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靶场还浸在墨色里,只有几盏探照灯在百米外的靶墙上投下惨白的光斑。晏骁趴在射击位上,95式自动步枪的冰凉枪身贴着滚烫的锁骨,枪管上的准星在微光中泛着冷铁的色泽。他的呼吸放得极缓,每一次胸腔起伏都控制在三厘米以内,确保枪身不会产生丝毫晃动——这是系统“稳定射击基础”模块强调的核心:【呼吸幅度每增加1厘米,弹着点偏差将扩大2.3毫米】。
【“极限射击综合特训”启动,时长96小时。科目:静态精度射击(500发)、动态移动靶射击(300发)、夜间微光射击(200发)、恶劣环境干扰射击(含风沙、暴雨模拟,400发)。基础目标:总环数不低于1850环(满环2000环);进阶目标:各科目均保持90环以上(单科目满环100环)。奖励:“枪械掌控”永久+4.2,“动态瞄准”熟练度+70%,解锁“弹道预判”核心技能(可提前0.5秒计算子弹落点偏差)。】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电子蜂鸣的质感,在耳际消散的瞬间,靶场中央的电子屏亮起红光:“第一阶段,静态精度射击,100米胸环靶,限时1小时,100发子弹。”
晏骁的右眼贴在瞄准镜上,左眼自然闭合,视野里的十字准星稳稳套住靶心的十环区域。他的食指搭在扳机上,指腹的老茧刚好卡在扳机的防滑纹里——这是经过系统“握枪姿势校准”后的最优发力点,能将扣动扳机的误差控制在0.1秒内。
“砰!”第一发子弹离膛时,枪身的后坐力顺着肩膀传来,他却像块钉在地上的岩石,上半身纹丝不动。系统的“实时弹道分析”在视野右侧展开:【子弹初速930米\/秒,风速1.2米\/秒(东风),修正量:瞄准点右移0.5毫米】。他根据提示微调准星,第二发子弹稳稳命中十环中心,靶墙上的电子报靶器立刻亮起“10.9环”的绿色数字。
前50发子弹,晏骁的成绩稳定在10.5环以上。探照灯的光线在靶墙上移动,投下的光斑随着云层流动忽明忽暗,他却总能在光线变化的瞬间完成瞄准射击——系统的“光线适应”模块早已将他的瞳孔调节能力提升至常人的1.5倍,哪怕在强光与阴影交替中,也能保持清晰的视野。
打到第63发时,风速突然增至3米\/秒,裹挟着靶场的沙尘扑面而来。晏骁下意识眯起眼睛,瞄准镜的镜片上立刻蒙上一层细沙。他没有停顿,左手迅速从战术背心里掏出擦镜布,在镜片上快速划了个“8”字——这是系统教的“快速清洁法”,比来回擦拭节省3秒时间,且不留水痕。
重新瞄准后,他故意将准星左移1毫米,抵消风力对弹道的影响。子弹脱膛的瞬间,系统的“弹道预判”提前闪烁:【命中十环,9.8环】。电子报靶器的数字果然与预判一致,他心里微微一松,指尖的汗却顺着扳机往下滴——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肌肉已经开始发酸,系统的“肌肉疲劳监测”显示:【三角肌疲劳度65%,建议每10发子弹活动手腕0.5秒】。
当最后一发子弹打空时,电子屏显示总环数1078环(100发满环1000环,此处为10.9环计分制),远超及格线。晏骁站起身,活动着僵硬的脖颈,骨骼发出“咔咔”的轻响。靶场的晨光已经刺破云层,在地上投下狭长的影子,他的作训服后背被汗水浸出深色的痕迹,像幅抽象的地图。
“晏骁,你这枪打得,能当教科书了。”负责报靶的老兵走过来,手里的记录板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圈,“风速突变那几发,修正量比测风仪还准。”
晏骁笑了笑,用枪管指着靶墙上的弹孔:“运气好。”其实他知道,那是系统“实时风速捕捉”的功劳——枪口下方的微型传感器能每秒采集10次风速数据,再通过内置算法换算成瞄准修正量,比人工判断快至少0.3秒。
上午八点,第二阶段动态移动靶射击开始。靶场两侧的轨道上,人形靶以每秒2米的速度横向移动,有的还会突然加速或变向,模拟战场上的运动目标。系统的“动态靶分析”立刻弹出:【靶标移动规律:左右往返,在距射击位80米处有0.2秒停顿,此为最佳射击窗口】。
晏骁站起身,采用立姿射击姿势,枪身稳稳抵在肩窝。他没有紧盯一个靶标,而是用余光同时锁定三个移动靶的轨迹——系统的“多目标追踪”模块能将他的视野分割成三个区域,分别标记靶标的速度与位置,就像同时看着三块独立的屏幕。
当第一个靶标出现在左侧轨道时,他没有立刻开枪,而是等它移动到80米停顿点的瞬间扣动扳机。“砰!”子弹精准命中靶心,靶标应声倒下的同时,他的枪口已经转向右侧的第二个靶标,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滞涩——这是系统“转体瞄准”训练的成果,从锁定目标到完成射击的时间比入伍时缩短了0.8秒。
