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还在后备箱里面的溥仪被震得晕头转向,耳中嗡嗡作响,溥仪还没有明白发生了什么。负责护送的日本军官真方勋大尉又惊又怒,一边拔枪还击,一面赶紧冲了过去将汽车的后备箱打开,将溥仪从后备箱拉了出来,一边用身体护住溥仪。
将“快!转移至军车!”真方勋大尉用日语嘶吼着。
很快,附近巡逻的日军闻声迅速赶来,他们迅速的展开了战斗队形,毫不客气的的将机枪子弹瞬间泼洒向投弹者可能藏身的方向,完全无视那些四散的汉奸,混混无差别攻击。在绝对的火力压制下,复兴社队员们眼见事不可为,只能趁着夜色与街巷的复杂地形,迅速分散撤离。
日军士兵们组成人墙,将惊魂未定的溥仪从真方勋大尉手里接过,几乎是架着他,像犯人一样被迅速塞进了另一辆满载士兵的军用卡车。车队不再有任何掩饰,,在更多日军的武装护卫下,直接向着“比治山丸”号汽船停靠的码头·,绝尘而去。
复兴社的锄奸行动功败垂成。他们虽然精准地掌握了情报,并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发起了决死的攻击,但终究未能改变溥仪被送往东北的命运,很快戴立便接到了锄奸失败的消息,并且这个情报很快的传给了周亦云,
周亦云得知失败了,立即汇报给了中央详细说明了溥仪的重要性。他太了解历史了,根据历史,军事占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必定要扶植一个傀儡,一个能在“道义”上粉饰其侵略行径的招牌。而整个中国,没有比那个住在静园里的前清废帝更“合适”的人选了。
1931年11月13日 辽宁营口,“比治山丸”号汽船缓缓的靠近,日军早已经清理了站台,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有说有笑。等着他们i的殖民东北的重要筹码。
当溥仪在十几名日本宪兵的“护卫”下,踏上了辽河口的码头时,溥仪的心情十分的激动,他的心底残留着一丝君王归来的激动。然而,这丝激动迅速被眼前的景象所冻结。
没有万民跪迎的盛大场面,没有前来表忠的前清旧臣,甚至没有一场像样的欢迎仪式。前来“接驾”的,只有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以及他们身后一排排荷枪实弹、面色冰冷的日本士兵
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看到溥仪下了轮船,当即走了上去,土肥原贤二看向了溥仪,一点都不在乎脸色难看的溥仪,土肥原贤二直接说道:“为了陛下的绝对安全,请移驾汤岗子温泉疗养区。”土肥原贤二用他那口流利的汉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语气虽保持着表面的恭敬,但姿态却已是主人对客人的安排。
所谓的“疗养”,实则是软禁。溥仪随即被送往位于鞍山附近的汤岗子对翠阁温泉旅馆。这里风景雅致,设施奢华,但每一处出入口都由日本宪兵把守,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严密监视之下,完全与外界隔绝。他这才恍然惊觉,自己并非回到了“祖业”,而是踏入了一个装饰华丽的牢笼。
几天后,板垣征四郎踏着军靴特有的节奏走进软禁溥仪的客厅。这一次,他身上不见土肥原式的谦恭,只有属于征服者的冷峻。
\"陛下,\"板垣征四郎甚至没有寒暄,直接展开地图,\"关于新国家的构想,需要向您说明。\"
溥仪还保持着皇帝的姿态端坐,手指却不自觉地扣紧了扶手。
\"这个国家,叫作'满洲国'。\"板垣征四郎的每个字都像冰锥,\"元首称谓是'执政'。\"
\"执政?\"溥仪猛地站起身,声音发颤的说道,\"土肥原先生明明承诺的是恢复大清帝国!\"
板垣征四郎毫无波澜地继续说道:\"领土范围包括满洲和蒙古地区。首都设在新京(长春)。\"
\"朕要的是整个大清江山!是皇帝的名号!\"溥仪激动得脸色发白。
板垣征四郎终于抬眼看他,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的说道:“陛下,您要明白现在的局势。关东军需要的是一个现代国家,不是封建王朝的复辟。”
“你们这是背信弃义!”溥仪几乎是吼出来的。
板垣征四郎微微前倾身子,压低声音威胁的说道:“陛下,您应该庆幸还能成为执政。要知道,在东京的御前会议上,有人建议直接对满洲实行军事管制。”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溥仪头上。溥仪踉跄后退,跌坐在椅子上。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处境,他不是复辟的君主,而是被精心挑选的傀儡,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
板垣征四郎留下最后通牒,转身时军刀碰响门框,“希望您能以'国家大局'为重。”、
日军攻占锦州之后·,很快便在东北将溥仪推了出来,吉林省军政长官熙洽主动投降,日军在9月19日占领长春后,于9月25日“和平”进入吉林省城吉林市,迅速控制了吉林省大部。
在完成对东北的军事占领并成功挟持溥仪之后,日本关东军开始紧锣密鼓地导演一出建立“独立国家”的政治骗局,企图为其侵略行径披上“合法”外衣。
1932年3月1日,由日本关东军及其精心挑选的汉奸组成的“东北行政委员会”,按照其主子的意旨,发表了所谓的《建国宣言》,公然宣布脱离中国而“独立”,成立“满洲国”。这出丑剧的序幕由此拉开。
1932年3月9日,这出戏在长春(被日本改名为“新京”)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在被严密控制的氛围中,溥仪身着西装,而非龙袍,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正式就任“满洲国”执政。这一天,通常被视为这个伪政权在形式上正式成立的日子。对溥仪而言,这并非他梦想的“复辟大清”,而是一个“执政”头衔的屈辱开端;对日本而言,这标志着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找到了一个看似“名正言顺”的代理人。
为了进一步欺骗国际社会,强化殖民统治,并最终满足溥仪对“皇帝”名号的虚荣心以更好地利用他,日本在两年后再次导演了一出“改制”闹剧。
1934年3月1日,“满洲国”被改名为“满洲帝国”。溥仪在长春郊外的杏花村(仿照清代登基典礼的场所)祭天,随后身着光绪皇帝曾穿过的龙袍(仅用于祭祀环节)和特制的陆军大元帅正装,登基为“皇帝”,年号为“康德”。然而,这看似风光的“帝国”和“皇帝”称号,丝毫未能改变其傀儡政权的本质。溥仪的一切权力依然来源于关东军,他仅仅是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一个更显华丽的摆设而已。