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学院的阶梯教室,宽敞明亮,能容纳上百人。周三上午三四节,是颇有名气的海归教授李明轩主讲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前沿专题》。离上课还有十分钟,教室已坐了大半学生,空气中弥漫着翻书声、低语声和一种精英学子特有的、略带紧张的期待感。
李明轩教授年约四十,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学术背景硬朗,在学校以观点犀利、要求严格着称。这门课又是前沿专题,选课的多是各系的尖子生和研究生,氛围自然不同寻常。
陈长生坐在中间靠过道的位置,这是他习惯的位置,既不显眼,视野也开阔。他面前摊开着一本崭新的教材,但更多时候,他的目光是落在窗外的银杏树上,枝头已冒出些许嫩绿的芽苞。对于这门课的内容,他脑海中的知识储备远超这个时代,来听课,更多是感受氛围,观察当下的学术思潮,以及维持“学生”这个身份的必要性。
八点整,李明轩教授准时踏入教室。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打领带,戴着金丝边眼镜,步伐矫健,气场十足。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同学们,新学期好。”李明轩将公文包放在讲台上,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声音洪亮,“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今天,我们切入一个更现实、也更棘手的话题——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s)与金融危机后的政策困境。”
他开门见山,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幻灯片打出复杂的图表和数据,涉及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资本流动、美元霸权、以及各国(尤其是中美)的货币政策博弈。李明轩语速很快,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将一个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图景勾勒出来。
“关键问题在于,”李明轩敲了敲黑板,“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这种失衡是否可持续?如果不能,潜在的调整路径是什么?是剧烈的危机出清,还是缓慢的渐进改革?各国政策制定者,特别是中国,面临怎样的两难抉择?”
他提出了一连串尖锐的问题,然后习惯性地环视教室,期待互动。然而,台下大部分学生都微微低着头,或紧盯屏幕,或快速记录,生怕与教授的目光接触。这些问题太过宏大,涉及太多变量,绝非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可以应付。几个平时活跃的博士生也眉头紧锁,显然在谨慎组织语言。
李明轩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他需要的是思想的碰撞,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
“没有人有初步的想法吗?”他加重了语气,“不要怕错,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重要的是逻辑。”
教室里依旧一片沉默,只有空调运行的微弱声音。这种沉默,带着一种高智商群体间无形的压力。
陈长生看着这一幕,神色平静。这些问题,在他重生的视角看来,有着近乎“答案”般的清晰脉络。但他并无意出风头,这与他低调的初衷不符。
然而,李明轩的目光扫过教室,最终落在了窗边那个神色过于平静、甚至有些游离的男生身上。陈长生独特的气质,那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在一群或紧张或专注的学生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位同学,”李明轩指向陈长生,“靠窗,穿灰色毛衣的这位。你来谈谈你的看法。”
瞬间,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陈长生身上。有好奇,有同情,也有几分看热闹的心态。被“李阎王”点名回答这种问题,可不是什么轻松事。
陈长生微微一怔,随即坦然起身。他并没有惊慌,只是觉得有些意外。既然被点名,他也没打算敷衍。
“李教授。”他声音平和,清晰地传遍教室,“关于全球失衡的可持续性问题,我认为,当前的体系本质上不可持续,但其崩溃的时点取决于多重博弈的结果,而非单纯的经济逻辑。”
开场第一句,就定下了一个迥异于常规分析的基调。李明轩眉毛一挑,来了兴趣:“哦?详细说说。”
“首先,失衡的核心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与美国国内政策溢出效应之间的矛盾。”陈长生不疾不徐地说道,“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并转嫁通胀风险。这使得其缺乏主动调整失衡的内在动力。而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为维持出口和汇率稳定,被迫积累大量美元资产,陷入‘美元陷阱’。”
他语速平稳,用词精准,直指问题核心。这不是教科书上的套话,而是基于深刻理解的洞察。
“其次,关于调整路径,”他继续道,“剧烈出清的可能性存在,但代价巨大,各方都会极力避免。更可能的路径是拖延和摩擦性调整。但拖延不等于解决,风险在不断累积。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区域性的金融动荡此起彼伏,作为这种全球性失衡的泄压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幻灯片上的数据,仿佛能穿透数字看到背后的汹涌暗流。
“至于中国的政策困境,”陈长生的语气带着一丝超越学术的冷静,“关键在于如何在‘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取得艰难平衡。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模式难以为继,但转型必然伴随阵痛。眼下,政策重点应在于:一是加速内部市场建设和科技自主创新,降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二是审慎、渐进地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但必须建立在强大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之上;三是在国际层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寻求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但这需要极强的战略耐心和外交智慧。”
他不仅指出了困境,更提出了清晰、且有远见的战略方向。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番高屋建瓴、又极具现实针对性的分析镇住了。这完全不像一个本科生能有的视野和深度!
李明轩教授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变成了惊讶,再到难以掩饰的欣赏。他没想到,随机点名的学生,竟然能给出如此鞭辟入里、甚至带有前瞻性的见解。这已经超出了课堂讨论的范畴,触及了战略层面的思考。
“那么,你认为突破口在哪里?”李明轩追问,语气不再是考较,而是探讨。
“突破口在于时间和创新。”陈长生迎上教授的目光,坦然道,“用时间换取内部结构调整的空间,用科技创新突破增长瓶颈。同时,等待国际格局变化的契机。这是一个拼耐力和定力的过程,没有捷径。”
李明轩缓缓点头,目光深邃地看着陈长生,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学生。教室里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众人看陈长生的眼神彻底变了。
“非常好!见解独到,逻辑清晰,很有战略眼光!”李明轩毫不吝啬地赞扬,“你叫什么名字?哪个班的?”
“陈长生,经86班。”陈长生平静回答。
“陈长生……我记住你了。”李明轩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下课留一下,我有个课题,想听听你的意见。”
课后,陈长生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走到讲台前。李明轩直接递给他一份材料:“这是一个关于‘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部委委托课题,正在组建团队。你的宏观视野很好,有没有兴趣参与进来?”
陈长生接过材料,快速浏览。这是一个接触更高层次政策研究、拓展顶级人脉的绝佳机会。他点点头:“谢谢李教授,我很感兴趣。”
“好!具体事宜我让助理联系你。”李明轩拍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赏识。
陈长生走出教室,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他知道,这看似偶然的课堂交锋,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平台的大门。而这,仅仅是他清华生活的又一个寻常插曲。真正的舞台,远比这间教室广阔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