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春寒料峭,巨大的作战室内将星云集,参谋军官们步履匆匆,电话铃声和电台滴答声不绝于耳。杜聿明一身笔挺的上将制服,站在那幅占据整面墙壁的东北军事地图前,双手背在身后,紧锁的眉头下,目光久久停留在松花江南岸,楚云飞纵队防区的位置。地图上,代表楚云飞部的蓝色旗标牢牢插在卡伦、米沙子一线,旁边标注着“毙伤俘敌数千,缴获甚众,阵地稳固”的字样,这是刚刚收到的、关于“三下江南”战役该部战况的摘要。
表面上看,这是一份无可挑剔的捷报。楚云飞部顶住了林彪主力第三次南下的猛攻,并在关键时刻实施反击,取得可观战果,最终“挫败了敌之进攻企图”,稳住了长春以北的防线。这与其他一些部队在共军攻势下损兵折将、阵地失守的战报相比,显得格外突出。重庆方面和舆论界对此也多有褒奖,视楚云飞为“悍将”、“栋梁”。
然而,杜聿明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笼罩着一层深深的疑虑和不解。一种职业军人的直觉和多年沙场历练出的敏锐,让他对楚云飞部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的表现,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别扭和怪异。这种感受,并非源于确凿的证据,而是源于诸多细微之处拼凑出的不协调感。
“参谋长,”杜聿明没有回头,声音低沉地唤来身边的参谋长赵家骧,“你把楚云飞纵队自开春以来,历次作战的详报,再给我拿过来,尤其是伤亡统计、弹药消耗和敌我战果对比的细目。”
“是,长官。”赵家骧很快将一摞卷宗放在旁边的桌子上。杜聿明坐回宽大的办公椅,拿起放大镜,一份份仔细翻阅起来,目光在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战术描述间反复逡巡。
战绩与态势的悖论。 楚云飞的战报总是“战果辉煌”,毙伤俘敌数字累积起来相当可观,每次都能“击退”或“挫败”敌之进攻。但纵观整个东北战局,林部的实力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活动越来越频繁,士气似乎愈发高涨。楚云飞部所在的南满地区,国民党军的控制区却在不断被蚕食,乡村地带几乎尽数落入共军之手,只剩下几个孤立的城市和交通线。如果楚云飞部真的每次都能给予敌人如此重创,为何战略态势反而对我方越来越不利?林哪来那么多兵员可以连续消耗?
伤亡与补充的微妙平衡。 杜聿明特别注意楚云飞部上报的伤亡数字。这些数字,每次看起来都“合情合理”,甚至略高于其他部队同等规模战斗的伤亡率,显示出“浴血奋战”的惨烈。但奇怪的是,楚云飞部每次战后申请补充的兵员和装备数量,却大致与伤亡数字吻合,甚至有时还略有结余,使得该部总能较快恢复战斗力,但总兵力规模却不见显着扩大,始终维持在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反观其他一些部队,一次惨败就可能伤筋动骨,一蹶不振。楚云飞部仿佛有一个精确的“代谢”系统,能在消耗与补充间达成一种危险的平衡,既显示了存在感,又避免了被过度消耗或被调去填其他窟窿。
战斗过程的“恰到好处”。 仔细分析楚云飞部的作战经过描述,杜聿明发现一种模式:往往是初期“顽强抵抗”,予敌“重大杀伤”后,在关键时刻“适时”后撤至二线阵地;或是“果断”发起反击,取得“一定战果”后,又“见好就收”,迅速撤回,避免与敌增援部队纠缠。整个过程显得极其“理智”和“有控制”,很少出现其他部队常见的“死守待援”最终全军覆没,或是“贪功冒进”陷入重围的情况。这种“收放自如”,在如此惨烈的内战中,显得过于“精明”和“冷静”了。
共军的“配合”。 最让杜聿明心生寒意的是,他似乎感觉到,林部队对楚云飞部的态度,也有些微妙。共军对其他国民党军部队,往往穷追猛打,务求全歼。但对楚云飞部,攻势虽然猛烈,但似乎总在最后关头“差一口气”,让对方能够“有序转移”。甚至在某些接触中,有种“默契”的存在,仿佛双方都在避免进行你死我活的决战。这种无形的“默契”,比公开的叛变更令人不安。
“楚云飞……楚云飞……”杜聿明放下放大镜,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喃喃自语。他想起楚云飞是黄埔生,在抗日战场上确有战功,并非怯战之辈。在重庆时,此人还曾上书直言,痛陈时弊,显得颇有抱负。为何到了东北,反而变得如此“爱惜羽毛”,行事风格与国民党军内普遍存在的要么冒进、要么畏缩的风气格格不入?
他是真的在为国苦战,只是战术风格独特,运气较好?还是……他另有打算?杜聿明脑海中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楚云飞是否在与共军暗中保持着某种联系?或者,他是在保存实力,以待时变?
但这个念头太沉重,没有确凿证据,他不能妄下结论。楚云飞毕竟是手握重兵的将领,战功显赫,深得部分美军顾问赏识,若无实据而动他,必然引起轩然大波,动摇军心。
“给楚云飞发报,”杜聿明沉思良久,对赵家骧口述电文,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嘉奖其部在‘三下江南’作战中之英勇表现。然,目前敌情严重,林主力虽暂退,然实力未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望该部加紧休整补充,巩固防务,积极侦察敌情,并着手研究制定下一步向北推进、扫荡江北残敌之作战预案,限期呈报。党国厚望,尽在汝肩,切莫懈怠。”
这封电报,既是嘉奖,也是试探,更是加压。杜聿明要看看,楚云飞对“向北推进”这种明显不切实际、风险极高的任务,会作何反应。
电文发出后,杜聿明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天空,心中暗忖:“楚云飞啊楚云飞,你究竟是党国的忠臣良将,还是一个拥兵自重、首鼠两端的枭雄?但愿……是我多虑了。否则,这东北局面,可就真的无可挽回了。”
他决定,要加强对楚云飞部的“关注”,不仅是战报,更要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该部的真实状况和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