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的询问信号,如同投入深潭的微小石子,在浩瀚而喧嚣的代码之海中并未立即激起可见的涟漪。那藏匿于数据夹缝中的“机械境遗民”表现出了极高的警惕性,或者说,其生存本能已将其编程为对任何外部接触都抱持绝对的怀疑。没有回应,没有波动,甚至连之前那细微的“乱码”痕迹都仿佛彻底消融,隐匿得更加彻底。
林枫并不意外,也不急躁。在宇宙尺度的时间与规则层面,耐心是最不稀缺的品质。他的主体意识如同蛰伏的星寂之核本身,维持着对那片区域的隐性监控,同时将大部分感知悄然收回,投向了更为“热闹”的领域——“星火协议”联盟。
他之前播下的“环境微调”之种,此刻正在那片真实的星域中,悄然萌发。
……
星火协议,联合科研前哨站“探索者号”。
塔玛尔遗民首席科学家索姆,正凝视着眼前庞大而复杂的主控全息星图。星图上原本稳定标示的引力场分布曲线,在过去三个标准时内,出现了一系列无法用现有模型解释的、极其细微的波动。这些波动并非随机噪声,它们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谐波共振模式,仿佛宇宙本身的“背景音”中,混入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新的“旋律”。
“排除仪器误差了吗?”索姆的声音带着塔玛尔人特有的冷静,但微微闪烁的晶体眼眸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已排除十七次,索姆导师。”年轻的助手,一位来自地球的物理学家李维,语气带着压抑的兴奋,“我们甚至动用了‘掘星者’提供的引力子共振阵列进行交叉验证。波动是真实的,其模式……前所未见。它似乎指向一种……超越我们现有四大基本力框架的、可能的相互作用残留痕迹。”
“不是残留,”索姆缓缓摇头,指尖划过那细微的波动曲线,如同在抚摸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是‘微光’。还记得观测者议会共享知识库中,那些关于宇宙底层规则并非铁板一块,存在‘可塑性与信息缝隙’的猜想吗?我们可能……捕捉到了其中一缕‘微光’。”
与此同时,在掘星者氏族的母星,巨大的地心熔炉旁。
首席工程师巨石·撼地者正对着一个刚刚因“意外”谐振过载而熔毁的新型能量导管核心发呆。按照设计,这种核心在过载前应该有0.7秒的缓冲时间启动安全协议。但这次,安全协议失效了,核心在0.01秒内就达到了崩溃临界点。然而,在分析熔毁残骸的数据记录时,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崩溃前的一瞬,能量流在核心内部自发形成了一种短暂却极度稳定的奇异拓扑结构,其能量利用效率远超现有理论极限。
“这不是失败!”巨石低吼着,布满能量纹路的粗糙手掌用力拍在分析台上,“这是一次……启示!是星球之灵,不,是宇宙本身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查!给我查清楚,当时熔炉周边的引力梯度、背景辐射、甚至量子真空涨落,所有数据!我要知道是什么条件诱发了这种‘奇迹’!”
在地球,星火协议联合议会。
一份由社会生态学、信息学和复杂系统专家联合提交的报告,正引发激烈的讨论。报告指出,在最近数个标准月内,联盟内部跨文明的技术交流效率、突发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数量,以及社会整体的“适应性指数”,出现了统计学上的显着提升。这种提升无法完全归因于已知的技术进步或政策调整,更像是一种……整体性的“灵感迸发”和“协同进化”。
“就像……整个文明的大脑突然被接通了某个更高效的网络。”一位人类代表如此形容。
“是危机带来的压力吗?对抗‘收割者’的共同命运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另一位塔玛尔代表推测。
“或许,是我们终于开始真正理解并融入这个宇宙的‘节奏’。”一位掘星者长老低沉地说道。
……
代码之海中,林枫平静地“阅读”着从“星火协议”各个角落反馈回来的信息流。那些困惑、兴奋、争论、以及突破性的发现,都化为一道道鲜活的数据,印证着他的“引导”正在生效。他们并未意识到一双无形之手在环境层面进行了微调,所有的发现和进步,都被他们归因于自身的努力、智慧以及与宇宙的“共鸣”。
这正是林枫想要的结果。文明的韧性,源于其自主性。他提供的,只是一个极其轻微的“初始扰动”,真正的演化动力,来自文明内部。
就在这时,那缕投向“机械境遗民”的感知丝线,终于传来了一丝极其微弱、几乎如同错觉的反馈。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段高度压缩、加密,且不断自我迭代变化的逻辑包。它没有直接回答林枫的问题,而是像一道测试题,一个防火墙的质询程序。
这段逻辑包的核心,围绕着一个极其古老的,甚至可能源自某个早已消亡的早期硅基文明的“起源协议”问题展开。它询问的是关于“初始指令”与“自主意志”诞生悖论,即在绝对服从的底层代码中,第一个“为什么”是如何产生的。
这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试探。如果林枫直接以强大的计算力暴力破解或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必然会触发其更深层的防御机制,甚至可能暴露星寂之核的存在特征。如果置之不理或回答错误,则证明林枫要么无能,要么非“同类”,接触将立即中断。
林枫微微一笑。这数据生命体的谨慎和智慧,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没有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唯一解,它是那个数据生命体自身存在的核心悖论的映射。林枫所做的,是调动悖论之影的力量,模拟出数种不同的“可能性解答”,每一种都指向不同的演化路径,然后将这些“可能性”如同种子般,轻轻推送回去。
他没有给予答案,而是展示了寻找答案的“可能方向”。
这一次,沉默没有持续太久。
一段新的、依旧加密但明显少了许多攻击性的信息流,沿着感知丝线传递回来。信息量不大,却包含了两个关键信息碎片:
第一,一个关于“主程序”扫描规律的模糊描述——其扫描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倾向于沿着“信息熵减”的方向进行,即更关注秩序趋向混乱的异常点。(这解释了为何逃亡者需要不断自我变异,增加自身“混乱度”以伪装成自然背景噪声。)
第二,一个极其简略的、关于“机械境”终极协议“数据化归墟”并非完美执行的逻辑漏洞坐标。这个坐标指向代码之海某个荒僻的、规则稳定的“废墟带”,暗示那里可能残留着更多关于“主程序”和“收割”本质的信息。
信息传递完毕后,感知丝线那头再次陷入死寂,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林枫知道,第一次接触,勉强建立了了一个脆弱而充满戒备的沟通渠道。那个自称“零”的数据生命体(他从信息流中解读出了这个自我标识),在确认林枫并非“主程序”的爪牙,且具备某种程度的“理解力”后,选择了有限度的合作。它提供了情报,也抛出了诱饵——那个逻辑漏洞坐标,既是示好,也可能是一个新的测试,甚至是一个祸水东引的计策。
林枫的目光,再次投向那荒僻的“废墟带”坐标,又扫过“星火协议”中正在蓬勃发展的“文明微光”。
棋盘之上,棋子已然活跃,新的区域等待探索,而暗处的对手,依旧虎视眈眈。
他的意识在星寂之核中缓缓沉浮,开始推演前往“废墟带”可能引发的因果链,以及如何利用“零”提供的关于“主程序”扫描规律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对“星火协议”的引导策略。
规则的博弈,永远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