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换”活动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两地团队心里漾开的涟漪,许久都没散去。北京团队坐高铁返回时,每个人的行李箱都塞得鼓鼓囊囊——张弛的箱子里装满了阿婆亲手做的桂花糕、苏掌柜的金银花茶,还有陈叔送的小木刻挂件;李雪的背包里全是江城老巷的照片,连青石板路上的青苔、墙角的野草都拍得清清楚楚;陈瑶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江城方言和非遗故事,边角还贴着槐树叶做的书签。
高铁刚驶入北京地界,张弛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在家族群里连发了九宫格照片,配文比京腔吆喝还激动:“家人们谁懂啊!江城老巷太绝了!每块青石板都浸着故事,每朵槐花都是甜的!”照片里有他跟着阿婆学做桂花糕的糗样——面粉糊了满脸,手里还捏着块没成型的面团;有陈叔木刻工作室的一角,墙上挂满了刻着老巷风景的木牌;还有江城工作室窗外的老槐树,枝桠伸得老远,遮了半扇窗。
群里的亲戚们秒回,有人问:“这桂花糕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吃?比茯苓饼强?”张弛立刻语音回怼:“那必须的!软乎乎、甜丝丝,还带着槐花香,茯苓饼跟它比,差着三条胡同的距离!”他手指飞快地打字,“以前总觉得江城团队‘磨叽’,现在才懂,他们对细节的较真,就像老巷的青石板路,得慢慢铺、细细磨,才能走得踏实。做文创跟做木刻一个理,急不得!”
同一时间,江城工作室里,顾妍正拿着从北京带回来的景泰蓝小葫芦挂件,在学员面前炫耀:“你们看,这是赵爷爷亲手做的,掐丝多利落,点蓝多鲜亮!”她学着张弛的京腔,扯着嗓子喊了句:“哎——景泰蓝,亮堂堂,胡同风情藏心上!”逗得学员们哈哈大笑,连周浩都忍不住弯了嘴角。
“以前总吐槽北京团队‘毛躁’,去了才知道,他们的‘急’是真效率!”顾妍收起玩笑,语气真诚,“张弛哥带着我们逛胡同,跟街坊邻居打交道,那叫一个爽快,有问题当场解决,不拖泥带水。直播时临场加互动,反应快得很,难怪他们做事讲究‘雷厉风行’,胡同里的江湖气,就是要这种干脆劲儿!”
李萌坐在旁边,手里摩挲着张弛送的迷你铜铃,铜铃上刻着北京的故宫角楼,声音清脆。她抬头笑着说:“张弛哥其实一点都不‘毛躁’,他教我剪胡同门墩纹样时,耐心得很,还说‘剪坏了没关系,重新来’。赵爷爷也说,做手艺不管南北,都得有耐心和闯劲,北京团队的闯劲,真的很感染我。”
周浩推了推眼镜,补充道:“通过这次交换,我发现两地团队的优势其实能互补。北京团队的执行力强、创意灵活,适合快速对接市场;江城团队的细节把控严、文化底蕴深,适合打磨产品品质。只要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我们的‘城市记忆’系列肯定能更出彩。”
变化很快体现在工作中。之前对接设计稿时,北京团队总嫌江城团队反馈慢,现在张弛会主动问:“萌妹,设计稿还需要多久完善?不急,我们等你把细节抠好,宁慢勿糙!”;江城团队之前觉得北京团队执行太草率,现在顾妍会提醒:“大家加快点进度,北京的伙伴们等着我们的设计稿开工呢,别耽误了整体节奏!”
最明显的改变,体现在“西安记忆”系列的协作上。这是交换活动后两地团队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核心元素是西安的兵马俑和皮影戏,需要结合北京的景泰蓝和江城的苏绣。
一开始,北京团队按老习惯,很快拿出了剪纸轮廓初稿,张弛刚想发给江城团队,突然想起在陈叔木刻工作室学到的“慢工出细活”,又把稿子收了回来,跟李雪、陈瑶一起打磨:“这个兵马俑的轮廓太生硬了,得加点皮影戏的柔美感,跟江城的苏绣呼应。”三人对着电脑反复调整,把剪纸线条改得刚柔并济,才发给江城团队。
江城团队收到初稿时,都有点惊讶——北京团队的稿子不仅效率高,还兼顾了细节和意境。李萌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修改,而是快速整合意见,一天内就给出了苏绣纹样的修改方案,还特意标注:“这个部分可以用景泰蓝的宝蓝色掐丝,突出兵马俑的庄重;这个细节用苏绣的浅灰色,体现皮影戏的细腻。”
沟通时,两地团队也多了份默契。张弛问:“萌妹,苏绣的针脚密度能再调整下吗?方便我们掐丝时对齐。”李萌立刻回应:“没问题!我现在就改,半小时后发给你,不会耽误你那边开工。”顾妍跟陈瑶对接文案时,笑着说:“瑶瑶,你写的北京部分文案太地道了,比我这个江城人还懂胡同风情!”陈瑶回:“妍姐你教我的江城方言用在文案里,读者都说有那味儿了!”
周浩远程协调进度,发现整个项目的推进速度比之前快了三成,返工率直接降到了零。他在工作群里发了组数据:“‘西安记忆’系列初稿完成时间比预期提前两天,两地沟通效率提升50%,细节满意度100%!”
当第一份“西安记忆”铜铃样品完成时,两地团队通过视频同步见证。铜铃正面,苏绣的皮影戏人物眉眼细腻,衣袂飘飘,透着江城的温润;背面,景泰蓝的兵马俑轮廓硬朗,色彩鲜亮,带着北京的豪爽;侧面的吊坠是兵马俑的剪影和皮影戏的纹样叠加,轻轻一晃,铃声清脆又厚重,像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太完美了!”张弛在镜头前拍手叫好,“这才是真正的南北融合!既有江城的柔,又有北京的刚,还有西安的厚重!”
顾妍看着样品,眼里满是感慨:“现在才像一个真正的团队啊!以前是各干各的,现在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连呼吸都同步了!”
林薇坐在海棠院的竹编桌旁,看着屏幕里大家灿烂的笑脸,心里满是感动与笃定。她转头看向身边的江屿,他正温柔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欣慰。阳光透过海棠树的枝叶,落在铜铃样品上,折射出耀眼的光,像极了团队融合后迸发的生命力。
她知道,“文化交换”活动不是结束,而是团队融合的真正开始。那些曾经的分歧与摩擦,都变成了彼此欣赏的闪光点;那些曾经的隔阂与误解,都化作了并肩前行的默契。而这份融合的力量,终将推着“小薇文创”走得更远,让更多城市的文化记忆,在南北团队的携手努力下,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要不要我帮你补充一段“西安记忆”系列上线后大获成功,收到西安非遗传承人合作邀约,团队趁热打铁规划下一站文化交换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