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山战斗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沈阳城内的楚云飞纵队司令部里,却弥漫着一种与“胜利”捷报不甚相符的异样气氛。孙大勇率领的加强营已奉命撤回,部队伤亡百余人,消耗了大量弹药,而大虎山据点得而复失,表面上看,这无疑是一次徒劳无功、甚至略显狼狈的军事行动。然而,端坐于指挥部内的楚云飞,脸上却不见丝毫沮丧或恼怒,反而带着一种深沉的平静。
“纵队座,战报……是否按惯例,拟一份‘击溃来犯之敌,毙伤甚众,后因敌援军大至,我部完成阻击任务后主动转移’的捷电,发往杜长官部和重庆?”参谋长方立功手拿着刚汇总完毕的战报,谨慎地询问道。按照国民党军内部惯常的做法,此类小规模接触,无论实际结果如何,上报时多半会进行“艺术加工”,以彰显战功,规避问责。
楚云飞闻言,缓缓抬起头:“捷报?你觉得我们此战,是胜是败?”
小陈愣了一下,沉吟道:“从战术上看,我军主动出击,予敌一定杀伤,探明了敌主力虚实,而后全身而退,可谓不亏。但从战略上看,未能占领并守住大虎山,消耗了弹药兵力,似乎……难言大胜。”
“说得对,难言大胜。”楚云飞站起身,走到巨大的东北地图前,手指轻轻点在大虎山的位置,又划向周围广阔的乡村区域,“但,也绝非败仗。此战,我们要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不是歼敌多少。我们要的,是信息,是信号,是姿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达到了目的。”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指挥部内几位核心军官:“所以,战报不能按老样子写。那样做,不过是自欺欺人,徒惹有识之士耻笑,更会让重庆那帮人产生误判,以为我军锐气正盛,进而催促进攻,打乱我们稳扎稳打的部署。”
众人屏息凝神,等待楚云飞的决断。
“战报要这样写,”楚云飞清晰地下达指令,“标题可为‘所部于大虎山地区实施威力侦察与敌接触战斗详报’。内容要点如下:”
“ 明确陈述我部为查明锦沈线侧翼敌情,实施战术侦察,于大虎山与敌警戒部队发生交火。”
“如实汇报战斗经过,我军初期进展顺利,迫敌后撤;后敌增援部队(约一团)赶至,火力猛烈,战斗趋于激烈;我为避免过早与敌主力决战,消耗宝贵兵力,遂在给予敌一定杀伤后,利用夜色掩护,主动脱离接触,撤回原防区。伤亡、损耗,据实上报,不必夸大,亦不必隐瞒。”
“经此接触,判断当前活动于沈阳以西之敌,确系林所部主力,装备较前有所改善,战术灵活,战斗力不容小觑。且敌增援迅速,反应果断,可见其指挥体系完整,预备队充足。建议长官部:目前敌我在辽西总体态势仍为敌强我弱(指对方控制广袤乡村,机动兵力雄厚),我部不宜分兵冒进,当继续巩固要点,加强防务,积蓄力量,待后续兵团抵达、全局态势有利时,再图进取。”
这道命令,这简直是一份“请罪”或者说“示弱”的报告,完全不符合官场邀功请赏的惯例。
“纵队座,这……是否过于……坦率了?重庆方面若见我军‘遇敌即撤’,恐生责难……”孙大勇忍不住说道,他在前线拼杀,觉得这样的战报有些憋屈。
楚云飞摆了摆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决绝:“大勇,我们要让上面看清真实情况,而不是给他们制造虚假的乐观。这份战报,一可如实反映敌我实力对比,避免上头盲目乐观,强令我们浪战;二可彰显我部审慎用兵、珍惜兵力之态度,杜聿明长官是明白人,能懂;三嘛……”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带着一丝深意,“也是做给‘对面’看的。”
“对面?”
“不错。”楚云飞走到窗前,望着西方,“林不是一般人。我们主动打了一下,又‘适时’退走,并未纠缠,他必然能读出其中的意味:我楚云飞,无意现在就跟你们拼个你死我活,此战只为试探,也为提醒你们,我还在这里,不要逼人太甚。这是一种无声的沟通,一种危险的默契。我示敌以‘弱’(不追求全胜),实则为‘强’(保存实力,把握主动)。这份如实(甚至略显保守)的战报,若通过某些渠道(比如对方的侦察或者我们‘无意’泄露)传到林耳中,更能佐证我们的‘诚意’。”
他回过头,看着部下们:“这,就是‘败’的艺术。有时候,一场恰到好处的‘小败’或‘不胜’,比一场惨烈的‘惨胜’,更能实现战略目标。我们现在的核心是守住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工业命脉,而不是争一村一地的得失。只要主力犹在,防线稳固,时间就在我们这边。何必为了一点虚名,去拼消耗呢?”
众人闻言,茅塞顿开,不禁对楚云飞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这份看似“窝囊”的战报,实则是一步集实话实说、规避风险、战略示弱、乃至向对手传递信号于一体的妙棋。
“就按这个意思,立刻草拟电文,我用印后发出。”楚云飞最终拍板。
“是!”小陈肃然应命。
电文发出后,果然在杜聿明长官部引起了一些议论,但杜聿明本人对楚云飞的判断表示了理解,并未苛责。而正如楚云飞所料,这份“示弱”的战报,连同大虎山战斗的实际过程,很快被林彪的情报系统所掌握。林在指挥部里,看着地图上大虎山的位置,再结合楚云飞部迅速后撤、并未扩大事态的行为,以及那份“不合常理”的保守战报,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他意识到,对面的楚云飞,是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不仅战术精湛,更精通战略层面的博弈。双方之间那种微妙的“默契”,在这一次接触后,似乎又加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