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的初雪,悄然覆盖了京城的琉璃瓦。
安阳候府内,炭盆烧得正暖,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叶明坐在书案前,面前摊开的并非格物图纸,而是一摞厚厚的、来自帝国各州府的政情简报、财政报表以及关于新政推行利弊的激烈争论记录。
数月前,一纸诏书抵达安阳。
李君泽以“安阳之治,功在社稷;格物之效,利在千秋”为由,加封叶明为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入阁参政,并特旨其“统筹天下新政事宜,总揽格物推广之政”。
这意味着,叶明正式离开了经营多年的安阳,被推到了帝国改革舞台的最中央,成为了掌管全国新政的“总工程师”。
这道旨意在朝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赞誉者称陛下慧眼识珠,改革有望;质疑者则暗讽叶明以一介幸进之臣,骤登高位,恐非国家之福;更有不少利益受损的保守势力,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叶明自己,对此则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知道,这既是莫大的信任与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挑战。
安阳的成功,有其特殊性,是相对独立环境下集中资源、大刀阔斧的结果。而要将这套模式推广至风俗各异、利益盘根错节的全国,其难度不亚于重新打造一个安阳,甚至更为复杂。
入京已有月余,他并未急于推出新的政策,而是如同一个初入实验室的学者,首先开始“测定数据”——深入了解这个庞大帝国的真实运行机制、各方势力的诉求与底线,以及新政在各地推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周先生,你看这江南漕运总督的奏折,”叶明将一份公文递给一同调入京城的周廷玉,“言及漕粮改由部分铁路运输后,沿线数万漕工、船户生计无着,恐生民变。此乃新政必然触及之痛,然如何疏导,方为上策?”
周廷玉接过细看,沉吟道:“大人,此事确需慎重。漕运关乎京城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
“或可以工代赈,招募漕工参与铁路维护、河道疏浚;或引导其转向新兴工坊、商队;再者,朝廷可设立专项抚恤银,助其过渡。关键在于,要让百姓看到转机,而非绝路。”
叶明点头,提笔在奏折上写下批注:“着户部、工部会同漕运总督,速拟漕工转业安置及抚恤细则上报。新政之利,当惠及于民,而非使民受损。”
他又拿起一份来自西南边陲的急报,那里推广新式农具遇阻,当地土司以“不合祖制”为由,抵制官府推广,甚至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顾慎前几日来信,说他那边新军演练,火器与骑兵配合已初见成效。”叶明揉了揉眉心,对周廷玉苦笑道,“可见,有时候,手里有硬家伙,道理才讲得通。但对付这些地方势力,又不能一味用强。”
“大人所虑极是。”
周廷玉道,“西南之事,需刚柔并济。或可派遣熟悉当地情势、又通晓新政的干吏前往,许以利诱,陈以利害。亦可请靖北王以军威稍作震慑,但主要还需以实际利益,让其看到新政之好处。比如,帮助他们开采山中矿产,或引进适合当地的纺织技术。”
主臣二人就在这温暖的室内,针对各地纷繁复杂的问题,逐一分析,商讨对策。叶明发现,在京城做事的逻辑与在安阳截然不同。
在安阳,他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令行禁止。而在京城,他更多是一个协调者、平衡者,需要在各种利益诉求和权力博弈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推动事情向前发展。
这日,例行朝会。
金銮殿上,气氛庄严肃穆。当讨论到明年预算,尤其是关于扩大格物院体系、增建官药局和继续铺设铁路的巨额拨款时,争议再起。
一位须发皆白、出身清流的都御史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洪亮:“陛下!臣以为,近年朝廷于格物、新政投入过巨,致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各地为完成新政指标,强行摊派,滋扰地方,怨声载道!长此以往,恐本末倒置,动摇国本!恳请陛下暂缓新政,与民休息!”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不少保守派官员的附和。
叶明立于文官班列前排,神色平静。他知道,这是迟早要面对的正面交锋。
李君泽端坐龙椅,目光扫过下方,最终落在叶明身上:“叶卿,对此,你有何看法?”
叶明出列,躬身一礼,声音清晰而沉稳:“陛下,诸位大人。御史所言,民生为要,此乃治国之基,臣深以为然。”
他先肯定了对方的出发点,缓和了一下气氛,随即话锋一转:“然,所谓‘国库空虚’,臣查阅近年户部档案,因新政推行,商税、矿税连年增长,去岁岁入已较新政前增三成有余,何来空虚之说?”
“所谓‘滋扰地方’,臣亦承认,任何变革必有阵痛,各地执行或有偏差,此正需我辈加以匡正、引导,而非因噎废食。”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官员:“至于‘本末倒置’……臣敢问,若无安阳格物所出之新式农具、优选粮种,去岁北旱南涝,我大庆何以能保境安民,无大规模流徙之祸?若无电报之速,边疆军情何以能瞬息而至,陛下决策何以能如此精准?若无铁路之利,北疆之煤、晋地之铁、江南之丝,何以能快速流通,降低成本,惠及四方?”
他每问一句,声音便提高一分,带着不容置疑的事实力量:“格物之学,新政之策,非为奇技淫巧,实乃强国富民之利器!其效验,已有安阳、北疆为证!今日之投入,正是为了明日更丰盈之国库,更安定之民生,更稳固之国本!若因些许执行中之问题,便否定全局,无异于因小失大,徒令亲者痛,而仇者快!”
一番话,有理有据,掷地有声。朝堂之上一时寂静。许多中立派官员暗暗点头。
那位老御史脸色涨红,还想反驳,李君泽却已开口:“叶爱卿所言,甚合朕意。新政乃国策,不可动摇。然,执行中之弊病,亦不可忽视。着叶明会同相关部院,制定新政推行监督及纠错细则,务求实效,勿使扰民。”
“臣,领旨!”叶明肃然应道。
退朝后,叶明走在出宫的青石御道上,雪花落在他的官袍上,带来丝丝凉意。他知道,今天的朝会只是开始。未来的路,必将充满更多的争论、博弈乃至明枪暗箭。
但他心中并无畏惧,反而涌起一股斗志。安阳是他点燃的星火,而如今,他要在整个帝国的版图上,让这星火形成燎原之势。
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皇帝的托付,更是为了践行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初心——用知识与力量,改变这个时代。
他抬起头,望着紫禁城巍峨的宫墙,轻声自语:“既然来了这中枢之地,那便以此地为新的工坊,将这大庆天下,也打造成一件前所未有的……精品吧。”
新的舞台,新的挑战,已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