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堂”开馆那天,没放鞭炮,也没请锣鼓,非常低调的就请张大哥写了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对联,贴在门框上。叶辰穿着一身干净的青布褂子,站在医馆门口,看着街坊邻居三三两两地来道贺,心里踏实得很。
张大嫂端来一筐刚蒸好的红糖馒头,分给大家:“沾沾喜气,以后都健健康康的!”
苏沐妍帮着整理药柜,把晒干的艾草、薄荷、金银花分门别类地装进去,标签是她亲手写的,小楷娟秀,还画了简单的草药图谱。“你看这薄荷,叶子上的纹路多清楚,像不像缩小的扇子?”
叶辰凑过去看,指尖拂过叶片,能感觉到一丝清凉的灵气。“等入夏了,摘些叶子泡水,能解暑。”
第一个来就诊的是巷尾的陈奶奶,常年受关节痛的折磨,走路都不利索。叶辰让她坐在竹椅上,手指搭在她的手腕上,凝神感受脉象,又仔细查看了她的膝盖,随后取来艾草和生姜,在石臼里捣成泥,用布包好,在火上烤得温热,轻轻敷在她的膝盖上。
“这是驱寒的,敷上几天就舒服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指腹在陈奶奶的穴位上轻轻按揉,力度恰到好处。
陈奶奶起初还皱着眉,片刻后就舒展开来,连连说:“哎?不那么疼了!小叶大夫,你这手艺真神!”
消息传开,来医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小孩积食发烧的,叶辰用山楂、麦芽煮了消食水,喝两顿就好了;有年轻人总失眠的,他教了几个简单的安神穴位,配合薰衣草香囊,夜里也能睡踏实了。
医馆里总是飘着淡淡的药香,混合着苏沐妍偶尔带来的桂花茶香气,让人心里安宁。叶辰坐诊时,苏沐妍就在旁边帮忙抄方子、抓药,偶尔有特殊事件处理中心的任务,两人便锁了医馆的门,结伴而去,回来时往往带着一身风尘,却总能在药香里慢慢沉淀下来。
这天傍晚,叶辰正在整理从王家峪采来的草药,王大爷的儿子王建军突然找了过来,脸色焦急:“叶大夫,我爹他……他突然喘不上气了,村里的大夫说没办法,我赶紧来请你!”
叶辰心里一紧,抓起药箱就跟他走。苏沐妍不放心,也跟着上了车。
赶到王家峪时,王大爷躺在床上,嘴唇发紫,呼吸微弱。叶辰连忙解开他的衣襟,指尖凝聚起一丝温和的内劲,顺着他的胸口缓缓注入,同时让王建军取来艾草和银针。
他的动作沉稳而迅速,银针精准地刺入几个关键穴位,又点燃艾草,在穴位上方轻轻熏烤。片刻后,王大爷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脸色也缓和了些。
“是老毛病犯了,劳累过度加上受了风寒。”叶辰松了口气,开了个方子,“按这个抓药,煎服三天,应该就没事了。以后别让他再干重活了。”
王大娘拉着叶辰的手,眼泪直流:“小叶啊,真是多亏了你……你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大娘您别这么说,应该的。”叶辰看着王大爷渐渐好转,心里也暖烘烘的。
回程时,夜色已经深了。车窗外,王家峪的灯火星星点点,像撒在山里的珍珠。苏沐妍靠在椅背上,轻声说:“你看,开医馆多好,能实实在在帮到人。”
叶辰点头。他想起玄清观的医书里说,“医者,仁心也”,以前总觉得是句空话,如今看着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露出笑容,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分量。
医馆的灯还亮着,药柜里的百草在夜色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叶辰知道,这只是开始,往后的日子,他会守着这方寸医馆,守着身边的人,把这份药香里的暖意,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