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豫东平原,晨雾还没散尽,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地就像铺在大地上的绿毯。
300名穿着蓝色校服的中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明远楼豫东食材基地的田埂边,眼睛里满是好奇——这是“豫菜寻源”研学活动的第一站,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平日里餐桌上的食材,指尖触碰着带着晨露的荠菜叶,叽叽喳喳的提问声此起彼伏。
这场研学活动,是李明远、陈静雅和郑州教育局反复沟通三个月才定下的。
早在春宴时,陈静雅就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香椿、荠菜是怎么长出来的,甚至把荠菜认成杂草。
她把这个发现告诉李明远:“豫菜文化要传承,得从孩子抓起。不如组织他们去食材基地看看,让他们知道‘菜从哪来、饭怎么做’,建立起食材和饮食文化的联系。”
李明远立刻点头,随后联合郑州教育局,制定了详细的研学方案:活动为期两天,第一天去豫东蔬菜基地和豫西山药种植园,了解食材生长;第二天回明远楼总部,学选食材、做家常菜。团队还特意邀请了农艺师、行政总厨王建业担任讲师,确保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动手实践。
活动开始前一周,明远楼的工作人员就去基地做准备。
在豫东蔬菜基地,他们用竹竿围出了参观路线,在每种蔬菜旁插上牌匾,写上名称、生长周期和食用价值;在豫西山药种植园,提前挖好了几株带泥土的山药,方便孩子们观察根系。
王建业还特意准备了食材挑选手册,上面画着新鲜荠菜、香椿的特征,标注着“选荠菜看叶背白霜”“香椿要选紫红嫩芽”。
九月十日清晨,300名中学生分乘6辆大巴,从郑州出发前往豫东蔬菜基地。
刚下车,农艺师张师傅就笑着迎上来,手里举着一把新鲜的荠菜:“同学们,你们平时吃的荠菜春卷,里面的荠菜就是从这样的地里长出来的!大家看,荠菜的叶子边缘有锯齿,叶背上有一层细细的白霜,这是它和其他杂草的区别。”
孩子们围了上来,有的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拔起一株荠菜;有的凑到张师傅身边,指着叶子问:“张老师,为什么荠菜有白霜呀?”
张师傅耐心解答:“这层白霜是荠菜的‘保护膜’,能帮它锁住水分,还能抵抗害虫,所以带白霜的荠菜才新鲜、好吃。”说着,他拿起一把小铲子,教孩子们怎么挖荠菜:“要从根部轻轻挖,别把根弄断了,这样挖出来的荠菜才完整。”
初二(3)班的王乐乐,蹲在地里,跟着张师傅的样子挖荠菜。
她之前在明远楼吃过荠菜炒蛋,一直以为荠菜是超市里包装好的,没想到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原来荠菜长这样!”她举着刚挖的荠菜,兴奋地对同学说,“回家我也要让妈妈带我挖荠菜,做荠菜春卷!”
参观完蔬菜基地,孩子们又来到旁边的大棚。
大棚里种着香椿,紫红色的嫩芽从枝干上冒出来,散发着独特的香味。
张师傅摘下一根香椿芽,递给前排的孩子:“大家闻闻,香椿的香味很特别,这是春天的味道。但香椿不能直接吃,要焯水去除草酸,就像你们手账本里写的那样。”
他还教孩子们分辨香椿和臭椿:“香椿的叶子是偶数羽状复叶,臭椿是奇数,而且臭椿闻起来有股怪味,大家可别认错了。”
下午,大巴车开到豫西山药种植园。这里的山药藤蔓爬满了支架,像绿色的帘子。
农艺师李师傅站在提前挖好的山药坑旁,手里举着一根刚挖出来的山药:“同学们,这就是山药,你们吃的拔丝山药、山药排骨汤,用的就是它。山药的根系很深,要挖一米多深才能把它完整挖出来,所以挖山药是个力气活。”
孩子们围在坑边,看着长长的山药,发出阵阵惊叹。
李师傅还教他们怎么选山药:“选山药要看表皮,光滑、没有斑点的才新鲜;还要掂一掂,沉甸甸的说明水分足。”
他让孩子们轮流摸一摸山药,感受它的质地:“山药去皮后会粘手,那是黏液蛋白,很有营养,对身体好。”
第二天,孩子们来到明远楼总部的后厨体验区。
这里早就摆好了十张操作台,每张台上都放着黄瓜、红薯、土豆、番茄、鸡蛋、米饭等食材,还有围裙、菜刀、菜板等工具。
王建业穿着白色厨师服,站在台前,手里举着食材挑选手册:“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两道菜:凉拌黄瓜和番茄炒蛋。首先,要学会选食材——黄瓜要选顶花带刺、直溜的,这样的黄瓜脆嫩;番茄要选红透的,捏起来有点软的,这样的番茄酸甜多汁。”
孩子们穿上小围裙,站在操作台前,跟着王建业的步骤做。
第一步是选黄瓜,初二(1)班的刘慧慧拿起一根黄瓜,对照手册看了看:“王师傅,这根黄瓜顶花带刺,是不是很好?”
