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刚漫过安居区的土坡,李伯就带着二十多个村民扛着锄头下地了。他们今天的任务是把这片高低不平的坡地推平,用白石灰画出宅基地的轮廓,再沿着地界挖出半尺深的排水沟。得赶在迁来的人动手盖房前弄利索,李伯用袖子擦着额头的汗,不然下场雨,泥水漫进院子,谁还愿意来?
不远处,铁山正指挥着工匠们铺设简易道路。他们把附近山上的青石板一块块运来,沿着宅基地的中轴线铺出一条丈宽的路,石板缝隙里填着细沙,踩上去稳稳当当。这条路通到工坊区,再拐个弯就能到市集,铁山拍着石板笑,迁来的人上工、买东西都方便,不用再走泥路了。
土地平整:让每块宅基地都能安心盖房
安居区的坡地以前是片荒地,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还有不少石头疙瘩。李伯带着人先割草,再用撬棍把石头撬出来,堆在一旁准备当地基石料。这块地东边高西边低,得把高处的土往低处填,他拿着水准仪在地里走动,误差不能超过三寸,不然雨水排不出去,房子容易潮。
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抡着夯土锤,把填好的土地砸得结结实实。夯三遍,保准下雨不塌陷,李伯在一旁吆喝,谁家盖房不盼着结实?咱得让迁来的人觉得,这地比他们老家的还靠谱。
排水沟的挖掘更讲究技巧。李伯让人沿着每排宅基地的屋后挖沟,沟底铺着碎石,沟沿种上耐旱的艾草。这草能固土,还能挡挡虫子,他指着图纸上的排水系统,小沟连大沟,大沟通河道,再大的雨也能及时排出去,院子里干干净净的。
有个流民模样的汉子背着包袱路过,看到这番景象忍不住停下脚步。你们这是在盖村子?他怯生生地问。李伯直起腰笑:是啊,给你们盖的!你看这地多平,排水沟多顺,来了就能盖房,住得舒坦!汉子摸了摸夯得结实的土地,突然往回跑:俺这就把婆娘孩子叫来!
道路与基建:让落脚处有的模样
铁山的修路队进度飞快,不到三天就铺好了主干道,正忙着修通往各家宅基地的支路。这些支路用的是附近河里捡的鹅卵石,虽然不如青石板平整,却透着股自然的野趣。支路不用太宽,能过独轮车就行,铁山指挥着工匠调整石块,留些缝隙让雨水渗下去,免得积水。
路边还栽上了刚从山里挖来的柳树苗,树干上绑着红布条。这是林嫂特意让人弄的,铁山解释道,她说柳树易活,过两年就能遮阴,夏天纳凉、冬天挡风,看着也喜庆。有个华工路过,伸手摸了摸树苗:在那边住草棚时,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这儿真好。
最让人暖心的是公共设施的规划。在安居区的中心,工匠们正在搭建一个简易的水井台,用青石砌成圆形,旁边留着放水桶的凹槽。这口井是甜水,打井的老师傅说,昨天试了水,比城里的井水还清爽,够百十来户人家用了。井台旁边还留出了晒谷场的位置,用石碾子碾得平平整整,秋收时,各家的粮食能在这儿晾晒,不用再往城里跑。
建材帮扶:让盖房不再是难事
议事堂后院堆起了小山似的建材:成捆的木料、摞得整整齐齐的砖瓦、还有几大缸石灰。林嫂正拿着账本核对:这些木料是从南边山场买的,比市价低两成;砖瓦是工坊自己烧的,成本价;石灰掺了沙子,抹墙结实。她对来领建材的人说:有木料、砖瓦、石灰三样基本建材,盖间土坯房足够了,钱不够可以先欠着,上工后从工钱里慢慢扣,不算利息。
对实在困难的家庭,议会还提供搭建帮扶。由村里的老木匠带队,组成五个帮扶小组,谁家缺人手,就去帮着打地基、上梁。昨天帮那个瘸腿华工盖房,老木匠擦着汗说,他家就两口人,他腿脚不利索,婆娘怀着孕,我们八个汉子一天就帮他把框架搭起来了,再糊上泥、盖上草,过两天就能住。
建材仓库里,还堆着些别人捐的旧木料、破砖瓦。这些是城里老户给的,林嫂说,有的是盖新房换下来的,有的是家里用不上的,虽然旧了点,但修修补补还能用,给迁来的人省点钱。一个流民拿起块旧木板看了看,眼眶红了:在外面漂泊时,一块破木板都当宝贝,这儿还有人想着给俺们送木料……
临时安置:让漂泊者先有个暖窝
安居区的西北角,搭起了十座临时安置棚。棚子用粗壮的树干当柱子,顶上盖着厚厚的茅草,四面糊着黄泥,看着简陋却透着暖意。这些棚子是给来不及盖房的人准备的,林嫂指着棚子里的陈设,每座棚子能住四户,里面有现成的土炕、灶台,还有议会统一配的铁锅、陶碗、被褥,来了就能做饭、能睡觉。
灶台上摆着新做的陶锅,旁边的竹筐里放着几穗玉米、一把野菜。这是给刚到的人预备的,负责看守棚子的大娘说,昨天来的那户流民,家里娃饿得直哭,我赶紧烧了锅玉米粥,娃一下子喝了两碗,现在正睡着呢。
被褥是纺织坊的女工连夜缝的,用的是染剩的杂色布,针脚不算细密却很结实。里面絮的是新收的芦花,暖和着呢,张师傅说,虽然不如棉絮好,但比他们自带的破麻袋强多了。等他们上工挣了钱,再换好被褥也不迟。
有个华工带着全家住进了安置棚,他摸着温热的土炕,又看了看锅里冒着热气的粥,突然对着议会的方向作了个揖:以前在那边,住的草棚漏风漏雨,吃的是馊了的窝头,哪想过能有这么好的地方落脚……他婆娘抱着孩子,在灶台上熬着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
傍晚时分,安居区亮起了点点灯火。临时安置棚的烟囱里升起炊烟,盖房的工地上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孩子们在新铺的路上追逐打闹,笑声顺着风飘出很远。李伯坐在石头上,看着这片一天一个样的土地,对身边的铁山说:你看,这才像个家的样子。
铁山望着远处的灯火,点了点头:是啊,人来了,窝建起来了,心就定了。往后啊,这儿会越来越热闹。
天宇站在城墙高处,看着安居区的灯火连成一片,像落在地上的星星。他知道,这些简陋的房屋、粗糙的道路、朴素的被褥,看似不起眼,却是留住人心的根基。只有让漂泊者真正觉得来了就有落脚处,住下就能过好日子,这座城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聚起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旺的气。
夜风里,隐约传来安居区的歌声,是几个华工在哼着家乡的小调,虽然不成调,却透着股踏实的暖意。这歌声里,藏着比砖石更坚固的东西——那是对安稳日子的向往,对新家的认同,是这座城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