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豫西伏牛山,秋阳透过松枝洒在周家村的院坝里,明远楼食材采购主管老郑正和10户村民围坐在石桌旁,手里拿着一份《野生菌菇采挖合作协议》,逐字逐句地讲解:“大家放心,协议里写得很清楚,我们按高于市场价10%收菌子,采挖技术我们教,收购点就设在村口,采下来2小时内就能送过来,保证大家的菌子卖得上价、卖得新鲜。”
这场合作协议的签订,是调研结束后团队的重点工作。
自从在伏牛山找到优质野生菌源,李明远就明确:“要长期拿到好菌子,不能靠临时收购,必须和农户建立稳定合作,既规范采挖行为、保障食材品质,又能帮农户增收,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团队用半个月时间,结合调研收集的需求和菌菇生长特性,制定了这份兼顾“生态保护、品质保障、农户收益”的合作协议,核心是以协议为纽带,规范采挖、保鲜、交付全流程,既守护伏牛山的生态,又锁住野生菌的天然鲜味,同时让农户分享产业收益。
协议的核心条款经过了反复打磨,最关键的有三条:
一是“规范采挖,保护生态”。
明确农户需在协议划定的“专属采挖区”采挖,禁止进入生态脆弱区;采挖时必须保留菌根,禁止“一刀切”,确保菌菇能自然繁殖;禁止采挖未成熟的幼菌和过熟的老菌,保证每颗菌菇都达到品质标准。
“要是把菌根挖断了,明年这片山就长不出松茸了,咱得给子孙留饭吃。”
老郑拿着地图,给村民们指认采挖区边界,“这片红线圈起来的是核心采挖区,里面的松茸多,大家就在这里采;黄线圈的是生态保护区,坚决不能进。”
二是“鲜度管控,及时交付”。
要求农户采挖后2小时内,将菌菇送到村口的临时收购点,超过时间的菌菇需冷藏保存,否则不予收购;收购点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对每批菌菇进行新鲜度和品质检测,不合格的当场退回。
“松茸采下来后,常温下只能放24小时,2小时内送到收购点,我们立刻用冷链车运走,这样到郑州的后厨,还是刚采下来的鲜味儿。”
老郑现场演示了鲜度检测:用水分仪测量菌菇含水量,“松茸含水量在85%左右最好,超过90%就是太湿,容易坏;低于80%就是太干,鲜味流失。”
三是“溢价收购,技术支持”。
收购价在市场价基础上上浮10%,比如松茸市场价200元\/斤,协议价220元\/斤;羊肚菌市场价80元\/斤,协议价88元\/斤。
同时,明远楼免费提供采挖工具(竹篓、小铲子)和技术指导,邀请张教授定期进山授课,教农户鉴别菌菇、优化保鲜方法。
“以前我们采了菌子,不知道怎么保存,放一天就蔫了,卖不上价。现在有明远楼教我们,还能多赚钱,太划算啦!”村民周大娘笑着说,手里紧紧攥着协议,生怕这好事飞了。
签订仪式上,周家村村支书周建国代表村民发言:“以前咱山里的菌子‘养在深闺人未识’,要么烂在山里,要么被收购商压价。现在和明远楼合作,不仅能卖好价,还能学技术,咱村民的日子有盼头了!”
他还当场承诺,会监督村民按协议采挖,保护好山里的生态,不让一棵菌根受损。
协议签订后,团队立刻启动“技术帮扶”。
张教授带着采挖手册,给村民们做了第一场培训:“采松茸要用小铲子轻轻挖开泥土,露出菌根后,捏住菌柄往上拔,拔出来后再把泥土填回去,这样明年还能长;采羊肚菌要注意,别碰掉菌盖的蜂窝纹路,那是鲜味的关键。”
他还教大家做简易保鲜:“采下来的菌菇,用干净的湿布擦干净,别水洗,放进竹篓里,上面盖一层松针,能保鲜4小时。”
收购点的建设也同步推进。在周家村村口,团队搭建了10平米的临时收购棚,配备了冷藏柜、水分仪、电子秤等设备,安排专人负责收购。
每天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村民们陆续把采来的菌菇送到收购点,工作人员先检测鲜度,再称重、记账,当场结算货款。“
以前卖菌子要跑到镇上,来回两小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钱还能当场拿到,太方便了!”村民周大叔第一次送货,卖了3斤羊肚菌,拿到264元,笑得合不拢嘴。
合作过程中,团队还解决了不少“小插曲”。
有次,村民周小妹采了一斤松茸,因为送货晚了半小时,菌菇有点蔫,工作人员按协议要退回,周小妹急得快哭了:“早上找菌子走太远,回来晚了,这菌子要是卖不出去,就浪费了。”
老郑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慰她,一边教她应急保鲜方法:“下次要是赶不及,就先把菌子放进冰箱冷藏,或者用湿毛巾包起来,我们收购时会适当放宽时间,但鲜度必须达标。”
最后,老郑还是按八折价格收了这批松茸,还帮她联系了冷链车,确保后续送货及时。
还有一次,村民周大爷误把有毒的“毒蝇伞”当成可食用菌采了回来,收购点的工作人员一眼就认了出来,赶紧提醒他:“大爷,这菌子有毒,不能吃,也不能卖,赶紧扔了。”
张教授还特意拿着毒蝇伞,给村民们上了一堂“辨毒课”:“毒菌菇大多颜色鲜艳,菌盖有斑点,菌柄有环,大家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确定的就别采,或者拿给我们鉴别。”
十一月初,合作满一个月,10户农户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比之前卖给收购商多赚了50%;明远楼收到的野生菌菇,鲜度达标率从初期的80%提升到95%,松茸、羊肚菌的品质更是远超外购产品。
王建业用合作农户送的新鲜松茸,做了道“松茸扒广肚”,尝了一口说:“这松茸的鲜味儿,比外购的冻松茸浓多了,协议没白签,既帮了农户,又拿到了好食材。”
村民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不少没签协议的村民主动找老郑,希望加入合作。
“看到周大娘他们赚钱了,我们也想跟着明远楼干,好好采菌子,多赚点钱。”
村民周志强说。老郑笑着回应:“明年我们会扩大合作范围,再签20户农户,但前提是必须按协议采挖,保护好生态,不能乱采。”
李明远看着合作成果,心里很欣慰:“这场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和卖’,而是‘共生共赢’。我们帮农户增收,农户帮我们提供好食材,还守护了伏牛山的生态,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他计划明年在伏牛山建立“野生菌菇保护基地”,联合当地政府,规范采挖行为,推广生态种植,让伏牛山的野生菌菇产业越做越大。
太阳西坠,周家村的收购点还在忙碌着,村民们背着满满的竹篓,脸上洋溢着笑容。
远处的山林里,松枝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场“生态、农户、企业”三方共赢的美好故事。
这份合作协议,不仅锁住了野生菌菇的天然品质,更系住了明远楼与农户的心,让伏牛山的深山鲜味,通过一道道豫菜,走进更多食客的餐桌,也让中原大地的生态馈赠,在守护中绽放出更持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