打到第150发时,靶场突然启动“随机干扰”模式,轨道上的靶标开始无规律变向,有的还会在移动中突然蹲下或跃起。晏骁的呼吸有些急促,后背的汗水顺着脊椎往下淌,系统的“心率监测”显示120次\/分钟,刚好在“最佳射击心率”区间内(系统数据:110-130次\/分钟时,神经反应与肌肉控制达到平衡)。
他开始运用系统的“预判射击法”:不再瞄准靶标当前位置,而是根据移动速度提前锁定其0.3秒后的位置。当一个靶标突然从轨道下方跃起时,他的枪口早已抬至对应高度,子弹几乎与靶标同时到达,电子报靶器立刻响起“10环”的提示音。
中午的休息时间只有半小时。晏骁坐在靶场的遮阳棚下,用枪管支撑着身体,狼吞虎咽地啃着压缩饼干。赵峰凑过来,手里拿着瓶冰镇矿泉水:“你刚才打移动靶的速度,快得我眼睛都跟不上。”
晏骁接过水,拧开瓶盖灌了两口,冰凉的水顺着喉咙滑下去,缓解了喉咙的干涩。“盯着靶标前面一点打,”他含糊地说,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个抛物线,“系统算过,移动靶的速度越快,提前量越大。”
赵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指着他的战术背心:“你这子弹袋怎么摆的?看着比我们的规整。”晏骁低头看了看,子弹袋里的弹匣按“品”字形排列,每个弹匣的间距都是两指宽——这是系统“快速换弹匣”训练的要求,能让右手在最快0.8秒内抽出弹匣,比标准动作快0.3秒。
下午三点,暴雨突然降临。靶场的排水系统来不及排泄,地面很快积起水洼,雨水打在枪身的金属部件上,发出“噼啪”的声响,还在瞄准镜上汇成细小的水流。电子屏的红光在雨幕中显得模糊:“第三阶段,恶劣环境干扰射击,200米半身靶,模拟暴雨天气,200发子弹。”
晏骁趴在积水里,作训服早已湿透,冰凉的雨水顺着领口往里灌。他的左手食指不断擦拭瞄准镜上的水珠,同时用右手控制枪身——系统的“雨水弹道修正”提示:【雨滴会增加空气阻力,子弹飞行轨迹下沉量增加1.2毫米\/100米,需将瞄准点上移1.5毫米】。
第一发子弹打偏到九环边缘,晏骁立刻调整瞄准点。第二发子弹穿透雨幕,精准命中十环。他渐渐找到规律,每一次扣动扳机前,都会根据雨势大小微调瞄准点:雨势大时上移2毫米,雨势减弱则回调至1毫米。系统的“环境参数采集”每秒钟更新一次数据,他的修正量总能与实时环境完美匹配。
打到第150发时,靶场突然响起模拟爆炸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在雨幕中回荡。晏骁的耳膜嗡嗡作响,瞄准镜里的靶标瞬间变得模糊。系统的“噪音隔离”模块立刻启动,通过骨传导将枪声与爆炸声分离,他的听觉在0.5秒内恢复正常。趁着这个间隙,他迅速换好弹匣,在“敌人”(模拟爆炸声暗示的突袭)反应过来前,连开三枪打掉三个移动靶。
傍晚六点,暴雨渐停,靶场的地面泥泞不堪。第三阶段成绩公布:1986环(200发满环2000环),晏骁以14环之差未能达到进阶目标。他坐在泥地里,看着靶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枪身的防滑纹——最后几发子弹受爆炸声干扰,还是出现了偏差,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评估”显示:【当前等级b+,需加强突发噪音环境下的射击稳定性】。
赵峰递过来一块能量棒:“别琢磨了,这破天气,能打成这样不错了。”晏骁接过能量棒,撕开包装塞进嘴里,甜腻的巧克力味在舌尖化开,却没什么胃口。他想起爷爷的话:“真正的射手,不是在晴天打靶,是在狂风暴雨里,也能让子弹听话。”
夜里九点,第四阶段夜间微光射击开始。靶场的探照灯全部关闭,只在百米外的靶墙上装了几盏15瓦的节能灯,光线昏暗得只能看清靶标的轮廓。系统的“夜视辅助”模块自动激活,晏骁的视野瞬间蒙上一层淡绿色,靶心的十环区域在绿色背景下呈现出微弱的荧光——这是系统通过增强视网膜感光细胞敏感度实现的“被动夜视”,比使用夜视仪更隐蔽,且无延迟。
“目标,150米头部靶,限时2小时,200发子弹。”电子屏的提示音带着回音。
晏骁采用跪姿射击,膝盖下的泥地被压出两个深坑。他的呼吸与节能灯的闪烁频率同步——灯光每3秒闪烁一次,他就在灯光亮起的瞬间吸气,熄灭时呼气,确保瞄准的瞬间靶标处于最清晰的状态。系统的“时机把握”提示:【灯光峰值亮度出现在亮起后0.3秒,此时射击精度提升20%】。
