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中央,那串交错线条组成的图示仍在缓慢旋转。十二道分支围绕中心节点延展,像某种未知文明的符号系统。林小满的手指在终端上滑动,将图像拆解成基础拓扑结构。她调出魔法符文模拟界面,把每一个转折点映射到量子纠缠网络中。
“频率对上了。”她说,“人类神经电波在深度共鸣状态下的峰值,和这个图示的能量波动完全一致。”
李维盯着信号时序图,瞳孔颜色微微变化。他重新播放探测飞船发射信号的全过程,逐帧分析脉冲节奏。影梭传回的数据流显示,对方在发送这组图案前,曾短暂模仿过侦察舰的飞行轨迹——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比例进行了压缩与重组。
“它在学习我们的行为模式。”李维抬起头,“而且是有意识地调整表达方式。”
陈默靠在主控台边,钢笔轻轻抵住桌面。星轨在他意识中快速演算着信息匹配度。高维生命体通常不会主动暴露形态特征,更不会尝试建立情感共振通道。这种行为不符合侵略者的逻辑。
“这不是威胁。”他说,“是试探性接触。”
林小满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她刚才连续运行三次模拟推演,大脑有些发胀。但她的声音很稳:“如果这是问候,那我们得回应。沉默会被理解为拒绝。”
李维皱眉:“可我们不知道它的真正目的。任何回应都可能被解读为技术展示,引来更多关注。”
“不回应的风险更大。”陈默开口,“一个能精准预测影梭航线的文明,早就知道我们有能力沟通。如果我们一直保持静默,只会让它认为我们不具备智慧文明应有的反应能力。”
实验室陷入短暂安静。设备运转的嗡鸣声持续不断,主屏上的图示依旧缓缓转动。三人都清楚,接下来的选择将决定这次接触的走向。
“我们需要一套回应协议。”陈默说,“不能暴露真实技术水平,也不能显得毫无准备。”
林小满打开新文档,开始构建基础数学序列。她选了π、e、φ三个常数,用二进制编码生成脉冲信号。接着加入dNA碱基配对的节拍规律,让整个信号带上生命特征。
“这样既能体现我们的科学水平,又不会泄露核心数据。”她说,“就像小学生交作业,写的是标准答案,但没写解题过程。”
李维点头,开始编写传输程序。他设置低功率定向发射,通过近地轨道一颗备用卫星中转,避免直接暴露地下实验室的位置。
“信号长度控制在八秒。”他说,“太短显得敷衍,太长容易暴露细节。”
陈默看着进度条一点点推进。他知道这一刻的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接收到外星文明的非攻击性信号,而他们将成为第一个回应者。星轨提醒他补充能量,他伸手摸向抽屉,却没有拿出葡萄糖液。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
“准备好了。”李维说。
“发吧。”陈默说。
指令下达,信号穿破大气层,飞向月球背面。时间仿佛变慢了。三人盯着屏幕,等待任何一点反馈。
七分钟后,探测飞船表面的光纹再次亮起。这一次,不再是单调循环,而是出现了新的排列方式——十二道分支开始有节奏地明灭,顺序恰好对应人类dNA双螺旋的碱基序列。
“它接收到了。”林小满轻声说。
李维立即调出频谱分析仪,记录下每一次光脉冲的变化。数据显示,对方不仅识别了信号内容,还在用同样的编码方式进行回应。
“它在确认我们的理解能力。”李维说,“这是一种双向验证。”
陈默闭上眼,让星轨同步解析整段交互过程。结果显示,对方使用的数学逻辑与地球物理法则高度兼容,说明它们至少在同一维度框架内运作。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没有检测到任何形式的能量蓄积或武器系统激活。
“我们可以继续。”他说,“但必须控制节奏。”
林小满重新调整终端参数,准备构建第二轮回应。这次她加入了简单的几何运动规律——圆周率与正多面体体积公式的结合体,再叠加心跳频率的波动曲线。
“既展示数学能力,也传递生命信号。”她说。
李维在一旁优化传输路径,确保信号不会被其他卫星截获。他将机械键盘切换至加密模式,手指快速敲击,完成最后一道防火墙设置。
“只要它还维持当前行为模式,就说明它希望我们参与这场对话。”他说。
陈默站在两人身后,目光落在主屏上。那艘飞船静静停泊在陨石坑边缘,表面光纹如同呼吸般起伏。他知道,这场接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科技较量。这是两个文明之间的认知博弈。
“不要急于求成。”他说,“每一步都要留下退路。”
林小满点头,按下发送键。新一轮信号再次出发。这一次,她特意延长了末尾的停顿时间,像是在等待对方回答。
三十八万公里外,探测飞船的光纹突然加快流动速度。十二道分支同时亮起,随后依次熄灭,形成一个清晰的递归序列。李维立刻捕捉到这一变化,发现其节奏与人类语言中的疑问句式极为相似。
“它在提问。”他说。
“问什么?”林小满盯着数据流。
“还不确定。”李维调出波形对比图,“但它用了条件判断结构,类似于‘如果……那么……’的逻辑形式。”
陈默睁开眼:“那就再给一组变量。”
林小满迅速构建新模型。她在原有数学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动态参数——引力常数随距离变化的模拟函数,并嵌入一段简化的神经电信号波形。
“告诉它,我们的世界有规律,也有感知。”她说。
信号发出后,实验室进入等待状态。没有人说话。设备运行的声音变得格外清晰。主屏分割为三区:左侧是护盾状态图,中间是跃迁坐标锁定界面,右侧是深空通信频谱。
十分钟过去,探测飞船仍未回应。
李维检查信号接收日志,确认对方已完整捕获最新数据包。但飞船系统处于低功耗运行状态,表面光纹几乎不可见。
“它在处理。”陈默说,“信息量超出了预期。”
林小满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她想起刚才那组递归序列的节奏,总觉得其中藏着某种暗示。她调出音频转换程序,把光脉冲转化为声波。
低沉的节拍响起,像是某种古老仪式的鼓点。但在第三遍播放时,她听出了一丝异常——每隔十二拍,就会有一次微弱的延迟,恰好构成一个五角星的几何间隔。
“这不是随机的。”她说,“它在用空间结构表达时间意义。”
李维立即重新建模,将节拍序列投影到三维坐标系中。结果令人震惊:所有延迟点连接起来,正好指向太阳系内一颗特定的小行星——2011年发现的2011 UL21,编号已被列入潜在宜居带观测名单。
“它想让我们看那里。”李维说。
陈默盯着那个坐标点。星轨同步检索历史数据库,发现该天体在过去三个月内出现过两次异常红外辐射波动,当时被判定为仪器误差。
“它在提供线索。”他说。
林小满深吸一口气:“也许它不只是想交流。”
李维双手放在键盘上,准备调取深空望远镜的实时影像。他的瞳孔颜色开始转变,灰蓝色逐渐加深。
主屏右侧的频谱图突然跳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