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假期,于海棠将书友会事务交由杨思打理,二人已有周密安排。
梅文华无所谓,只是早晨被拉起逛街略感无奈。
于海棠今日穿着碎花小裙,麻花辫搭配简约小皮鞋,风格青春,将此行视为约会,兴奋不已。
她建议先去逛百货市场,购置所需物品,再享美食,梅文华应允。
他欲为家中置办物品,因票据不足而搁置。
近日获得自行车票、手表票、布票及收音机票等,终于得以实现购物计划。
两人出门时,再次引来四合院内众人嫉妒之声。
言梅文华命运太好,让人心生恨意。
梅文华不予理会,与于海棠前往东安市场。
于海棠询问购物计划时,梅文华先以买自行车为主。
这让人羡慕不已的自行车在梅文华眼中只是这个时代工资水平下的正常消费。
他预见未来几年的变化,因此在这个年代显得与众不同。
于海棠走进车行,很快就推出了一辆自行车。
梅文华笑道:“走吧,我们去车管所上牌照。”
于海棠很兴奋,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坐自行车。
梅文华感慨现在的女孩单纯,然后骑车带于海棠去车管所。
从车管所出来,两人继续购物,买了收音机、手表等物品。
于海棠看着梅文华买东西感到惊讶,但她觉得梅文华付钱时很帅气。
梅文华不以为然,觉得买的东西并不多。
于海棠虽然心疼钱,但也理解梅文华赚得多,不心疼这些开销。
中午,于海棠提议请梅文华吃饭以答谢他。
梅文华同意,他知道如何在软饭硬吃这件事上把握分寸,接受女生的好意但不过分依赖。
梅文华善解人意地接受低价菜品,姑娘们的好意他乐于接受,因为他知道拒绝会让她们感到伤心。
梅文华常常买些新鲜食材回家,等着她们来烹饪。
交易公平,大家都不愿吃亏。
午饭时,梅文华和于海棠选择了一家小摊,消费不高,他满足地吃了一碗丰盛的汤面。
饱腹之后,两人继续悠闲地逛荡。
他们到粮站买粮时偶遇梅淮如。
梅文华猜测她远道而来是为了利用老板娘的仁慈多获取一些粮食。
梅淮如擅长利用自己的弱势地位,通过展示自己的不幸遭遇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更多的物资。
然而今天老板娘不在,老板的态度较为强硬,不愿意轻易给予更多的粮食。
梅淮如在购买粮食时试图讨价还价,但老板不愿让步,让她感到绝望。
她尝试请求多给一些棒子面,但老板坚决拒绝了她。
梅文华面对无奈的局面,哭诉道:“请再给我二两白面吧?”
然而,老板的情绪激烈如风暴,“你究竟是故意找茬吗?”
此刻老板心中的愤怒如同激流涌动,甚至产生了暴力的冲动,几乎想拿起刀冲向梅文华,大喊着“萨日朗”
。
但最终他强行压制住了这股冲动。
梅文华和同伴在一旁观察了片刻,觉得这一幕颇为滑稽。
他们原本打算等梅淮如处理完事务后再上前,不想和梅淮如有任何瓜葛。
但现在看来,他们必须介入,否则梅淮如可能会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梅文华上前一步,对老板说:“给我来三十斤白面。”
他递过钱和票。
老板的态度立刻转变,他喜欢爽快的人。
老板示意手下给梅文华装白面,同时对梅淮如挥手示意:“你靠边站,我不卖你了。”
梅淮如对此感到愤怒:“凭什么叫他不卖给我?为什么他可以买而我却不可以?”
她的情绪复杂而悔恨,尤其是看到梅文华的大方阔气后。
梅文华似乎并未注意到她的情绪。
这令梅淮如心如刀割。
她大声呼喊:“你们为什么这么偏向他?全世界的人都向着他!”
老板皱眉看向梅淮如的喊叫,随后目光转向梅文华:“你是梅文华?那个写了《白鹿原》和《潜伏》的梅文华?”
梅文华无奈地点头确认。
老板激动得拍手大叫:“天啊!我真的见到梅文华了!”
这一消息迅速传开,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小小的粮站被围得水泄不通。
梅淮如被人群挤到了一旁。
此时她心情复杂至极。
梅文华被人群包围,他护着于海棠,感到有些无奈。
他在心里想:“是因为我长得太帅了吗?”
人群中的粉丝纷纷向梅文华表达他们的热情:“梅文华,我特别喜欢你写的书!”
“我也喜欢《白鹿原》!”
“我更喜欢《潜伏》!”
