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二十四年,距北伐之役已近一载。北伐虽收复武都、阴平,拓土陇右,然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等核心重臣,皆已年过半百,鬓染霜华。安南将军霍弋、镇军将军张翼、左车骑将军廖化等宿将,更已是耄耋之年。岁月无情,昔日随先帝创业、历尽艰辛的元从一代正逐渐老去。而中兴的汉室,北有强晋虎视,东有吴国掣肘,复兴大业道阻且长。能否顺利实现政权核心的新老交替,培养和选拔出忠诚可靠、才干卓着的“二代栋梁”,承续北伐之志,保障国祚绵长,已成为比军事胜利更为深远、更为紧迫的隐忧。朝堂之上,军营之中,一场关乎未来国运的、无声的传承与接力,悄然拉开序幕。
清明寒食,成都武侯祠内,松柏森森。皇帝刘禅率群臣祭祀毕,夜色已深。祠旁精舍,灯火阑珊,仅有皇帝刘禅、卫将军录尚书事诸葛瞻、大将军姜维三人凭几而坐,摒退左右。案头清茶微温,气氛却凝重胜于殿议。
刘禅手抚其父及诸葛丞相塑像基座,慨然长叹:“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先帝与相父创业维艰之景,犹在眼前。然观今日,伯约鬓角已星,思远亦生华发。朕每念及此,中心惶惶。霍绍先、廖元俭等,皆年事已高,仍镇守边陲,朕心实有不忍。然,北定中原,非一朝一夕可成。若我辈老去,后继之人,何在?” 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已非昔日只知享乐的庸主。
姜维闻言,虎目含威,沉声道:“陛下所虑极是!维虽老迈,然驰骋沙场,尚能饭否!然,确需为国之将来计。军中如张伯恭之子张微、廖元俭之子廖湛,皆随军历练有年,然是否可独当一面,尚需锤炼。朝中如陈承祚、李令伯等,文采斐然,然军政实务,经验尚浅。选拔栋梁,刻不容缓!”
诸葛瞻静坐一旁,目光深邃,缓缓接口:“陛下,大将军,此乃社稷根本。‘江山代有才人出’,然才需历练,忠需考验。瞻观今之朝野,青年才俊不乏其人,然或长于诗文而疏于吏干,或勇猛有余而智略不足,或忠心可嘉而阅历尚欠。如何系统选拔、精心培养、大胆任用,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形成梯队,方是长治久安之道。此事,需陛下圣心独断,亦需我辈倾力扶持,更需建立制度,使人才辈出,不绝于途。”
此番夜话,标志着蜀汉最高决策层已将培养接班人提上了核心议程。刘禅最终决断:“二位爱卿所言,皆老成谋国。此事关乎国脉,不可不察。便由思远总揽,伯约协理,为朕详加谋划,速提方略!”
数日后,成都皇宫禁中麒麟阁,一场由卫将军诸葛瞻主持、大将军姜维、尚书令陈祗、秘书令郤正、光禄大夫谯周等重臣参与的高层会议举行。议题明确:议定选拔培养后继人才之策。
诸葛瞻首先定调:“陛下忧心国本,命我等议定育才之策。瞻以为,当循‘德才兼备,文武并重,新旧交融,实践砺炼’之旨。需打破资历、门第之见,广开进贤之路,尤重实战检验。”
姜维立即从军事角度提出建议:“军中栋梁,非仅勇武。当于北疆、东境设立行营参军之职,遴选诸葛尚、赵广、张毣、傅佥等将门之后及军中锐气之年轻校尉,轮番赴大将军府、卫将军府及边军要塞参赞军务,随军征伐,学习战阵谋划、兵马调度。对其佼佼者,可授以偏师,令其独当一面,如守一隘、剿一寇,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如霍在、罗宪麾下之干练青年将领,亦当重用。”
尚书令陈祗从政务角度补充:“政事栋梁,需通晓民情,明于律法。可仿古制,设‘郎官’、‘令史’见习之制,择陈寿、李密、文立、常忌等青年才俊,分派至各郡县,佐理民政,或入尚书台诸曹,学习典章制度,考核优异者,逐步擢升。秘书监、御史台,亦需吸纳年轻血液,如郤正之子侄辈中聪慧者,可令其修史、掌故,培养文史之才。”
光禄大夫谯周则强调德行与学识:“取士之要,德行为先。需加强太学、州郡之学,不仅讲授经义,更需灌输忠君爱国之思,追念汉德。可命谯周、郤正等大儒,定期至太学讲学,并主持‘策论’,以时务命题,考察士子见识。对品行高洁、学识渊博者,无论出身,当大力荐举。”
秘书令郤正提出具体机制:“可奏请陛下,设‘举贤科’,令公卿大臣、州郡长官,每年需荐举若干年轻有为、品行端方者,经考核后量才任用。荐举者需负连带之责,以防滥竽充数。”
经充分商议,诸葛瞻汇总各方意见,形成系统方案,呈报刘禅:
“一、 建立‘储才馆’”于禁中,由皇帝亲自主持,诸葛瞻、姜维、陈祗等重臣兼任导师,定期召见优秀年轻文武,问对经史、策论时务,亲自考察栽培。
“二、 推行‘历练制’”,年轻官员需有地方郡县、中央部曹、边境军旅的交叉任职经历,丰富阅历,避免偏废。
“三、 完善‘考成法’”,对年轻人才的考核,不仅看政绩、军功,更重其德行、潜力、团队协作能力,由御史台与吏曹共同负责。
“四、 大胆‘授事权’”,对表现优异者,不拘一格,可破格提拔,授以实职,如郡守、将军,使其在压力下快速成长,朝廷则派经验丰富之副手辅佐。
刘禅览奏,大为赞赏,朱批:“准奏!着卫将军诸葛瞻总领其事,大将军姜维、尚书令陈祗协理,即刻施行!朕当亲临储才馆,以示重才之意!”
