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站在学堂的空地上,手里紧握着刚从系统面板取出的《童蒙文化浅编》,指尖划过封面烫金的书名,触感温热,仿佛能感受到纸张里流淌的文化气息。身后,三十多个学堂的先生和工坊的老师傅正翘首以盼,目光里满是期待。
“大家看,”天宇举起手中的典籍,声音清亮,“这是系统根据‘启蒙文化’关键词生成的《童蒙文化浅编》。”他翻开书页,里面的内容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开篇是朗朗上口的童谣,“月光光,照厅堂,小儿郎,读书忙”,配着憨态可掬的插画:一个扎着总角的孩童坐在灯下,手里捧着书本,旁边的母亲正缝补衣裳,温馨的画面让不少先生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童谣真亲切!”一位教幼童的女先生凑近看,指着其中一首《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孩子们冬天念这个,既能学数数,又能记时令,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再往后翻,是精选的五言绝句,每首诗都附有白话注解和小故事。“‘床前明月光’,这里写着‘诗人在外地思念家乡,看到月光就像看到了家里的床’,”一位老秀才感慨道,“以前教孩子们背诗,他们总问为啥要念这些,现在有了故事,就好懂多了!”
最让众人惊喜的是“历史小故事”部分。“大禹治水”被画成了连环画似的图谱,大禹手持耒耜治水的场景栩栩如生,旁边配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让百姓不再受洪水侵害”;“孔融让梨”则用对话气泡呈现,“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简单直白的字句,把谦让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太好了!”负责启蒙班的王先生激动地搓手,“我那班娃子总坐不住,这些插画和故事,肯定能让他们安安稳稳听一节课!”
天宇笑着点头,又调出“实用技艺”生成的图谱。一道光幕在空地上展开,纺织、制陶、冶铁、酿酒等技艺的分步图谱清晰浮现,每一步都有放大的细节标注。
“大家看纺织图谱,”天宇指向其中一幅,“从采棉、弹花、纺纱到织布,每一步都标着关键要点——‘弹花要匀,纱线才能粗细一致’‘织布时经线要拉紧,纬线要匀速’,连用什么型号的梭子都写得清清楚楚。”
纺织工坊的张师傅凑近细看,指着“浆纱”步骤的注解直点头:“这里写‘用米汤浆纱,能让布面挺括’,跟老辈传下来的法子一模一样!还有这插图,把梭子的角度都画出来了,新来的学徒一看就懂,省得我天天扯着嗓子喊。”
制陶图谱更是精细,从选土、和泥、拉坯到上釉、烧制,每个环节都有剖面示意图。“你看这拉坯时的手势,”陶艺坊的李师傅惊叹道,“拇指按中心,食指贴坯壁,力道由轻到重,连指尖的角度都标了度数!我教了三十年徒弟,最头疼的就是说不清手势要领,这下有了图谱,傻子都能看明白!”
冶铁图谱里,“淬火”步骤用红框重点标注:“铁器烧至通红(约800c),入水时要垂直,避免变形”,旁边还画着一个简易的温度计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温度区间。“这个太实用了!”铁匠铺的赵师傅拍着大腿,“以前全凭经验,淬坏了多少好料?现在按图谱来,准错不了!”
天宇看着众人兴奋的神情,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当即下令:“王先生,你带人把《童蒙文化浅编》抄录五十本,分发给各学堂当启蒙教材,重点教童谣和历史小故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张师傅,”他转向纺织工坊的领头人,“纺织图谱复刻二十份,挂在工坊显眼处,新来的学徒必须先看懂图谱再上手,老伙计们也对照着查漏补缺,把技艺再精进些。”
“李师傅、赵师傅,”天宇继续安排,“制陶和冶铁图谱各复刻十五份,不仅要挂在工坊,还要让学徒们人手一份手抄本,每周抽查他们对步骤的掌握程度。”
众人齐声应和,干劲十足。学堂的先生们立刻找来最好的宣纸和墨锭,准备抄录典籍;工坊的老师傅们则围着图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细节,时不时用炭笔在地上画着改进的方案。
“还有酿酒、木工、刺绣的图谱,”天宇补充道,“都按这个标准复刻分发。另外,让印刷坊的师傅们抓紧研究,能不能用活字印刷批量制作,这样效率更快,也能保证内容准确。”
一直沉默的周老先生捋着胡须,看着眼前的典籍和图谱,感慨道:“天宇啊,你这是在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啊!这些典籍和图谱,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文化,还能把老祖宗的技艺留住、传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啊!”
天宇望着夕阳下忙碌的身影——先生们在灯下奋笔疾书,老师傅们对着图谱比划着动作,连几个半大的学徒都凑在旁边,用树枝在地上临摹图谱里的步骤。他想起系统面板上“文化传承”功能的说明:“以典籍为舟,以图谱为楫,载文化之魂,渡技艺之火。”
此刻,他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纸张和线条不再是冰冷的文字与图案,而是有了温度和生命力。它们像一条条纽带,把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把文化与技艺融合起来,在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传承的种子。
“周老先生说得对,”天宇轻声说,“传承不是把老东西锁进箱子里,而是让它们活在学堂里、工坊里,活在每个人的日常里。”
夜幕降临,学堂和工坊的灯一盏盏亮起。灯光下,《童蒙文化浅编》的童谣被孩子们稚嫩地念起,纺织机的轰鸣声伴着图谱上的步骤节奏愈发和谐,陶轮转动的速度与图谱标注的“匀速每分钟三十转”分毫不差。
天宇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被灯火点亮的区域,系统面板上的“文化传承进度”正在缓慢增长,从最初的10%跳到了15%。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当典籍里的童谣变成孩子们的口头禅,当图谱上的步骤变成工匠们的肌肉记忆,当文化与技艺像空气一样融入生活,那才是真正筑牢了传承的根基。
“明天,”天宇对着晚风轻声说,“该生成《农桑要术图谱》了,让种田的乡亲们也能用上这些好东西。”
远处,传来孩子们念童谣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像一串珍珠落在玉盘上,与工坊里的机器声、锤打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传承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