现场一片沸腾,整条街的人都聚集过来围观这位知名小说家。
梅文华因人气高涨而受到众人的热情欢迎,虽未有签名合照,却已足见民心所向。
梅文华的回应洋溢着笑意,连身边的于海棠都感到光彩照人。
现场秩序因人群过多而需要公安同志出面维护。
此时,梅淮如却被人群挤到外围,一不留神摔倒在地,紧握的一毛钱也掉了出来。
她痛哭流涕,后悔莫及,对比之下更显梅文华的风头无两。
她甚至想冲进人群向梅文华乞求原谅。
现场氛围热烈,梅文华登上粮站高台安抚众人,呼吁大家保持秩序,不要给公安同志添麻烦。
他真诚地感谢大家的支持,并透露自己也是书迷,赢得了大家更多的好感。
他提议大家可以通过写信与他交流。
最终,众人响应号召,秩序得以恢复。
人群逐渐散去,梅文华让众人松了一口气,一时间场景空阔宁静。
围观的百姓被这位人物的名声吸引,如今都已散去大半。
看到梅文华走下高台,心中一片释然。
此时的群众热情且淳朴,不像后来的疯狂追星粉丝那般躁动不安。
然而仍旧有些人沉浸于此,言语中流露对梅文华的赞赏和好感。
无论是公安人员还是群众百姓,他们都对梅文华抱有好感。
尽管没有深入交流,但通过事件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离开人群时,人们不由得轻声细语,赞赏之词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传到了梅文华的耳中。
但此时的梅文华没有闲暇去品味这些赞誉之词,他仍面临着自己的事情——还未购买白面。
站在粮站的老板欲赠白面时,梅文华并未接受他的好意。
面对老板的热情赠送和感慨之词,梅文华坚持原则并拒绝了这份好意。
他拿着自己购买的二十斤白面离开了粮站。
而此时躲在墙角的梅淮如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她看着梅文华的阔绰和受欢迎程度,内心充满了羡慕和后悔之情。
她不禁问自己为何当初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然而现实已经如此残酷,她只能默默承受这份心痛,坚强地走下去。
尽管心碎如丝如织的疼痛困扰着她,她依然选择走出去面对这个世界。
现在她的要求并不多,只希望能触动梅文华心中那一丝旧情来怜悯一下自己就好。
为了这一点微光,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挽回曾经的情感。
“只要你愿意接纳我,我可以做任何事情……”
梅淮如的内心深深地道出了她的心声。
梅淮如站在风中,目睹梅文华到来,心中期待却瞬间破灭。
梅文华并未理会她的情感流露,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行动,载着于海棠离去。
于海棠满载而归,梅文华的自行车上载满了他们的收获。
这一幕让梅淮如感到失落和无奈。
她试图质问梅文华,为何如此冷漠,却只能得到冷漠的回应。
四合院内,梅文华和于海棠的归来引起了轰动。
三大妈和其他邻居对他们的新购置羡慕不已。
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等物品让众人惊叹不已。
尽管有人心生嫉妒,但梅文华并不在意,他与于海棠无视周围的目光,离开了四合院。
他们的离去在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羡慕和嫉妒的情绪。
于莉后悔嫁给了现在的丈夫,感叹如果晚生几年就能遇见梅文华这样的人。
娄晓娥则默默注视着梅文华的背影,心中情感复杂。
惹来许大茂的不满,他心中嘀咕:“某人眼神过于专注,几乎离不开那个身影。”
傻柱同样气愤,刘海中、阎埠贵以及易中海三人深感后悔。
他们本应与那人建立良好关系,却错过了机会。
后院。
梅文华回到家,挂上挂钟,摆放台历,贴上新买的年画。
家中顿时焕然一新。
于海棠忙着做饭,天气炎热,她忙碌间已出汗。
心中暗自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真正的夫妻一样。”
脸上泛起桃红色。
她试探着问梅文华:“梅哥,我,我想搬进来和你一起住。”
梅文华感到意外,询问:“搬哪里?”
于海棠羞涩地小声说:“搬来四合院,这样我就能天天见到你了。”
梅文华思索片刻,笑道:“此事日后再说。”
他想到房子的问题确实需要解决,尽管私下交易不被允许,但仍可私下操作。
他希望让杨思、于海棠、冉秋叶等人都能搬进来,以此深化他们的关系。
五月底,时间过去一个月,《潜伏》故事发展已初露端倪。
午饭时分,在轧钢厂,易中海独自坐在一旁,周围都是工人,却无人愿与他同桌。
自从傻柱揭露他的真实面目后,他在轧钢厂工人的眼中已失去了威信。
人们曾经尊敬他作为老工人,但现在却不愿与他交往。
易中海的名声已经衰落,人也苍老了许多。
他非常伤心。
看着周围的人兴致勃勃地交流,他也想加入其中。
他在心里称傻柱为搅屎棍,感到非常愤慨。
周围的欢呼声让他吓了一跳,筷子差点戳到鼻孔里。
他疑惑地嘀咕着,却没人愿意解释给他听,让他非常生气。
他决定自己倾听。
他放下饭,专心聆听周围的工人谈话。
“太好了,《潜伏》加更一倍!”
工人们议论纷纷,帝都报也大放异彩,这个月成为四九城销量第一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