诏令既下,一系列培养措施迅速落实。
北疆汉中,大将军姜维麾下,年轻的诸葛尚被任命为参军,随父及姜维学习军务,其聪慧机敏,屡献小策,颇得赏识。姜维有意令其独立负责一次小规模的边境巡逻与反渗透作战,诸葛尚精心策划,身先士卒,成功击溃晋军斥候小队,擒获头目,初显将才。赵广则被派往廖化军中,学习稳重老练的防守之道。张毣凭借其父张嶷的威望与自身勇力,在阴平一带抚慰羌胡,屡立小功,晋升牙门将。
南中庲降都督府,霍弋着力培养其副手杨稷及子侄辈霍在,令其处理夷汉纠纷,剿抚山匪,杨稷表现沉稳干练,霍在则勇猛过人,渐能独当一面。
朝堂之上,陈寿被派往东广汉郡任郡丞,佐理民政,其秉笔直书之才用于刑名案卷,亦井井有条。李密入尚书台吏曹,学习铨选,其至孝之名与严谨作风深受好评。文立、常忌等青年学者,在太学与秘书监间往来,整理典籍,参议礼制,显露才华。
甚至如罗宪之子,因父辈忠诚,亦得任用,派往边境历练,以示朝廷宽宏与信任。
然而,成长之路绝非坦途。诸葛尚曾因轻敌冒进,小受挫折;赵广性格略显急躁,与老将廖化用兵理念时有摩擦;陈寿在地方因严格执法得罪豪强,遭人构陷。每每此时,诸葛瞻、姜维、陈祗等重臣或亲自指点,或暗中回护,或给予挫折教育,使其在风雨中磨砺筋骨,增长智慧。刘禅亦通过储才馆问对,或密折批答,对这批年轻人时有勉励、训诫,显露出作为君主的驭下之方与对未来的期待。
至章武二十四年末,新一代人才已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一次关于是否在沓中扩大军屯的朝议上,年轻官员李密引经据典,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详实的可行性方案,其见解之深刻,令不少老臣颔首。而面对晋军小规模挑衅,诸葛尚在姜维授意下制定的反击预案,亦显得有章有法,沉稳老练。
一日,刘禅召诸葛瞻、姜维于便殿,指着案头一批由年轻官员撰写的奏疏,欣慰道:“观陈寿之条陈,李密之策论,诸葛尚之军报,虽稚嫩处有之,然锐气可嘉,心思缜密,皆具栋梁之胚。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此乃二位爱卿与诸公悉心栽培之功也!” 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诸葛瞻谦逊答道:“此乃陛下求贤若渴,教化之功。然,玉不琢,不成器。仍需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历练,老臣等亦当时时督导,方可堪大任。” 姜维亦道:“正是。战场乃最好的熔炉,下次北伐,当让这些年轻人多挑重担!”
章武二十五(公元286年)年元日大朝会,刘禅颁布《求贤诏》,再次强调选拔英才的重要性,并宣布对一批经过历练、政绩突出的年轻官员予以擢升:诸葛尚迁翊军将军,赵广为牙门将,张毣为偏将军,陈寿入秘书监为郎,李密为尚书郎…… 一系列任命,清晰地展示了蜀汉政权人才梯队的建设成果。
退朝后,刘禅与诸葛瞻漫步宫苑,望着一群年轻官员意气风发地离去,刘禅意味深长地说:“思远,朕观此辈,如见晨曦。我等老臣,譬如残烛,然能为国育此栋梁,照亮后来之路,此生无憾矣。” 诸葛瞻肃然答道:“陛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使我辈薪尽火传,汉室复兴,终有来人。”
二代栋梁的培养与崛起,标志着蜀汉政权成功地解决了核心传承的隐忧,为政权的持续稳定和北伐事业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就在这新老交替、薪火相传的希望之光中,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未来的蜀汉,正屹立于西南,静待着历史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