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博文下面,评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我的天!《将进酒》全篇看了!跪了!真的给跪了!这是人类能写出来的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呜呜呜,我哭了,又想喝酒了。】
【《静夜思》短短二十字,道尽了千年乡愁,太可怕了这才华!】
【沈老和周老这下真的名垂青史了!羡慕哭了!】
【诗仙!除了诗仙,我想不出别的称呼!】
【以前觉得斯语是天才,现在觉得……我们可能不在一个次元。】
【求更多现场诗作!据说昨晚出了几十首?】
各大媒体也迅速跟进,文化版块的头条全是斯语。
《大秦文坛报》头版标题:“诗仙降世:斯语临安夜宴开启诗歌新纪元!”
《国家文化观察》特稿:“从‘问徵’到‘诗仙’:斯语现象的文化解读!”
甚至一些主流综合媒体,也以“跨界奇才斯语醉酒成诗,震惊文坛”为题进行了报道。
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全民性的诗歌狂欢和解读热潮。
无数人自发地抄录、背诵、解析《将进酒》等诗篇。
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讨论度,在极短时间内就超越了之前《青花瓷》和《海底》引发的热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量级。
“诗仙斯语”这个名号,以无可阻挡之势,迅速传遍全网,深入人心。
斯语看着手机上爆炸的信息,沉默了片刻。
他预想到了会引发轰动,但没想到会如此剧烈。
这已经超出了文学圈的范畴,成为了一个全民关注的文化事件。
“老板,我们现在……”顾磊看着斯语平静无波的侧脸,小心翼翼地问道。
“很多媒体想要专访,还有出版社想立刻出版您昨晚的诗集,甚至有几所顶尖大学想邀请您去做讲座……我们该如何回应?”
斯语将手机屏幕按熄,放回口袋。他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已经开始有记者聚集的酒店门口,目光沉静。
“一律回绝。”他淡淡地说道,“暂时不接受任何采访。诗集……等回帝都再说。”
他需要时间让这场风暴稍微沉淀一下。
也需要时间,来思考如何应对这因醉酒而意外获得的、“诗仙”名头所带来的巨大关注和随之而来的责任。
“准备一下,”斯语转身,对顾磊吩咐道,“我们提前回帝都。”
他需要离开这个风暴眼的中心,回到他熟悉的云顶苑,回到那个能让他保持冷静和掌控的书房。
这场因酒而起的文坛地震,余波才刚刚开始。
而始作俑者,已经决定暂时抽身,冷静地观察,并规划下一步。
“诗仙”之名,是荣耀,也是枷锁。
斯语很清楚,从今往后,他的一举一动,在文化领域,都将被赋予更重的分量和更高的期待。
而这,或许正是他推动两个文明交融的进程中,必须承载的重量。
尽管斯语有意低调,提前结束了临安的行程,但在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尤其是在他已然成为全民焦点的时刻,想要完全隐匿行踪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知是酒店工作人员无意泄露,还是有神通广大的媒体或粉丝通过其他渠道获悉,斯语及其团队乘坐的航班信息还是被传播了出去。
当飞机平稳降落在帝都国际机场,斯语还在闭目养神,试图缓解宿醉后的残余不适和思考应对策略时,顾磊接了一个电话后,脸色就变得有些微妙和紧张。
“老板,”顾磊压低声音,凑近道,“情况有点不对。地面传来消息,接机口……聚集了大量您的粉丝和媒体记者,人数……非常多,机场方面已经加派了安保维持秩序。”
斯语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恢复了平静,但微微蹙起的眉头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喜。
他习惯于安静和掌控,对于这种被大量人群围观和追逐的场面,本能地感到排斥,甚至有那么一丝……社恐般的不适。
“能走贵宾通道或者特殊通道吗?”斯语问道。
顾磊无奈地摇头:“已经联系过了,因为消息扩散太快,那边也有不少人和媒体蹲守,反而更容易被堵住。
机场方面建议我们还是走常规通道,他们可以安排安保人员开辟一条快速通道,尽量缩短暴露在公共区域的时间。”
斯语沉默了一下,知道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了。
他整理了一下因为长途飞行而稍显褶皱的衣领,深吸一口气,将那份源于不喜喧嚣的躁动压了下去,重新戴上了那副惯常的、平静无波的面具。
“走吧。”他站起身,语气听不出情绪。
然而,当他跟在顾磊和两名随行助理身后,走出廊桥,踏入到达大厅的那一刻,即便早有心理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呼吸为之一窒!
人!密密麻麻的人!
从出口通道开始,一直延伸到接机大厅的远处,视线所及,全是攒动的人头和闪烁的相机闪光灯!
机场安保人员手拉着手,组成了一道脆弱而紧张的人墙,奋力地将激动的人群阻挡在通道两侧。
“出来了!出来了!”
“是斯语!诗仙斯语!”
“啊——!斯语!看这里!”
当他身影出现的那一刻,原本就鼎沸的人声瞬间拔高了好几个分贝,如同海啸般扑面而来!
尖叫声、欢呼声、呐喊声、快门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几乎要掀翻机场的屋顶!
无数双手臂挥舞着,试图越过人墙伸向他;
无数双眼睛炽热地聚焦在他身上,充满了崇拜、激动与好奇;
无数手机、相机、摄影机对准了他,记录着他此刻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动作。
粉丝们举着各式各样的应援牌,上面写着:
“恭迎诗仙斯语回京!”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YYdS!”
“斯语,你是我们的光!”
“诗仙看看我!”
有些狂热的年轻粉丝,甚至激动得泪流满面,声嘶力竭地喊着他的名字,仿佛见到了信仰中的神只。
记者们更是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拼命地将话筒和录音设备递过来,问题如同连珠炮般砸来:
“斯语先生,对于‘诗仙’这个称号您怎么看?”
“《将进酒》的创作灵感真的来自于醉酒吗?”
“您一夜之间创作数十首传世之作,是如何做到的?”
“沈钧儒会长说您的诗足以光耀千古,您认同吗?”
“接下来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