王建业笑着点头:“对!选得很准。”接着,王建业教他们洗黄瓜、拍黄瓜,再放生抽、醋、香油凉拌。
刘慧慧拍黄瓜时,不小心拍得太碎,她有点不好意思,王建业安慰她:“没关系,拍碎了更入味,好吃就行。”
番茄炒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
王建业先教他们打鸡蛋:“鸡蛋要朝一个方向搅,搅到起泡沫,炒出来才蓬松。
”他一边演示,一边说:“炒鸡蛋时要多放一点油,火不要太大,不然容易糊。番茄要炒出汁,再放鸡蛋,这样番茄的酸甜味才能融入鸡蛋里。”
孩子们跟着做,有的孩子把鸡蛋炒糊了,有的番茄没炒出汁,但大家都做得很认真。
王乐乐炒好番茄炒蛋后,尝了一口,笑着说:“比我妈妈做的好吃!原来做菜这么有意思。”刘慧慧还在番茄炒蛋里加了点葱花,说:“这样更香,就像手账本里写的那样。”
除了凉拌黄瓜和番茄炒蛋,孩子们还体验了烤红薯和炸土豆片。
在明远楼的烤箱区,工作人员帮孩子们把红薯放进烤箱;在油炸区,王建业教他们怎么炸土豆片:“土豆要切成薄片,泡在水里去除淀粉,炸出来才酥脆。油热了再放土豆,小火慢炸,炸到金黄就捞出来。”
活动接近尾声时,陈静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豫菜寻源”研学手册,里面有这次活动的照片、食材知识和孩子们的动手心得。
她笑着说:“同学们,通过这两天的活动,你们知道了菜从哪来、怎么选、怎么做。希望你们以后吃饭的时候,能想起这些食材的故事,爱上豫菜,爱上我们河南的饮食文化。”
孩子们拿着研学手册,脸上满是收获的笑容。
王乐乐在手册上写道:“原来荠菜是挖来的,山药要挖很深,做菜要选新鲜食材。以后我要帮妈妈买菜、做菜,还要告诉同学,豫菜真有意思。”
刘慧慧则画了一幅山药生长图,旁边写着:“山药长得好深,拔丝山药真好吃,我要学做给爸爸妈妈吃。”
大巴车送孩子们回学校时,很多孩子隔着窗户和明远楼的工作人员挥手:“谢谢王师傅!谢谢陈老师!我们还想来!”
李明远站在门口,看着远去的大巴,对陈静雅说:“这活动没白搞,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爱上了豫菜。以后我们要多搞这样的研学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豫菜文化。”
陈静雅点头道:“下次可以带他们去面粉厂,看看烩面的面粉是怎么来的;还可以教他们做榆钱窝窝、胡辣汤,让他们接触更多豫菜。”
王建业也笑着说:“下次我教他们做牡丹燕菜的家庭版,让他们知道,豫菜不仅好吃,还很有文化。”
到了晚上,明远楼食材基地的蔬菜地又恢复了宁静,但孩子们的笑声和提问声,仿佛还回荡在田埂上。
这场“豫味寻源”研学活动,就像一颗种子,把豫菜文化的根,深深扎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等着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让豫味的鲜香,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