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堂的炭火正旺,映得墙上那幅《文化传承图谱》愈发清晰。天宇指尖落在图谱中“节庆习俗”一栏,那里标注着上巳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旁边还空白着待填的活动方案。他抬头看向围坐的众人,声音里带着几分期待:“咱们引了人来,安了家,还得让大家心里有个共同的根。我想,借着传统节庆办些活动,让老老少少都参与进来,慢慢就知道咱们的文化是啥样了。”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立刻激起涟漪。算学先生推了推眼镜,率先接话:“天宇大人说得在理!再过五日便是上巳节,古人在这天到水边祓禊,用兰草驱邪祈福,还会吟诗作对,很适合咱们现在办。”他翻出随身携带的《岁时记》,指着其中一页,“你看,流程不算复杂,核心是‘临水、佩兰、祈福’,既能让大家了解传统,又不费太多力气。”
周老先生捋着胡须点头:“上巳节好啊,正值暮春,草木繁盛,孩子们也能跟着热闹。记得我小时候,村里会在河边摆上兰草,长辈带着小辈洗手,念几句‘岁岁安康’,简单又有意义。”
但顾虑也随之而来。林嫂皱着眉说:“可咱们这儿的人,有华工,有流民,好多人怕是连‘上巳节’三个字都没听过。仪式太复杂,他们记不住;规矩太多,又怕吓着孩子,反倒起了反效果。”
铁山也跟着点头:“是啊,工坊的工匠们刚上手干活,要是活动太费时间,耽误了工期咋办?我看还是简单点好,别搞那些文绉绉的,让大家能凑个热闹就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渐渐把方向拢到了“简化”二字上。算学先生在纸上画着流程,一边画一边念:“第一步,选场地。就用安居区东边的那条小河,水浅、滩平,孩子们能玩,大人也方便站。”他划掉“搭建祭坛”的字样,改成“岸边摆石案”,“不用搞祭坛,找几块平整的石头当案子,摆上兰草就行,省钱省力。”
“第二步,备物料。”林嫂接过话头,在纸上记着,“兰草可以去后山采,咱们这儿的溪谷边多的是;还得准备些五彩绳,给孩子们系在手腕上,图个吉利;再烧些艾草水,代替古人的‘祓禊汤’,洗手时用,驱邪又好闻。”
“第三步,仪式流程。”周老先生提议,“别搞那些复杂的祝词,让我来编几句简单的童谣,比如‘兰草香,溪水长,洗洗手,保健康’,孩子们跟着念,大人听着也明白。再让几个老人带头,领着大家在水边站一站,象征性洗个手,就算完成祓禊了。”
天宇看着纸上的流程越来越清晰,补充道:“还得加个互动环节。让孩子们采些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大人们可以聊聊家乡过这个节的习俗,不管是啥说法,能凑到一块儿说说话,就是好的。”他看向铁山,“工坊那边放半个时辰假,让大家都能来,耽误的活计过后补上,不算他们旷工。”
铁山咧嘴笑了:“这主意好!我让工匠们提前把活计赶出来,到时候带着他们去凑个热闹,说不定还能编个打铁的调子,给仪式添点响!”
细节越议越细,很快就敲定了分工:
——天宇带着两个卫兵,去勘察小河两岸的场地,清理岸边的碎石,确保孩子们玩耍时安全;再让人去后山采兰草、割艾草,准备足够的五彩绳和粗布帕子。
——算学先生负责梳理上巳节的来龙去脉,用大白话写在纸上,贴在河边的树干上,让大家知道“为啥过这个节”;再和周老先生一起,把祈福童谣编得更顺口些,最好能配上简单的动作,方便孩子们学。
——林嫂和几个妇人,负责准备艾草水,用大陶罐烧好,凉到温热;再找些旧布,剪成方帕,供大家洗手时用;还要提醒带孩子的人家,多备件衣裳,免得玩水时弄湿了着凉。
——铁山去通知工坊的工匠,周老先生去学堂告知学童,林嫂则挨家挨户告诉安居区的迁来者,让大家都知道“五日后河边有热闹,带着孩子来沾沾福气”。
散会时,算学先生拿着刚写好的童谣,念给大家听:“三月三,溪水暖,采兰草,挂门边。洗洗手,病不沾,系彩绳,福运添。”孩子们要是在场,保管一学就会。周老先生听了直点头:“就这个!简单好记,还把祈福的意思说透了。”
天宇看着窗外,阳光正好,后山的兰草应该已经冒出了新叶,小河的水也该暖起来了。他想起刚迁来的那些人,大多脸上带着拘谨,见了面只是点点头,很少说笑。或许一场简单的节庆,就能让他们放松下来,知道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都盼着日子平安顺遂。
“咱们办这个节,不是为了复古,是为了让大家有个由头聚在一起,”天宇对众人说,“让华工知道,这儿的习俗跟他老家的一样有人重视;让流民明白,他不再是孤单一人,有这么多人陪着过日子。这就是认同,是慢慢攒起来的。”
接下来的几天,安居区和工坊区都透着股忙活的劲儿。卫兵们扛着锄头去清理河岸,把碎石堆到一边,腾出大片平坦的河滩;林嫂带着妇人在院子里晒兰草,空气中飘着清冽的香气;算学先生把写好的“上巳节由来”贴在树干上,路过的人都停下脚步看,有人不识字,就凑过去听别人念。
有个华工问林嫂:“这节真能保平安?”林嫂笑着说:“信不信在你,反正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孩子们高兴,比啥都强。”那华工点点头,转身去找自家娃,说要带他去采野花编花环。
天宇路过学堂时,听见孩子们在念那首祈福童谣,周老先生正教他们做动作——念到“洗洗手”时,就比划洗手的样子;念到“系彩绳”时,就摸摸手腕。孩子们笑得咯咯响,连最害羞的娃都跟着比划。
离上巳节还有两天,河滩上已经堆好了石案,陶罐里的艾草水散发着暖意,兰草捆成一束束,等着被摆出来。天宇站在河边,看着这一切,仿佛已经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谈笑声,还有铁山说的“打铁调子”,混在溪水声里,热闹又安稳。
他知道,这只是一场小小的活动,却像一颗种子。只要认真去办,让每个人都觉得“这是咱们的节”,认同就会慢慢发芽,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大树。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小心呵护这颗种子,让它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去。
夜幕降临时,河边的石案旁亮起了一盏油灯,是林嫂特意留下的,怕夜里有人不小心撞到。灯光映在水面上,晃悠悠的,像在为即将到来的节庆,悄悄摇起了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