量的腐熟有机肥和细沙,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气温稳定在15c以上时进行。
播种方法?:采用点播或条播方式,每穴播2-3粒种子,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后覆盖细土,厚度以2-3厘米为宜,并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覆盖地膜?:播种后覆盖地膜,地膜宽度应与苗床宽度相适应,四周用土压实,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
温度管理?:花生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c,苗期适宜温度为20-25c。出苗前应保持地温稳定,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防止高温灼伤幼苗。
水分管理?:苗期土壤湿度应保持在60%-70%,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幼苗生长。浇水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大水漫灌。
间苗定苗?:当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去除弱苗、病苗和杂苗,每穴留1-2株健壮幼苗。间苗后及时补苗,确保苗全苗齐。
花生移栽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苗情确定。一般在幼苗长到4-5片真叶、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移栽。此时幼苗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移栽后容易成活。
起苗?:移栽前一天浇透水,使土壤湿润,便于起苗。起苗时用铁锹或苗铲将苗从苗床中挖出,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减少损伤。
分级?:将起出的幼苗按大小分级,分级移栽,便于后期管理。
移栽?:在已整好的垄上按株距20-25厘米、行距30-40厘米的规格挖穴,每穴栽1株苗。栽苗时应注意将根系舒展,避免窝根。栽后覆土压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并及时浇定根水。
水分管理?:移栽后3-5天内应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幼苗根系恢复。之后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适时浇水,避免干旱或积水。
追肥?:移栽后10-15天,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尿素5-8公斤。开花下针期进行第二次追肥,每亩施复合肥10-15公斤,促进花蕾形成和果针入土。
中耕除草?:移栽后应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中耕深度应由浅到深,避免伤根。
花生常见病害有叶斑病、白绢病、根腐病等。防治方法包括: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农药,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控制病害蔓延。
花生常见虫害有蚜虫、蛴螬、地老虎等。防治方法包括: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合理施肥,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化学防治?: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喷施杀虫剂,如吡虫啉、辛硫磷等,控制虫害。
花生收获时间应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当植株叶片变黄,下部叶片脱落,荚果果壳变硬,网纹清晰,籽仁饱满时即可收获。过早收获,籽仁不饱满,产量低;过晚收获,荚果易脱落,影响产量。
花生收获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人工收获时,用铁锹或锄头将植株从土壤中挖出,抖落泥土,将植株整齐地堆放在田间晾晒。机械收获时,使用花生收获机将植株从土壤中拔出,并抖落泥土。
花生收获后应及时晾晒,降低籽仁含水量。晾晒时应将花生铺在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当籽仁含水量降至8%以下时,即可入库贮藏。贮藏前应进行清选,去除杂质和破损的荚果。贮藏仓库应干燥、通风、阴凉,避免受潮和霉变。
花生移栽是一项精细的农事活动,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通过科学的选种、育苗、移栽、管理和防治,可以有效提高花生的抗逆性和产量,实现花生种植的高产高效。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花生移栽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种植者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