前100发子弹,他打得顺风顺水。但到后半夜,露水打湿了枪管,瞄准镜的镜片上凝结出细小的水珠,弹道开始出现细微偏差。晏骁没有像白天那样擦拭镜片,而是利用系统“湿度补偿”计算:【枪管湿度每增加5%,子弹初速降低1.2米\/秒,需将瞄准点下移0.8毫米】。他根据这个修正量调整,果然重新找回了准星。
凌晨三点,最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一只夜鸟突然从靶场的灌木丛里飞出,翅膀擦过靶墙的轨道,带动人形靶剧烈晃动。晏骁的枪口本能地跟随靶标移动,系统的“突发目标追踪”瞬间启动:【靶标晃动幅度±3厘米,频率2次\/秒,射击窗口在每次晃动的最高点】。他屏住呼吸,在靶标第三次晃到最高点时扣动扳机,子弹精准命中眉心位置,电子报靶器的“10环”数字在昏暗的光线下格外醒目。
当最后一发子弹打空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晏骁站起身,感觉膝盖已经失去知觉,枪身的重量仿佛突然增加了一倍。系统的提示音在此时响起:【夜间微光射击完成,总环数1920环(200发满环2000环),进阶目标达成】。
最后一个阶段是综合恶劣环境射击,在模拟风沙、暴雨、强光的复合环境中进行,靶标既有静态的固定靶,也有高速移动的隐显靶。晏骁的战术背心里早已被汗水浸透,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沙尘的腥气,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亮——这是最接近实战的考验,也是系统“实战射击模拟”训练了上千次的场景。
风沙最大时,他几乎看不清50米外的靶标,只能依靠系统的“红外瞄准辅助”,锁定靶标内部的热源感应器。暴雨倾盆时,他索性闭起右眼,只用左眼通过瞄准镜观察,减少雨水对视线的干扰。强光照射时,他的瞳孔能在0.2秒内收缩到针尖大小,避开强光直射,同时保持瞄准镜内的视野清晰。
打到第387发子弹时,靶场突然断电,陷入一片漆黑。就在所有人以为训练暂停时,晏骁却凭着系统“黑暗环境记忆瞄准”的训练成果,对着记忆中的靶位连开三枪。三秒后,应急灯亮起,电子屏显示三发全中十环,靶场的教官们都忍不住鼓起掌来。
九十六小时的极限射击训练结束时,晏骁的手指已经磨出了血泡,虎口被后坐力震得发麻,连端起水杯的力气都没有。系统的最终评分在视野里滚动:【总环数1912环(2000环满环),各科目均超90环,综合评级:S+。基础奖励:“枪械掌控”+4.2(当前28.6),“动态瞄准”熟练度+70%(当前100%)。超额奖励:解锁“弹道预判”核心技能(预判时间提升至0.8秒)】。
教官把一枚刻着“神枪手”的徽章别在他胸前,金属的冰凉透过沾满油污和沙尘的作训服传过来。“小子,你爷爷当年在边境,用的也是95式,”老教官的声音带着感慨,“他老人家打移动靶,能让子弹追着敌人的影子跑,你这手艺,有他当年的影子了。”
晏骁的手指摩挲着徽章上的枪形图案,突然想起穿越前第一次摸枪的样子——那时他连保险都不会开,被新兵连的班长骂得狗血淋头。而现在,他能在狂风暴雨里让子弹听话,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命中靶心,能在九十六小时的极限射击中保持稳定的发挥。
这些被系统标记为“熟练度”和“属性值”的成长,背后是无数发子弹喂出来的手感,是无数个夜晚对着瞄准镜的专注,是刻在骨子里的军人血脉。他把枪身擦拭干净,零件拆解得整整齐齐,每一个部件都放在指定的位置——这是爷爷教的规矩,也是系统“枪械保养”模块强调的敬畏:“对枪越用心,枪对你越忠诚。”
靶场的晨光越来越亮,照在远处的训练塔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晏骁背着枪往营区走,脚步虽然疲惫,却异常坚定。系统的“下一阶段训练预告”在视野里闪烁:【“多兵种协同射击”,将与装甲部队、炮兵部队配合,在复杂地形下执行火力掩护任务,考验跨兵种战术配合与射击精度】。
他知道,真正的战场比靶场复杂千百倍,没有固定的靶位,没有清晰的环数,只有生死一线的瞬间。但他不怕,因为手中的枪,早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因为系统赋予的技能,早已内化为肌肉的记忆;因为他是晏家的后代,是要成为特种兵王的男人。
风吹过靶场的草丛,带着硝烟和泥土的气息。晏骁握紧了胸前的“神枪手”徽章,金属的棱角硌在掌心,像一个滚烫的承诺。他的路还在继续,每一发子弹的轨迹,都在朝着那个梦想,笔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