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北京的夏末依旧蒸腾着暑气,但晚风已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清爽。
杨一站在北京电影学院门口,不停地刷着手机上的时间,眼神却始终瞄向地铁站的方向。
他的心如同被猫爪轻轻挠着,混合着期待与焦躁。
终于,那个熟悉的身影拖着一个小小的行李箱,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小林,他的女朋友,也是他低一届的学妹,为了这个七夕,特意提前一周返校。
“等很久啦?”
小林笑吟吟地小跑过来,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没有没有,刚到!”
杨一赶紧接过她的行李箱,另一只手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两张电影票。
“喏,今晚的,《北京爱情故事》,青锋影业出品,陈思诚导演的处女作!
我掐指一算,七夕节,看爱情片,天时地利人和!”
小林嗔怪地拍了他一下,脸上却漾开笑意:
“我就知道!
什么想我了,都是借口,就是想骗我回来陪你过节看电影!”
“这怎么能叫骗呢?”
杨一义正辞严。
“这叫战略性规划假期!
你想想,开学前这一周,宿舍楼都是空的,就我们俩,这可是纯粹的二人世界!
看电影,那只是完美计划的第一步!”
他挤挤眼,压低声音:“后面几天的行程,我都安排好了……”
小林脸一红,挽住他的胳膊:“就你心眼多!走吧,电影快开场了。”
影院里几乎坐满了,大多是和他们一样的年轻情侣,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的甜腻香气和窃窃私语的期待。
灯光暗下,龙标出现,电影开始了。
《北京爱情故事》采用了多线叙事,几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都市男女,他们的爱情与困境在银幕上交织。
梁家辉与刘嘉玲饰演的中年夫妻在希腊街头玩着试探忠诚的危险游戏,演技派的气场让影院安静下来;
而当陈思诚饰演的“疯子”程峰,顶着那头略显飘逸的长发,开着跑车,带着几分玩世不恭出场时,场内响起了一阵善意的轻笑。
“这导演还挺自恋,给自己安排个高富帅角色。”
杨一凑到小林耳边小声说。
小林点点头,注意力很快被佟丽娅饰演的“沈冰”吸引:
“丫丫好漂亮啊,那种清冷劲儿,真像从雪山里走出来的。”
电影剧情推进,程峰对沈冰死缠烂打的追求,引发了不少笑声。
但当镜头给到陈思诚特写,试图展现他深情的眼神时,小林却不自觉地微微蹙眉。
散场后,随着人流走出影院,她捧着没喝完的奶茶,给出了评价。
“片子挺好看的,几对故事都挺有代表性,梁家辉和刘嘉玲那段真是……
演得太好了。
就是……”
她犹豫了一下,“就是觉得陈思诚演这个男主角,有点别扭。”
“是吧!”
杨一仿佛找到了知音,“我也觉得!”
“你说他演个痞痞的富二代吧,好像还行,但一到深情告白、痛苦纠结的戏份,总感觉他劲儿使大了,眼神太用力,不像发自内心的深情,倒像在说‘快看,我多痴情’!
网上都有人玩梗了,说他是‘深情油物’,建议他好好当导演,别亲自下场演男主角了。”
“倒也没那么严重……”
小林比较宽容。
“可能就是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在自己身上反而没把握好。
不过整体我觉得不错,至少让我看进去了,也感动了。”
杨一和小林的观感,几乎是上映首周舆论的一个缩影。
掌声是热烈而广泛的。
许多媒体和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结构和野心给予了肯定。
《南方都市报》的影评版写道:
“陈思诚导演的处女作,以拼盘式结构巧妙串联起当代爱情的多元面相,从青涩初恋到中年危机,再到暮年相守,叙事流畅,情感真挚。
尤其梁家辉与刘嘉玲在异国他乡的彼此试探与深情,贡献了殿堂级的表演。”
《新京报》则点评:“作为一部定位明确的商业爱情片,《北爱》完成了它的使命,精准击中了七夕档期年轻观众的情感需求,笑点与泪点配置均衡。”
在网络上,电影相关话题也热度不减。
“北京爱情故事”、“佟丽娅好美”、“梁家辉演技”等词条轮流登上热搜。
很多普通观众像小林一样,被片中某个故事或某对cp打动,在微博、豆瓣上分享着自己的感动:
“看余男那条线哭了,婚姻的一地鸡毛太真实了。”
“为丫丫和陈思诚的绝美爱情流泪,虽然男主有点油,但架不住我喜欢看美女谈恋爱!”
然而,掌声越响,随之而来的冷水也愈发刺骨。
争议的焦点,毫不意外地集中在了自导自演的陈思诚身上。
豆瓣电影评分区,一条高赞短评被顶到了最前面:
“陈导,这次演得不错,下次别演了。”
这条评论下方成了网友们玩梗的海洋。
“他明明可以直接让自己当男主,却还是给了我们一部电影看,我哭死。”
“建议将《北京爱情故事》更名为《陈思诚的梦中情我》。”
“看得出来陈导很努力在演了,但有时候,努力不代表合适。”
更犀利的批评则来自一些资深影评人,他们将矛头指向了陈思诚,进而质疑了背后力推他的青锋影业和李扬的眼光。
某位以毒舌着称的专栏作家写道:
“《北爱》作为一部新人导演作品,及格分以上,但作为‘青锋导演团’的开山之作,我只能说——令人失望!
