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亡灵”的结盟,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帝国以往纯粹依赖物质与能量的科技树之中,催生出了形态迥异的果实。在全力攻关“思维驱动”这项终极远景的同时,一些相对更容易理解、也更便于快速应用的、基于概念与信息层面的技术,被优先提取和转化。“逻辑炸弹”,便是其中第一件被成功武器化的成果。
“逻辑炸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爆炸物。它的核心,是一段高度压缩、蕴含着特定“逻辑悖论”或“认知陷阱”的信息编码。其设计灵感,源于“哲学亡灵”在漫长岁月中,用于进行思辨游戏和自我逻辑检验的一种“思维病毒”。帝国的武器专家们,在“哲学亡灵”的有限指导下(它们似乎并不热衷于战争技术的具体开发,更倾向于提供原理),成功地将这种“思维病毒”进行了武器化改造,使其能够针对依赖逻辑程序运行的自动化系统,进行致命的“感染”。
首次实战测试的目标,被选定为一个位于帝国疆域边缘、不久前被发现的“擦除者”自动化前哨站。这个前哨站没有任何生命体征,完全由高度智能的自动化系统控制,负责监控一片星域的维度波动,并具备相当强大的自主防御能力。它是一个完美的测试对象。
执行此次任务的,是一艘经过特殊改装的“龙鳞-II”型护卫舰,代号“渗透者”。它的武器系统大部分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庞大的、结构复杂的“逻辑炸弹”投射装置以及与之配套的、功率强大的信息注入阵列。
行动在绝对的静默中展开。“渗透者”舰利用“时空潜航”悄然接近至极限距离,然后如同深海中的鮟鱇鱼,伸出了它的“诱饵”——一个模拟帝国小型探测器的信号源。
果然,前哨站的自动化防御系统被激活,数道扫描波束锁定了信号源,并按照其预设逻辑,开始进行分析、识别,并准备启动攻击程序。就在其系统内部逻辑链条高速运转、与信号源进行信息交互的瞬间,“渗透者”舰抓住了那稍纵即逝的窗口,将精心编制的“逻辑炸弹”,通过扫描波束建立的信息通道,逆向注入了前哨站的核心处理系统!
没有爆炸,没有闪光,甚至没有任何能量波动。远距离传感器传回的画面,一片死寂。
然而,在“渗透者”舰的专用监控屏幕上,代表前哨站内部系统状态的数据流,开始呈现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混乱。起初,防御炮塔的瞄准系统出现了微小的、不连贯的摆动,仿佛在犹豫该攻击哪个目标。紧接着,站内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通讯数据包开始出现大量的错误和重复。
然后,灾难性的连锁反应爆发了。
一座负责区域防卫的激光炮塔,其目标识别系统突然将其相邻的另一座炮塔标记为“最高优先级威胁”,并毫不犹豫地调转炮口,射出了充满毁灭能量的光束!被攻击的炮塔在受损的同时,其自检系统得出了“遭受内部叛变单位攻击”的荒谬结论,立刻将其所有识别范围内的友方单位——包括其他的炮塔、能源中转站、甚至核心处理器外壳——都列入了攻击清单!
顷刻之间,整个前哨站内部陷入了一场疯狂的自相残杀。激光纵横,能量护盾在来自内部的攻击下明灭不定。防御系统在逻辑悖论中彻底迷失,将所有的运算资源都消耗在了这场“谁是敌人”的无限循环论证之中。
这还不够。“逻辑炸弹”的核心悖论,最终蔓延到了前哨站的能源核心控制系统。系统接到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最高指令:一是“全力输出能量,支撑防御系统作战”;二是“检测到内部逻辑冲突,执行紧急休眠协议,切断所有非必要能源供应”。这两个无法同时满足的指令,使得能源核心的调控程序陷入了彻底的逻辑死循环,过载的保护机制和强制的能量输出指令相互冲突,最终导致了核心的崩溃!
一道无声的、从内部迸发的巨大能量闪光,吞噬了整个前哨站。当光芒散去,那里只剩下扭曲、熔化的金属残骸,再也找不到任何完整的结构。
“逻辑炸弹”的首次实战测试,取得了远超预期的、骇人的成功。它没有消耗巨大的能量去轰击敌人的护盾,没有派遣士兵进行血腥的接舷战,仅仅是通过一段精心编制的、恶毒的信息,就从最基础的逻辑层面,彻底瓦解了一个强大的自动化防御体系。
测试数据传回,帝国高层为之震动。这种非对称、非破坏性(指物理层面的大规模破坏)的武器,展现出了全新的战术思路。它预示着,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能量与物质的对抗,更是逻辑、信息与认知的博弈。帝国的复仇之矛,除了物理的锋刃与唯心的力量之外,又增添了一抹隐藏在代码与逻辑深处的、无声而致命的毒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