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立派大臣和勋贵们的纷纷表态,东林党的官员们则纷纷将目光看向了钱士升和钱谦益二人的身上,等待着二位东林大佬的意见;
然而,还没有等钱谦益和钱士升二人表态,原本站在那儿就要睡着了的温体仁却突然轻咳两声,然后出班对着崇祯启奏道:
“咳咳!”
“启禀陛下,臣温体仁,附议左都御史李邦华李大人之言;臣也认为皇太子殿下对于两位藩王的处置,非常符合朝廷的利益,同时,也可以给其他藩王敲响警钟,告诫他们不要在做危害我大明江山社稷的事情!”
内阁首辅就是内阁首辅,温体仁这句话说的非常有水平,将朝廷的利益挂在了嘴边,此举顿时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好感;
同时,温体仁的这句话,也基本给晋王朱求桂和代王朱鼎渭二人所犯下的事情吗,定下来调调儿!
见除了东林党的群臣们都表态了,崇祯当即大袖一挥,从龙椅上起身说道:“既然满朝诸公都赞同太子的意见,那好,王承恩传旨!”
“第一,罢黜晋王朱求桂亲王爵位,晋王一脉,自朱求桂以下全部贬为庶民,晋王一系直系子弟圈进于大理寺;所有晋王一脉旁系子弟,贬为庶民之后可务农 可经商 可从军也可以参加科考入仕!朕允许他们自力更生”
“晋王在山西的所有土地全部充入皇庄,晋王府所查抄财产,给所有晋王一系子弟每人发放十两白银之后,全部充入内帑;另外,从山西皇庄之中,分出一千顷良田,用于安置晋王一系所有子弟!”
“陛下仁慈!”
朝臣们听完了崇祯皇帝的旨意之后,立刻齐声高呼道!
其实,崇祯皇帝对于晋王一系的处置,算是中规中矩;既废除了晋王一系所有子弟的特权,为朝廷减少了供养晋王一系的开支,又给所有晋王嫡系子弟和旁系子弟留下了活路。
崇祯皇帝没有去管大臣们口中高呼‘仁慈’之声,继续下旨道:
“第二,罢黜代废王朱鼎渭亲王爵位,代王一脉,自朱鼎渭以下全部贬为庶民;同样,也将代王一些直系子弟圈进于大理寺;所有代王一脉旁系子弟,贬为庶民之后,可务农 可经商 可从军 可参加科考入仕!”
“代王在山西的所有土地全部充入皇庄,代王府所查抄财产,给所有代王一系子弟每人发放十两白银之后,全部充入内帑;另外,从山西皇庄之中,分出一千顷良田,用于安置代王一系所有子弟!”
“第三,范永斗 王登库 靳良玉 田生兰 王大宇 黄云发 梁嘉宾 翟堂等八家晋商,私通建奴,贩卖我大明军事情报给建奴,倒卖盐 铁 粮食等物资贩卖给建奴,此乃卖国造反之举;”
“着,将范永斗等八家晋商家中,所有直系子弟和参与私通建奴的旁系子弟全部斩首;范永斗等八家晋商所有旁系子弟全部贬为佃户,留在山西皇庄,世代为山西皇庄出苦力;”
“另外,范永斗等八家晋商所查抄的土地,全部充入皇庄;所查抄的金银财物拿出一千万两白银充入国库,拿出五百万两白银划拨给京师军器局,用于火器制造;其余全部充入内帑!”
“第四,皇太子并旗下腾镶左卫所有将士,在大同城以北黄土坡一战立下赫赫战功,所缴获的价值六百万两白银的银票,拿出五十万两交给皇太子,令其奖赏此战有功将士,其余五百五十万两全部充入内帑!”
“第五,将晋王朱求桂和代王朱鼎渭,勾结范永斗和王登库等八家晋商,私通家奴卖国之举定义为‘晋商案’,散朝之后,将‘晋商案’所有细节,不得有丝毫隐瞒全部登上朝廷邸报,传檄全国!”
“第六,将负责和八家晋商交易的,后金使者范文程监押于锦衣卫诏狱,等待皇太子回京之后,交由皇太子处置!”
“最后,赏赐沈王朱效镛黄金千两,并赐下由朕亲自手书的匾额一块!以褒奖沈王朱效镛!”
崇祯皇帝的最后一道旨意,是朱慈烺在一封私信之中所提到的,毕竟一次性废了两位山西的藩王,此举很可能会引起其他藩王们的不满情绪;
不过,奖励了坚守本心的沈王朱效镛之后,就不会再有这方面的顾忌了;此举将会给其他大明的藩王们传达出一个意思,那就是:‘只要你们好好的当你们的藩王,朝廷是不会拿你们怎么样的!’
只不过,令朱慈烺哭笑不得的是,在他给崇祯皇帝的信件之中,建议赏给沈王朱效镛黄金一万两,毕竟这万两黄金对于此次‘晋商案’给朝廷带来的好处来比较的话,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可是朱慈烺的便宜老爹,历史上,唯一穿过带着补丁的龙袍的皇帝,很可能是穷怕了,仅仅是赏赐给了沈王朱效镛一千两黄金;
如果让朱慈烺知道,他的皇帝老爹一开始仅仅是打算赏给沈王一千两白银,不知道他又会作何感想...
伴随着崇祯的一道道旨意下达,一旁负责亲自撰写圣旨的王承恩的毛笔都快轮出火星子来了,终于一字不差的将崇祯皇帝的七道圣旨全部记录完毕!
伴随着崇祯皇帝的七道圣旨下达,牵扯人数达三万,上千颗人头落地的‘晋商案’完美落下了帷幕;
在‘晋商案’之中,朝廷国库得到了一千万两白银收入,使得大明朝廷原本捉襟见肘的国库重新充盈起来;
崇祯皇帝的这道旨意,顿时令泰和殿之内,以户部尚书侯恂以及户部左侍郎倪元璐等一众户部官员欣喜连连;
其实,按照明朝的祖制,像这种查抄亲王和商人所获得的财产,应该全部充入皇帝内帑,但是深深知道国库情况的崇祯皇帝,并没有将缴获的金银全部充入内帑,而是充入国库了一千万两白银,此举大大的获得了户部大臣们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