李扬用《南京照相馆》和《战狼》建立的‘品质保障’金字招牌,难道第一个项目就要蒙尘?
陈思诚导演的叙事能力尚有可取之处,但其表演,堪称全片最短板,严重拉低了电影质感。
如果青锋的‘导演团’计划就是让导演们都在自己的戏里过男主瘾,那我对这家公司的未来持保留态度。”
票房数据在争议中节节攀升。
首周三天,凭借七夕档期的精准定位和不错的类型片完成度,《北爱》斩获了5800万票房。
这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无疑是份耀眼的成绩单。
但媒体在报道时,总不免加上一句“虽然票房表现亮眼,但导演陈思诚的表演引发了不小争议……
或者……
“对比李扬前两部作品的惊天票房,《北爱》作为青锋新战略的首秀,只能算差强人意。”
陈思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各种评价界面。
那条“令人失望”的毒舌评论,像根针一样反复刺着他的眼睛。
他烦躁地合上电脑,身体深深陷进椅子里,双手用力地搓着脸。
“怎么会搞成这样……”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懊恼。
“李总那么信任我,把导演团第一炮交给我……
我是不是……
搞砸了?”
他想起李扬将项目交给他的那个下午,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期待。
又想起拍摄时,李扬来探班,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醒过他:“思诚,导演的功课是成全整部戏,有时候,太想成全自己,反而会失了分寸。”
当时他正沉浸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亢奋中,并未完全听进去。
现在,观众的反馈像一盆冷水,把他浇了个透心凉。
他固执地坚持自己出演,甚至暗暗希望能复制李扬自导自演的成功,结果却成了影片最大的槽点。
一种强烈的辜负感攫住了他,他觉得对不起李扬的信任,也对不起团队所有人的努力。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佟丽娅端着杯咖啡走了进来。
她看着陈思诚颓然的样子,轻轻将咖啡放在他面前。
“别看了,网上说什么的都有。”
她的声音很温柔。
“首周快六千万了,多少导演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个成绩,你已经非常非常优秀了。”
陈思诚抬起头,眼神里带着血丝和迷茫:
“丫丫,你说我是不是真的演得很差?
是不是当初就该坚持让李总来演,或者找个更合适的演员?”
“你想多了……”
佟丽娅在他身边坐下,语气坚定。
“李总当初同意你演,就说明他相信你能驾驭。
新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有些争议太正常了。
我相信李总绝对不会因为这点事情就对你不满意,他看中的是你的导演才华和未来的潜力,不是这一时一地的口碑。”
她的话像一阵暖风,稍稍吹散了些陈思诚心头的阴霾,但那份忐忑依旧存在。
他打开电视,试图转移注意力,恰好调到电影频道。
“对了,今晚有李总的访谈直播,好像是关于科幻的……”佟丽娅提醒道。
屏幕上,正是《电影频道》的演播室。
李扬与作家刘慈欣,以及一位中国科幻“银河奖”的主办方负责人姚海军并肩而坐。
话题进行到一半,主持人果然将话头引向了正在热映的《北京爱情故事》。
“李扬导演,我们都知道《北京爱情故事》是您‘青锋导演团’计划的第一部作品。
目前票房很好,但关于导演陈思诚的表演,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您怎么看这部电影目前的成绩和争议呢?”
陈思诚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紧紧盯着屏幕上李扬的表情。
李扬的脸上没有什么波澜,他对着镜头,语气平和而坚定:
“首周接近六千万的票房,对于一位新人导演的首部商业长片,我非常满意!
甚至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期。”
他顿了顿,继续说。
“中国电影的未来,需要不断涌现新的导演,而新的导演,需要成长的空间和容错的勇气。
我们成立‘青锋导演团’,初衷就不是打造一个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神坛’,而是希望提供一个平台,让有才华的年轻人敢想、敢试、甚至敢犯错。”
他目光沉稳,仿佛穿透屏幕,看到了无数像陈思诚一样的新人导演。
“如果连我们这些走在前面的人,都不愿意给后来者一点宽容和时间,那我们的电影市场,又如何能真正繁荣和多元化起来?
《北爱》是一个开始,是思诚导演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我相信,也是我们青锋导演团坚实的第一步。
请大家多一些耐心,看看他们下一步会走向哪里。”
没有激烈的辩驳,没有刻意的维护,只有一种基于长远格局的包容与定力。
这番话通过电波传遍全国,也传到了陈思诚的耳中。
他怔怔地看着屏幕,眼眶有些发热,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搬开了。
李总没有失望,他看到了成绩,也理解并包容了过程中的不完美。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佟丽娅微笑着握了握他的手。
这时,主持人顺势将话题转向了未来:
“听说了您的《流浪地球》实拍阶段已经基本结束,能否借此机会,向我们期待已久的观众们稍微剧透一点点呢?
大家实在太好奇了。”
李扬与身旁的刘慈欣相视一笑,随即转向镜头,他的眼神里,似乎有星辰在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