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学堂的木门就被轻轻推开。负责启蒙班的林先生抱着一摞《童蒙文化浅编》走进教室,纸页间夹着的樟树叶还带着晨露的清香——那是她今早特意从后山采来的,为了给孩子们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时,能让他们闻到两千多年前山野的味道。
教室里已经坐了三十多个梳着总角的孩童,最小的才四岁,正踮着脚够桌角的陶罐,里面插着先生昨天教他们折的纸梅。见林先生进来,孩子们立刻坐直身子,齐声喊:先生早!声音脆得像檐角的铜铃。
今天我们讲神农尝百草林先生将樟树叶分发给每个孩子,大家先闻闻这叶子的气味,神农当年尝的百草,比这香的、比这苦的、比这辣的都有。她翻开《童蒙文化浅编》,指着插画里那个背着药篓的身影,这位先贤为了让百姓知道哪些草能治病,哪些草有毒,亲自尝了一百多种植物,好几次差点送了命。
坐在前排的小豆子突然举起手,手里还攥着半块麦饼:先生,他为什么要自己尝呀?让别人尝不行吗?
林先生笑着摸摸他的头:因为他怕别人中毒呀。就像咱们村里的张爷爷,去年发现野菌子,先摘了给自家鸡吃,确定没毒才敢分给乡亲们。神农就是古时候最大的张爷爷,心里装着所有人。她拿起陶罐里的纸梅,你们看这梅花,冬天最冷的时候开花,就像神农,越难的事越敢做。
孩子们捧着樟树叶,有的凑近鼻尖深吸,有的学着插画里神农的样子背起小手,最调皮的狗蛋竟把树叶夹在耳朵上,惹得全班笑成一团。林先生也不恼,顺势说:神农尝百草时,遇到过叶子像锯子的草,割破了手还接着尝;遇到过吃了会让人昏睡的花,醒了继续走。你们觉得,他身上最该学的是什么呀?
勇敢!孩子们的喊声震得窗纸都在动。
与此同时,隔壁进阶班的教室里,王先生正展开一张巨大的农耕图谱。图上从耒耜到曲辕犁,每种农具都标注着发明年代和改良者,旁边还画着不同朝代的农人耕作场景。二十多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围在图谱前,手指顺着图上的线条滑动。
大家看这把战国时期的耒耜,王先生指着图谱左侧,木头做的犁头,只能浅浅翻土,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耕半亩地。可到了唐朝,曲辕犁出现了——他指向右侧的插画,你们看这弯曲的犁辕,能调节深浅,女人和老人都能操作,一天能耕两亩地。
站在后排的石头突然指着图谱角落的小字:先生,这上面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是说有了这些农具就不会饿肚子吗?
王先生眼睛一亮,这正是他想讲的:不全是。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农耕为本四个字,这些农具是,真正让百姓不挨饿的,是。就像咱们村的李大叔,不仅会用新式犁,还懂看节气、选种子,这才叫把农耕的道理刻在心里。他拿起桌上的谷穗,你们看这谷粒,饱满的都是低头的,空壳的才仰头。就像种田人,越懂农耕的道理,越知道脚踏实地。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图谱上民以食为天的批注上。有孩子突然说:先生,我爹说播种前要先拜土地神,这也是农耕的道理吗?
是,也不是。王先生放下谷穗,拜土地神是盼着风调雨顺,是心里的念想;但真正要做的,是耕三遍田、施足肥,念想加上实干,才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魂。他让孩子们分组,一人拿一种农具模型,一人扮演农人,模拟从播种到收割的流程,谁忘了深耕易耨的步骤,就要被罚背《齐民要术》里的句子。
正午的铃铛响时,启蒙班的孩子们正用彩纸剪神农的药篓,每个篓子里都贴着他们画的——有的画了带刺的蒲公英,有的画了圆圆的枸杞,狗蛋还在篓子底贴了片樟树叶,说这是神农没尝过的,留给先生。
进阶班的孩子则在院子里丈量土地,手里拿着图谱附带的简易量尺,按照图上的步弓测距法计算操场的面积。先生,按古制一步五尺,这操场长三十步,宽二十步,就是三百平方步!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本子喊,本子上还画着曲辕犁的简笔画,旁边写着省力、高效、惠民。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林先生带着启蒙班去后山辨认植物,孩子们手里的《童蒙文化浅编》成了寻宝图,每找到一种书上提到的草药,就用红绳系在枝头做标记。这是薄荷,神农尝过,能治头疼!小豆子举着叶片跑过来,鼻尖上沾着草屑。
进阶班则去了村头的老磨坊,磨坊的张爷爷给他们演示石磨的用法。王先生指着图谱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批注说:石磨是古人的智慧,可张爷爷昨天给石磨加了个木齿轮,效率提高了一倍,这就是在老智慧上添新法子,也是传承。
夕阳西下时,学堂的烟囱升起炊烟。启蒙班的孩子在墙上贴满了先贤语录——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神农不怕苦孔子爱学生;进阶班的孩子则在黑板上画了农具进化树,从耒耜到联合收割机,枝桠上挂着他们写的小卡片:农耕不是蛮干,是知时节、顺天意、尽人力。
林先生收拾教具时,发现狗蛋的药篓里多了块麦饼,旁边压着纸条:给神农爷爷的,他肯定饿了。王先生路过教室,看见进阶班的孩子围着图谱争论,有的说该给农具图谱加个章节,有的说要画上山里的梯田,那是咱们这儿的农耕特色。
晚风穿过学堂的窗棂,带着麦田的清香。《童蒙文化浅编》的纸页在风里轻轻翻动,停在教化如春风那一页。月光爬上墙头时,两个班的灯还亮着——启蒙班的孩子在排练神农尝百草的小戏,进阶班的孩子正用泥巴捏制新的农具模型,准备明天添加到图谱里。
王先生看着这一切,在教案本上写下:文化不是字,是让孩童闻着樟叶想起先贤的勇,摸着农具懂得耕耘的实,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所谓传承,是让老祖宗的智慧,在自己手里长出新的嫩芽。窗外,狗蛋正举着纸做的药篓,给月亮樟树叶,嘴里念叨着:神农爷爷,这是我们学堂的味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