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文的摊牌准备,如同一份沉重的诉状,已呈递至最高权力的案头。在等待最终裁决的压抑氛围中,这位经验丰富的猎手并未有丝毫松懈。他深知,面对吴石这样位高权重的目标,仅凭逻辑推理和行为分析构成的证据链,虽能形成强大嫌疑,却仍可能因“证据不足”或政治考量而功亏一篑。他需要更直接、更具体、更难以辩驳的科学证据,来加固这条绞索,使其成为真正的绝杀。
机会,往往青睐于最执着、也最细致的搜寻者。就在谷正文焦急等待上峰指令的同时,技术鉴定部门在对前期海量缴获物证的持续筛检中,取得了两项突破性的发现。这两项发现,如同两把淬火的匕首,直指核心。
第一把匕首:笔迹鉴定
发现源于对蔡孝乾一处已被反复搜查的安全屋进行的第三次深度清理。这次,技术人员的重点不再是显而易见的文件或物品,而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近乎废弃的角落——旧书页的空白处、废弃信函的背面、甚至是被揉成一团丢弃的包装纸。
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在清理一个装满废纸的旧木箱时,从箱底摸出一本页面泛黄、边缘卷曲的旧式线装《古文观止》。他随手翻动,书页间飘落下一张对折的、质地脆弱的毛边纸条。纸条不大,上面用铅笔写着几行简短的字迹,内容看似是某种物品或款项的流水记录,措辞隐晦,落款处只有一个潦草的代号——“张”。字迹略显匆忙,笔画间却透出一种受过良好教育、书写习惯稳定的力道。
“张?”技术员心头一跳,立刻联想到蔡孝乾供词中提及的神秘上线“张先生”。他小心翼翼地将纸条装入证物袋,火速送往保密局技术鉴定科。
纸条被立刻送到了保密局首席笔迹鉴定专家,谢明琛教授的手中。谢教授年近花甲,戴着厚厚的眼镜,性格孤僻,却以其在笔迹鉴定领域近乎神话般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享誉业界。他深知此物可能关乎重大,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比对工作。
挑战是巨大的。作为参照样本的,是谷正文特批调来的、从国防部档案室秘密提取的数百份包含吴石批阅笔迹的非涉密公文、报告草稿、乃至私人信函(以检查笔迹为名获取)。工作量浩如烟海。
谢教授的工作台变成了笔迹的海洋。他使用高倍放大镜、投影比对仪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对纸条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偏旁部首、甚至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转折、连笔习惯、字间距、倾斜度等数百个细微特征,进行毫厘不爽的测量、分析和记录。
“你看这个‘之’字的捺脚,角度、力度,还有收笔时那个细微的回钩,样本中吴次长的批文里反复出现……”
“还有数字‘7’的写法,先竖后横,横笔略带弧度,与样本中几乎一模一样……”
“‘经’字的绞丝旁,两个折笔的间距和角度,高度吻合……”
谢教授时而凝神屏息,时而喃喃自语,完全沉浸在笔迹的世界里。他不仅比对字形,更分析书写者的肌肉记忆和书写节奏,这是最难模仿的内在特征。
经过长达一周近乎不眠不休的精密比对,谢教授摘下了眼镜,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在最终鉴定报告上,用颤抖却坚定的笔迹写下了结论:
“经综合检验,送检纸条(代号‘张’)之笔迹,与样本中吴石之笔迹,在书写水平、字体形态、搭配比例、运笔特征及书写节奏等各方面均存在大量符合点,其特征总和充分反映了同一人的书写习惯。结论:二者为同一人所写之可能性极大。”
这份报告,用语谨慎,却重如千钧。它首次用科学鉴定的方式,将“张先生”这个幽灵般的代号,与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的真实身份,直接关联起来。这不再是推测,而是基于物质痕迹的实证。
第二把匕首:指纹匹配
几乎在笔迹鉴定取得突破的同时,另一项技术侦查也传来了捷报。法证人员在重新检验从朱谌之舟山存济医院病房搜获的、那些被损坏的微缩胶卷残片及包装物时,使用特殊的粉末和光源,在其中一个极小的胶卷金属外壳的接缝处,成功提取到了数枚模糊不清的潜隐指纹。
由于胶卷经过处理、传递、藏匿乃至朱谌之的挣扎,指纹残缺且重叠,识别难度极高。但技术人员没有放弃,他们采用多次曝光、图像叠加等技术,勉强分离出了几枚相对清晰的指纹轮廓。
接下来的工作,同样繁琐至极。调查人员秘密调取了国防部所有高级官员(有一定权限接触机密文件者)存档的指纹卡(以办理某些证件为由收集)。在排除了大量无关人员后,鉴定人员将目标重点锁定在几位可能接触到此级别情报的官员身上,进行逐一比对。
当比对到吴石的指纹卡时,鉴定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了。高倍放大镜下,胶卷外壳上提取到的一枚右手拇指指纹的中心花纹、三角区域、以及数处细节特征点,与吴石指纹卡上的相应特征,呈现出惊人的吻合!
“核对细节点……1、2、3……7个……8个……特征点完全一致!”负责比对的年轻技术员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按照当时的鉴定标准,多个稳定特征点的吻合,已足以做出同一认定。
“再核对一遍!确保万无一失!”负责警官强压激动,命令道。
经过反复核实,结论确凿无疑。这份带有吴石指纹的胶卷外壳,正是朱谌之试图传递的核心情报载体之一。物证(胶卷)—— 行为人(吴石的指纹)—— 传递者(朱谌之),这三者之间,通过这枚无声的指纹,构成了一个坚实的小闭环。
闭环的形成与冲击
当笔迹鉴定报告和指纹匹配报告被同时送到谷正文的办公桌上时,这位一向冷静的特务头子,也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眼中爆射出锐利的光芒。
笔迹,将“张先生”与吴石划上了等号。
指纹,将吴石与朱谌之传递的绝密胶卷直接关联。
这两项物证技术鉴定的突破,与之前构建的行为分析、资金链条、时间耦合等间接证据网络相互交织、相互印证,形成了一张几乎密不透风的证据之网。科学的力量,为之前的推理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